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已建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14个 全球规模最大光子大科学设施群初现雏形

最新信息

上海已建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14个 全球规模最大光子大科学设施群初现雏形
2022-09-21 08:09:00
9月20日,上海市政府举行“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党委专题系列第二场新闻发布会——科技创新专场。“这是创新的十年,上海科技实力迈上新台阶。”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党委书记徐枫在会上介绍道,一批行业领域的未来科技龙头加快成长,截至今年8月底,已有71家上海企业登陆科创板,市值超1.4万亿元。
  上海市科技工作党委委员、市科委副主任陆敏认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速构建“载体链+政策链+服务链+金融链”的双创生态。一是在“空间+资源”同契合,双创载体成为孵育科技企业的“最强引擎”;二是“政策+服务”双牵引,科创企业有力彰显了上海硬核实力;三是“平台+品牌”共聚力,“创·在上海”成为展示和服务双创的闪亮“名片”;四是“服务+网络”相结合,“金融活水”助力科创企业行稳致远。
  全球前20药企过半将研发总部或创新中心设在上海
  “这是创新的十年,上海科技实力迈上新台阶。”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党委书记徐枫如是说,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截至2021年底,上海累计牵头承担国家重大专项项目929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54项,资助资金和项目数量居全国前列。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加快建设,已建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14个,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群初现雏形。十年来,研制了CAR-T细胞治疗产品等16个I类创新药;其中,2021年8个,全国占比约1/4.全球排名前20的药企中,有14家将研发总部或创新中心设在上海。
  上海科技全球影响力显著提升。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建设,G60科创走廊汇聚高新技术企业3.6万余家、各类孵化器和众创空间1300余家。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集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3个,国家级科研基地315个,科学仪器4万余台套、共享率超90%。
  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马兴发指出,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联合江苏、浙江、安徽科协举办长三角科技论坛,成立“长三角助力创新联盟”,合力推进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以“科创中国”品牌为引领,搭建服务平台,聚集优质科技资源,推动跨行业、跨领域的交流合作。
  “我们出台一批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为科技保驾护航。”徐枫介绍道,2020年,颁布实施《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围绕“科创22条”,上海陆续出台了人才改革、国企创新、科技金融、财政支持、成果转移转化等多项配套政策。为细化落实科改“25条”,在扩大科研类事业单位自主权、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等方面出台配套政策10余件。
  针对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上海市科技工作党委委员、市科委副主任陆敏表示,扩大科研事业单位科研活动自主权、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改革优化科研管理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在改革优化科研管理方面,项目管理更加便捷、高效。总体来看,各单位首次申报项目可减少填写表格20%。经费管理也更加科学。在全国率先试点经费“包干制”,目前已将自然基金项目和软科学研究计划纳入包干制试点范围。
  23个国家共建联合实验室28个
  此外,上海成为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参与者。据悉,上海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累计与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已累计在23个国家共建联合实验室28个、国际技术转移与孵化服务平台14个。
  截至2021年,持永久居留证外籍人才数量约占全国的1/3,累计核发外国人工作许可证约占全国的1/4,连续11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分党组副书记胡金波强调,上海加快建设了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10拍瓦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形成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科学基础设施集群,支撑诸多领域产生了一批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性科研成果。
  在基因研究取得多项原创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体细胞克隆猴、首次人工创建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实现对反物质间相互作用力的首次测量;完成了人类首次对两个近邻超大质量黑洞的成像;主导解析了神经、免疫、心血管等重大疾病的相关受体结构并揭示其调控机制,为药物靶标发现及原创新药研发奠定基础;发展了以研究所科学家命名的“乌尔曼-马”反应,应用于生物活性分子等合成,被国际同行评价为“现代药物发现最常用方法之一”。
  不仅如此,更是推动一批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推动建立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作为上海首个启动的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为上海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高地发挥补链强链作用;自主研发的首台套国产质子癌症治疗装置已完成第一单元受试者临床试验;研发的红外传感器、高效太阳能电池、氮化硅陶瓷等技术成功实现转移转化,形成了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上海已建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14个 全球规模最大光子大科学设施群初现雏形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