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等三年 终于拿到牌照!

最新信息

苦等三年 终于拿到牌照!
2022-09-28 23:28:00


K图 601939_0


K图 00939_0
  苦等三年后,建设银行终于将消费金融牌照收入囊中。
  建设银行日前公告显示,已收到银保监会同意筹建建信消费金融公司(下称“建信消费金融”)的批复。筹建工作完成后,还需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向监管机构提出开业申请。
  这是第三家拿到消费金融牌照的国有大行。此前,中国银行旗下中银消费金融、邮储银行旗下中邮消费金融已展业数年。“建信消费金融获批筹建,意味着消费金融公司的设立重新开闸,对行业发展具有正面作用。”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向记者表示。
  受益于居民消费活跃、数字化技术发展应用等,近年来消费金融公司保持持续增长态势。中国银行业协会近日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末,消费金融公司数量增至30家,贷款余额突破7000亿元,达到7106亿元,同比增长44.2%;资产总额达到7530亿元,同比增长43.5%。
  第三家大行消金公司来了
  建行近日公告显示,拟出资人民币60亿元投资设立建信消费金融公司,为该行一级控股子公司。
  公开信息显示,建信消费金融注册资本为人民币72亿元,由建设银行、北京国资公司和王府井发起设立。其中,建行拟出资人民币60亿元,持股比例为83.33%;北京国资公司拟出资人民币8亿元,持股比例为11.11%;王府井拟出资人民币4亿元,持股比例为5.56%。
  这是第三家拿到消费金融牌照的国有大行。此前,中国银行旗下中银消费金融、邮储银行旗下中邮消费金融先后成立于2010年、2015年,并已展业多年。
  以注册资本规模来看,在30家消费金融公司中,建信消费金融排名仅次于招联消费金融和蚂蚁消费金融。
  另外,建信消费金融也是自2019年以来,银保监会批准筹建的唯一一家消费金融公司。
  在此之前,两家城商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均是曲线收购股权拿到消费金融牌照。
  此前,宁波银行接盘了中国华融持有的华融消费金融70%股权。今年8月,宁波银行将其改名为安徽宁银消费金融;南京银行则是通过收购参股的苏宁消费金融控股权,获得一张消费金融牌照。今年8月30日,南京银行将其更名为南银法巴消费金融,并“输血”44亿元。
  深耕消费金融领域
  拿下消费金融牌照,建行筹谋已久。
  早在2019年6月20日,建行董事会就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立消费金融子公司的议案》。
  对于申设消费金融公司,建行此番在公告中表示,围绕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和新兴消费业态,通过建信消金提供创新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深耕消费金融领域,为集团带来新的增长空间。
  建行高度重视零售业务,近几年来个人消费贷款存量规模一直保持高位。2020年,该行个人消费贷款规模首次超过2600亿元,2021年规模小幅缩减至2329.79亿元,降幅11.94%。今年上半年,该行个人消费贷款恢复增长,规模已超过2500亿元。
  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建行个人消费贷款2557.6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27.84亿元,增幅9.78%,其中个人快贷余额2068.98亿元,占个人消费贷款的80.9%。同期,工行个人消费贷款规模首次超过2000亿元。
  于百程认为,建信消费金融的股东结构为“银行+地方国资+消费场景方”,属于比较合理的股东构成。对建行而言,申设消费金融公司战略意图非常明显,未来预计业务规模将快速上升,成为消费金融公司中的一只主力军。
  当然,拿到牌照只是进入消费金融市场的“敲门砖”。对建行而言,接下来的考验在于,如何在竞争激烈的消费金融市场中,找准自己业务定位,为其零售业务再添“能量”。
  消费金融仍有空间
  消费金融业务主要是指面向个人发放无抵押信用贷款,用于购买产品及服务消费。
  目前提供消费金融的市场主体大致分为三类:商业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及互联网平台。自2010年银保监会发放首批牌照以来,今年已是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的第12个年头,市场和监管环境日趋成熟。
  中国银行业协会近日发布《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2)》(下称“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末,消费金融公司数量增至30家,贷款余额突破7000亿元,达到7106亿元,同比增长44.2%;资产总额达到7530亿元,同比增长43.5%。
  30家消费金融公司,目前发展分化。特别是今年,行业头部效应更为明显,招联消费金融仍然“一家独大”。
  以经营效益来看,招联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仍然位居行业“前三甲”——今年上半年,这三家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84.16亿元、57.01亿元和47.64亿元;分别实现净利润19.37亿元、11.5亿元和5.8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6%、12.3%和32.4%。
  国有大行系消费金融公司中,中银消费金融曾经为头部平台,近年来发展逐渐掉队。2022年上半年,中银消费金融营业收入31.4亿元,同比增长33.7%;实现净利润1.36亿元,同比下滑74.5%。
  而中邮消费金融,在经过业务爆发期后,业绩表现不稳定。今年上半年,中邮消费金融营业收入为29.43亿元,同比增长18.34%,上年同期为24.87亿元;但净利润同比下滑75.85%至1.91亿元,上年同期净利润为7.91亿元。
  总体上,尽管消费金融市场告别高增长,但仍被多方看好。今年5月,麦肯锡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消费金融市场仍将保持稳健发展,预计2025年年底市场规模将增至28万亿元人民币。
  在于百程看来,目前,消费金融公司之间的竞争,更体现为综合能力的竞争,头部效应会更加明显。除了技术层面之外,包括资金端的多元化和成本,资产端的客群质量和收益水平,风险控制能力以及合规经营能力等,这些都是消费金融公司保持业绩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苦等三年 终于拿到牌照!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