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年底能否自动着跑?

最新信息

“特斯拉”年底能否自动着跑?
2022-09-15 11:14:00


K图 TSLA_0
  今年6月份的时候,马斯克虽然公开承认“开发自动驾驶汽车比我最初想象的要难得多”,但他仍表示“特斯拉”将在今年实现全自动驾驶。到了8月底,在挪威举行的一场能源会议上,马斯克再次强调,他的目标是在年底前准备好自动驾驶技术。

  马斯克所言的“全自动驾驶”,应该就是“非人类驾驶”,即在没有人类参与(帮忙或者帮倒忙)的情况下,车载智能系统实现对车辆的全程控制。从既有实践看,这个车载智能系统至少包括三个子系统:其一,道路信息采集系统;其二,信息处理系统;其三,信息反馈系统。可以断定的是,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车载智能系统必定也会随之“叠床架屋”、不断完善。
  比如,十字路口红灯亮起时,现有车载智能系统发挥作用的流程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制动车辆,三个环节任何一个出问题,车辆恐怕就要出事故。其实,在这种场景下,完全可以让“信号灯”直接给相关车辆发送信号,“迫使”这些车辆的信息反馈系统直接做出反应,这样一是效率高,二是环节少、更不容易出纰漏。再比如,前方道路出现“状况”,途径车辆在避让的同时,完全可以把相关信息发送给一定距离内的后车,使之提前准备,而后车还可以“信息接力”,把“爱心”一直传递下去。
  要想让这样的全自动驾驶场景出现在交通现实中,一方面,各相关领域的技术还需要有足够的进步,另一方面,跨行业之间的联系、沟通、借鉴、融合恐怕也要更加深入,另外,整个交通管理系统恐怕也要重新设计、统合。这显然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短期内出现实质性进步的希望,目前看还比较渺茫。
  目前的现实是,车企一般都是各自练功、闷头使狠劲儿,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偶有心得,往往都本能地“敝帚自珍”、秘不示人。这种心态和操作方式,当然也可以理解,毕竟燃油车行业一百多年的路,就是这样磕磕绊绊走过来的。但是,无论从感觉还是从逻辑上看,“自动驾驶”显然不能简单复制燃油车的发展模式,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否则,企业单打独斗,新路径走起来就会困难得多,也危险得多。
  前两天,有媒体报道,英特尔将旗下自动驾驶技术公司Mobileye的估值,由原来的500多亿美元下调至300亿美元,Mobileye的上市也预计将推迟到明年(从目前形势看,如果市场继续走衰,明年能否上市就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英特尔将Mobileye估值调降,算得上明智之举,在主动自我重估的同时,也未尝不是对整个行业的重新估值。毋庸讳言,在“洪水”滔天的背景下,自动驾驶技术研发领域许多公司的估值“水肿”得很。当“洪水”开始退却、资金变得越来越贵、市场前景日益不乐观的情况下,风险投资对自动驾驶技术的“押注”,已经变得越来越谨慎。
  让“聪明钱”日益谨慎的原因,除了宏观因素、货币因素外,自动驾驶技术迟迟不能实现质的突破、实现足以让消费者放心的突破,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而技术突破难以实现的重要原因,恐怕就在于企业研发模式的自我束缚,总在自家车子这“一亩三分地”上打主意,要想实现万全保障,终归局限性太大——保证不追尾和保证不被追尾,显然是两个层面上的问题,后者的难度更大,没有一个更先进的设计路径,没有众多企业的深入合作,技术问题恐怕很难彻底解决。
  从这个角度看,马斯克说“特斯拉”将在今年年底前实现全自动驾驶,并在美国、欧洲跑起来,就让人感觉不靠谱儿。众所周知,马斯克格外钟情“视觉技术”,并且认为“特斯拉”的“电眼”只要能够像人那样看,就能实现信息的充分采集……难道“特斯拉”真的已经被“天顶星技术”附了体?果真如此当然很好,但从技术发展逻辑看,“今年底”的计划还是太超前。好在到年底只剩3个月,马斯克的“预言”能不能按期实现,不妨拭目以待。
  最新的消息是,当地时间9月14日,“特斯拉”在一项集体诉讼中被起诉,理由是其对自动驾驶进行虚假宣传。目前,美国加州北区地方法院已经受理这起诉讼。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以上文章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特斯拉”年底能否自动着跑?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