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回家帮乡亲看病 城市反哺乡村应成常态

最新信息

教授回家帮乡亲看病 城市反哺乡村应成常态
2022-10-07 23:12:00
国庆假期,一个“医生回家过节帮乡亲看病”的视频登上了热搜。视频中的主人公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医师廖正银教授,只见他衣着朴素,一本正经地对着阳光举起CT片仔细查看,不大的房间内挤满了排队找他看片子的乡亲。据悉,前来求医问诊的有远近乡邻,还有一些平日很难挂上廖教授的号的患者。可贵的是,廖教授对前来问诊的人一律义诊,拒收任何费用和礼品。
  廖教授利用自己之专长,利用返乡之机服务乡邻,找他看病的队伍还是那么长,他的身份却发生了质变。在城里,他是医学领域的资深专家,他的号叫“专家号”;回到村里,他或许就是从前被乡亲们叫唤了几十年的“二狗子”“铁蛋儿”。他很好地适应了上述身份变化,没有以权威自居,没有一丁点架子,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医者仁心”。
  廖教授说,“如果能通过我学到的东西为乡邻做事,是很让人高兴的”。问题是,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会像廖教授一样?在农村出生与长大、进城念书与工作的人千千万万,像廖教授一样拥有专长与技能的人也是千千万万,趁节假日回乡的人亦不在少数,他们的假期照样“忙”,只是不是自己业务方面的忙,而是忙于各种社交层面的局、场、会,把假期用在同学聚会、与家乡领导的酒局等他们认为更有效用的事情上,真正愿意花心思回馈乡里且付诸行动的人寥寥无几。
  这是一件无奈的事,从农村走出去的人越优秀,日后越远走高飞,陪伴年迈双亲与回馈乡里的机会越少。可喜的是,不少乡村政府近年来大打乡情牌,纷纷推出“教授回乡”“科技返乡”等引智引才计划,这些专家不仅可以趁回乡之便为乡亲们提供面对面的服务,还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提供实时服务。毫无疑问,后者是更为常态化的城乡勾连与对接机制。像廖教授这种医疗服务,完全可以通过远程医疗导诊系统加以解决。其先决条件与重要基础是城乡医疗机构实现互联互通,城市专家足不出户就能对乡村开展远程就诊与服务。
  廖教授回老家时门庭若市,无疑说明优质医疗资源在广大乡村地区极度匮乏。具体有两种情形:其一,乡村缺乏先进的医疗设备,面对重大或疑难疾病,基本上没有办法应对,“建议转去县医院、市医院甚至省城医院做进一步诊断”是不少病患的共同遭遇;其二,乡村有医疗设备,也有专科医生,但不少病患或家属不太相信村里就可以治愈,他们更愿意相信大城市与大医院的大专家,且这种思维基本定型,但凡生了大病,他们基本上都会选择去市区乃至省城的大医院寻医问诊。这是否意味医疗资源要在城乡之间实现绝对意义上的均等化布局?我觉得大可不必。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乡村常住人口日渐减少,倘指派一些专家常驻村里,但经常面对门庭冷落的尴尬局面,客观上造成资源浪费。替代性的做法是加强城乡数字一体化建设,让城市资源借由远程服务惠及广大乡村地区,有效弥补乡村资源的欠缺或不足。
  廖教授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但这本是他的假期,他本不该如此辛劳,期待廖教授及更多像廖教授一样热心肠的人可以以远程服务的方式回馈乡里,有关部门做好城乡数字一体化建设,为构建城乡联结的常态化机制奠定基础。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教授回家帮乡亲看病 城市反哺乡村应成常态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