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分析】种业发展亟需补齐机制短板

最新信息

【财经分析】种业发展亟需补齐机制短板
2022-09-29 17:35:00
新华财经武汉9月29日电(记者郑璐)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近年来,我国种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我国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尽管如此,我国种业发展仍面临着创新机制不完善、种业企业竞争力不强、市场环境亟待优化等问题。
  农业农村部今年印发《关于扶持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发展的通知》,集中力量构建“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国家种业企业阵型,加快打造种业振兴骨干力量。如何破难题补短板?近日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对此进行调研。
  “种业目前的明显短板,是种业创新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品种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种业管理服务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湖北襄阳市襄州区种子管理局负责人赵朝晖对记者表示,目前种质资源分散使用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扭转,交流共享平台和机制有待完善,科企协同不够紧密,产学研用未能实现高效结合。同时,近年来审定品种数量大幅增加,为农民提供了多样化选择,但同质化品种多,适应农业绿色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的高档优质、节肥节水节药、适宜机械化生产、轻简化栽培的特用、专用品种供给不足。此外,新一轮机构改革后,原种子管理部门拆分、整合,管理机构和队伍“瘦身”,造成一些专业人员流失,行业管理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种业企业综合实力偏弱,是种业的另一短板。中国种子协会2021年种子企业调研报告指出,我国种业企业总体处于小、弱、散的状态,资金投入不足,科研实力薄弱,缺乏具有国内外竞争优势的大型种业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品牌影响力不强。
  武汉国英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丁俊平表示,近年来国家和地方都相继出台了不少推动种业振兴的政策方针,但许多政策支持较为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从而带动一个区域。
  “现有的项目扶持多是先建后补形式,企业即便申请到了,也要自己先垫付资金去做,完成一个项目验收、扶持资金到位到位的周期很长,对企业资金造成了很大压力。”丁俊平说,从企业角度来讲,企业自主育种投入时间长和资金消耗量大,即便在父本和母本已经选育好的情况下,完成一个好的组合品种都要至少要3年左右时间。如果一个完全的新品种,从零基础到选育成功要8年时间左右,一个真正自主原始创新的品种至少要几千万元投入。
  “制种保险投保困难,也是制约种业企业发展的一大因素。”丁俊平还指出,由于制种风险高,失败率比较大,一些自然灾害,甚至天气异常都会造成制种失败,目前虽然有政策型保险,但是保险公司不积极,往往会以面积不够,损失不好界定等等种种理由不愿意承保。
  水稻育种专家、湖北省农科院院长游艾青认为,种业科研资源过于分散,亟需深度整合集成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企业,促进科研单位的原始创新资源和企业的市场资源进一步融合。
  “种业产品研究投入大,而且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的工作,目前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对中小企业来讲,很难成为育种创新主体,他们应该去做好市场,把科研单位原始创新的好产品积极运营,变成高附加值商品。这就需要政府有意识的把各方整合在一起,当好媒人。”游艾青说。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财经分析】种业发展亟需补齐机制短板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