做好农村金融服务应关注并尊重需求主体变化及发展规律

最新信息

做好农村金融服务应关注并尊重需求主体变化及发展规律
2022-09-15 08:13:00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城乡进一步深度融合,针对“三农”的金融服务策略及服务方式也正在面临较大的变革,这其中,针对需求主体变化的研究与洞察亟待加强。
  近几年,各种围绕农业、农村的政策频繁出台,与之相匹配的金融服务政策也在持续发力,但,记者在县域乡镇采访中发现,相关政策在不同地区的落实情况存在较大差异,金融供给的方式、路径普遍较为单一,金融机构的产品与服务同质化情况普遍,金融服务下沉力度有待加强,这些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还是对“三农”主体需求的把握不够深入、精准,金融服务的效率有待提高。
  发展现代化农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以在全国推广的“一县一业”为例,部分地区一旦确定了本县的主导产业,地方政府会要求在该地区的银行机构针对相关产业主体增加信贷投放,这种要求是为了发挥各方合力,但相关指标的设定,需要正视并尊重其规律,并给予其配套的支持。记者在某县采访时发现,该县将肉牛产业确定为“一县一业”的核心产业,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设置了财政贴息和风险补偿机制,要求当地银行机构每年以50%以上的增量做信贷投放,但实际情况是,当地虽然有肉牛养殖和贩运的传统,但普遍“小而散”,一旦要在五年内成几倍的增长,就需要有肉牛养殖及加工相关配套的支持,例如,近一年,饲料供需失衡,致使该县很多养牛主体买不到饲料,只能借助替代饲料,导致肉牛出栏质量大打折扣;再如,该县兽医数量严重不足,肉牛存栏数量激增,疫病处置不及时,致使部分养殖户肉牛死亡受损。上述这些问题阻碍了肉牛产业的发展,需要当地政策制定者根据实际,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全方位加大支持保障力度,不断解决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一般来说,无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农业本身除依赖于资源禀赋之外,其本身具有周期长、风险较高、收益较低的特点,而且,要想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还需要有更长远的规划,金融服务也必须遵从农业产业发展规律。
  近些年,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深入,并与乡村治理充分融合,因此,金融机构普遍采取的方式是“整村授信”,这种方式更多还是基于供给方的角度,无论是通过村组评议打分,还是第三方数据采集入库,给予农户的授信并非完全基于其信贷需求。表面上给予了大多数人一定的授信额度,事实上,农户的真实资金需求以及可提供的信贷资金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与此同时,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村组打分的方式容易形成个别人主导的问题,主观性因素较大,村支两委负责人的意见主导性较强,这同样也会使整村授信工作中对需求主体的判断出现一定的偏差。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近些年的实践表明,农村金融服务必须插上“数字化的翅膀”。数字普惠金融带来的将是更精准、更高效的农村金融服务,这也会部分缓解上述所提及“服务错位”的问题。值得关注的是,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的数字化水平仍有待提高,虽然近些年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的短板在不断补强,但是无论是农业的数字化,还是数字乡村,都缺乏相应的内容和应用,数字化并非硬件和数据的堆砌,更主要的是农业经营和农村生活的场景应用,这需要长时间人力物力的投入,才可能显现效果。同时,数字普惠金融也必须根植于农业农村的数字化,当前金融服务的数字化处于把线下业务整合到线上的阶段,要想能够较好地通过数字化手段把握需求主体的变化,就需要有更多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数字化场景,在场景之中“嵌入”金融服务,这才可能更好地满足未来“三农”主体的金融需求。
  做好农村金融服务,需关注并尊重需求主体的变化及规律,这既包括对现代农业发展基本规律的认知与尊重,又包含对农村生产生活需求变化的洞察,同时还要加快推动数字化内容和应用的开发与运维,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效率,降低服务成本,让金融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本版制图张乐)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做好农村金融服务应关注并尊重需求主体变化及发展规律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