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汉权:美国仅靠激进加息难治通胀“高烧”病

最新信息

黄汉权:美国仅靠激进加息难治通胀“高烧”病
2022-09-28 08:25:00
9月22日,美国如期加息75个基点,这是今年以来美联储连续第五次加息、第三次加息75个基点。这么激进的加息措施在美联储的历史上是少有的。尽管如此,8月份美国的通胀水平仍然高达8.6%,超出市场预期。为何美国通胀水平在美联储的多次猛药下,仍然“高烧”不退?其中原因除了政策效果有一定的滞后性外,也与美国本轮通胀形成由多重因素推动有关。只有弄清楚造成美国通胀的真凶和推手,才能准确把握其未来走势并做出正确的决策。
  一、前期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流动性泛滥,水涨船高推高美国物价
  借用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者米尔顿·弗里德曼的一句名言:“通货膨胀在任何地方都是货币现象”,美国通胀是其前期滥发货币的苦果。2020年以来,为应对新冠疫情冲击,美国启动了“直升机撒钱”救助模式,实施了多轮大规模、强力度的财政货币刺激政策。在货币政策方面,美联储分别于2020年3月3日和3月15日两次降息,累计降息150基点,使美国基准利率从1.6%猛然下降至0%-0.25%,接近零利率水平。这种货币政策“开闸放水”的格局维持到2022年3月美联储加息25个基点时才结束,形成了历时两年的极度宽松货币环境。在财政政策方面,美国财政部先后启动了3轮经济刺激计划,累计投入资金6.2万亿元美元。财政货币政策的“大水漫灌”,势必给金融市场的资金池带来滔天洪水,造成流动性泛滥,反映到实体经济上,就是各类实物商品和服务物价普遍大幅上涨,如,与同年同期相比,能源、食品、服装等价格分别上涨34.6%、10.1%、5%,运输等服务上涨7.9%。尽管美联储在今年3月、5月、6月、7月分别加息25个基点、50个基点、75个基点、75个基点,但市场上流动性仍然非常充足,要想短期内把已经放出去的大量资金回笼,谈何容易?
  二、产业链供应链断裂导致美国内商品供求失衡,触发美国物价一路走高
  价格规律表明,供求关系是商品和服务价格走势的决定性因素,任何通胀背后的都是供求关系的失衡。受新冠疫情反复冲击的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严重受阻,加上美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特别是逆全球化而动、施压盟友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与中国“脱钩”,使问题雪上加霜,而全球需求则因部分国家放松疫情管控措施导致消费大幅度增长,带来全球商品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加上海运费价格一涨再涨,甚至翻了几番,商品价格上涨成为必然。美国作为全球商品的最大进口国,国内市场供求失衡比其他主要经济体更加严重,唯有通过物价上涨来实现市场出清。
  三、乌克兰危机导致全球能源、粮食危机,火上浇油抬高美国物价
  俄罗斯是全球能源、部分工业原材料和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国和出口国,2021年小麦出口量占全球第一。乌克兰以“欧洲粮仓”著称,是小麦、玉米、食用油等重要农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国。2月24日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欧美国家实施了七轮对俄罗斯的制裁,推动本已高企的全球能源、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自2月24日以来,CBOT小麦、玉米、大豆价格分别累计上涨12.4%、11.3%、7.0%,其中,小麦、大豆价格均达到历史最高点。尽管美国能源、农产品高度自给,但美国市场价格和世界市场价格是高度联动的,甚至在一定意义上美国市场的价格就是全球的价格,国际地缘政治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敏感的在美国市场上得到反映。
  四、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推波助澜抬高美国消费品价格
  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中国2001年加入WTO,大量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源源不断输入美国,拉低了美国整体物价水平,成就了美国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发展期,中国是金融危机前美国经济黄金发展期的主要贡献者。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为应对危机实施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物价曾出现持续13个月的冲高(同比增长超过3%)后,很快就回落到2%以下,而且峰值仅为5.6%,属于相对温和的通胀水平,这其中除了美国及时退出宽松政策外,还得益于中国率先走出危机,实现了工业产能快速回复和扩张,有效扩大工业品对美国出口,拉低了美国工业消费品的价格。2018年以来,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大部分商品加征了25%的关税。根据美国智库的研究,加征关税的比例90%左右由美国消费者承担,这意味着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的价格平均提高了22.5%。以上对比分析表明,同样是实施量化宽松政策,金融危机后的美国没有出现恶性的、持续时间较长的通货膨胀,而眼下的美国,通胀持续时间已长达14个月,其中13个月超过5%,峰值更是高达8.6%,这意味美国本轮通胀来势更凶猛、持续时间更长,美国经济已经被恶性的高通胀所困,处于进退两难的局面。
  实际上,在本轮全球通胀上升的背景下,中国也面临着输入性通胀的压力。按理说,作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中下游,中国可以通过出口商品涨价把输入性通胀压力传导出去。然而,中国依靠自身产业链韧性,努力实现国际输入型价格上涨的自我内部消化,使得原料成本上涨向终端出口商品价格的传导十分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通胀上涨压力。今年一季度,我国原油进口均价同比上涨48.7%,而其相关制成品如合成有机染料、化学纤维纺织原料出口均价同比仅上涨25.0%、22.0%;液化天然气进口均价同比上涨93.1%,而其相关制成品如陶瓷等出口均价同比仅上涨15.1%;多晶硅进口均价同比上涨172.5%,而其相关制成品如集成电路、印刷电路、计算机中央处理部件等出口均价同比仅上涨26.6%、13.3%、7.2%。可见,中国在产业链供应链的价格传导中树起了一道防火墙,并没有将能源原材料进口的高成本完全转嫁给终端产品的国际买家。
  综上,引起美国高通胀的病根是多方面的,既有需求侧的因素,也有供给侧的因素。目前,高通胀已经成为制约美国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拦路虎,也是影响拜登执政效果和能否赢得中期选举的重要因素。治理通胀已经成为拜登政府的重要任务。9月22日,美联储进一步强劲加息75个基点,短短8个月连续五次加息,而且后三次比前两次更加激进,给人一种病急乱投医的感觉,其效果如何仍待观察。我们认为,单凭美联储的加息政策,仅从需求侧发力,是难以让美国通胀退烧的。相反,很可能既抑制消费,又拖累投资,同时却改善不了供给,把美国经济推向衰退的边缘。只有围绕以上四个方面对症下药,从供需两侧同步发力、相互配合,才是彻底治理通胀的根本之策。我们希望美国政府能够摒弃偏见,采取正确措施,尽快抑制通胀,同时又避免经济过度下滑。果能如此,那将是美国之幸,也是世界之幸。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黄汉权:美国仅靠激进加息难治通胀“高烧”病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