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大江洪流姜昧军:投资应注重长期基本面因素

最新信息

对话大江洪流姜昧军:投资应注重长期基本面因素
2022-10-25 18:27:00
“通胀”与“美联储加息”将继续是全球资本市场的主要宏观叙事。然而,主要央行大幅加息下,市场担心,核心通胀似乎开始有些根深蒂固。
  大江洪流董事长姜昧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下称《21世纪》)记者采访时表示,由此,美联储虽大幅加息,其对通胀的抑制作用故无法快速见效。但随能源短缺现状缓解,长期通胀的可能性不大,全球通胀将会快速回落。
  今年至明年,平衡“快速遏制通胀”与“维持经济”依然为全球央行的棘手题。与此同时,国际货币经济组织(IMF)与世界银行(World Bank)对全球经济衰退持续警示。姜昧军认为,即便是在强力加息的前提下,经济下滑甚或衰退仍然可控,全球经济仍会进入复苏通道。
  姜昧军表示,当前,资金流动波动虽剧烈,但回至基本面定价是其长期归宿。在中美经济基本面稳定的基础上,全球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素也不会造成全球性的冲击。他预计中国的资本市场在大幅度调整后估值将更为合理,港股或尤具估值优势。
  美联储本轮加息周期尚未结束,但姜昧军认为,中国仍有较大的货币政策空间,且自由度更高。“预计明年中国宏观经济将上行,资本市场将从当前低迷局面中恢复。”
  加息抑通胀效果不佳复苏趋势何时开启?
  《21世纪》:美联储加息对降低通胀并没有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尤其是货币政策对这一问题的效力有限,在你看来,背后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姜昧军:欧美等国家本轮恶性通胀引起了世界性关注,“货币超发论”与“俄乌冲突论”是国内讨论较多的有两个观点。尽管这两个因素对本轮全球通胀的全局或局部都有影响,但本轮通胀的重要根源却在于另一个因素:自2015年始的全球双碳进程的加速。
  货币超发通常与资产泡沫和通胀直接关联。在2008年-2009年、2020年-2021年中可以看到,货币超发造成房地产价格或者资本市场股票上涨,同时促使全球资产价格波动加大。然而,即便存有十分显著的特征,近20年的全球货币政策和相应国家的经济状况显示,美国、日本、欧洲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结果表明,货币超发造成通胀的观点实际上并不确定,大规模的货币投放并不一定会带来PPI或者CPI的大幅上涨。
  “俄乌冲突论”认为,俄乌冲突导致了能源和粮食供给不足,从而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但目前看,俄乌冲突并不会造成全球石油出现很大的问题,全球供给和需求的总量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其与第一次和第二次石油危机相异,我认为,俄乌的冲突也并不是本次全球通胀的主要根源。
  本轮全球通胀的根源来自于供给受限,而与第一次、第二次石油危机不同,本轮全球供给受限于全球的双碳目标导致的石油投资不足。
  各大经济体的脱碳进程促使对全球油气资源的投资自2015年开始持续下降,石油作为人类主要能源的地位被动摇,传统能源的对立面的新能源领域,投资额却屡创新高。
  美联储虽大幅加息,但由于造成通胀的因素更多是供给受限叠加货币超发和地缘冲突,加息对通胀的抑制作用故无法快速见效。但也应该看到,俄乌局势使得全球减碳的步伐被打乱,欧洲多国出现“回摆”,虽然OPEC+减产等因素存在,未来市场机制会更快发挥作用,能源短缺的现状也会得到缓解,因此长期通胀的可能性不大,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通胀会快速回落。
  《21世纪》:对于全球经济复苏趋势,你如何看?
  姜昧军:首先,在加息的力度和频率方面,美联储抗击通胀的意志坚决,若经济增速仍较快,通胀则将很难被控制,工资-价格上涨将进入自我循环增强的通道。目前,只有大幅、快速低加息才能改变市场的预期。诚然,强力加息将抑制需求,经济大幅度下滑甚至衰退的概率加大,但在此种情景假设下,经济下滑甚至是衰退仍然是可控的,随着物价的下降,全球经济仍会进入复苏通道。
  同时也应注意,近期美元指数大幅度走高,日元、英镑等主要经济体货币对美元出现较大贬值,小经济体货币的情况更加严重。货币的大幅度波动以及美联储加息引发的一系列影响使得各国养老金、金融机构面临挑战。
  但乐观的一点是,美国通胀已从高点回落,且各国资产负债状况远好于1998年,货币互换等机制也更加健全。由此,短期发生经济/金融危机的概率虽上升,但尚未迫在眉睫。
  重估资产价格中国金融将继续保持独立与韧性
  《21世纪》: “当重力改变后,所有资产价格都将进行重估”,可否具体予以说明或解释?
  姜昧军:全球金融市场中,美元、及以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美国国债收益率是资产定价的锚。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超过4.1%,而当这些定价基础出现剧烈变化的时候,全球市场的资产价格也随之出现调整,即资产的价值重估。如,今年以来,无论是标普500指数还是纳斯达克指数均出现明显调整。
  目前,美国2年、10年、30年期国债出现倒挂,这意味着投资人仍视通胀为短期现象,且出现危机的概率并不高。此生态下,可将当前全球资产价格剧烈波动视为流动性的冲击定价,即,当前的调整更多体现的是巨额资金尤其是短期资金从不同资产流入和流出。波动虽然非常剧烈,但其长期仍然要回至基本面定价中。从投资角度出发,应更注重长期基本面因素,而相对忽略短期的波动影响。美国通胀已见顶回落,中国经济企稳回升,这些长期因素终将主导资产价格的长期走势。在中美经济基本面稳定的基础上,全球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素也不会造成全球性的冲击。
  基于上述角度,预计中国的资本市场在大幅度调整后估值将更为合理,从而具有吸引力,港股或尤其具有估值优势。
  《21世纪》:本轮(美联储)加息周期中,如何评价中国金融与资本市场的弹性?
  姜昧军:中国经济体量大、货币的稳定性高,本身并不受供给受限的能源影响,输入性通胀的压力也不大,因此仍有较大的货币政策空间,且自由度更高。
  相比全球其他大型经济体,中国为本轮新冠疫情中最早实现货币政策正常化的国家,也因此,中国得以在本轮美联储加息过程中,采取独立的宽松货币政策,其也体现了中国金融体系的独立性和韧性。
  中国金融体下的韧性来自于供给受限型的输入型通胀压力不大,内的涨价因素在前期正常的货币政策下保持稳定,除个别猪肉价格等因素扰动,中国国内目前并不面临着通胀的内外部压力。
  此外,目前中国汇率稳定,储备充足,人民币的汇率在全球此次美联储加息过程中也算是非常的稳定的。
  FDI方面,今年1-8月中国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6.4%,折合成美元,同比增长20.2%,为近几年的最佳表现。
  出口弹性至关重要。当一国货币贬值,与海外出现利率倒挂时,热钱便会流出,但另一面,货币贬值会加大出口商品的竞争性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增速9.9%, 整体出口保持强劲。 2022年9月底,中国官方储备为30.29万亿美元,较年初32.2万亿美元储备,仅微幅下降约5.9%。 综合FDI和进出口弹性,中国汇率的稳定性良好。
  资本市场低迷主要还是因目前国内经济下滑的宏观基本面影响,随着新冠疫情、宏观经济政策的逐步见效,预计中国宏观经济将触底回升,扭转当前的下滑的局面。而在此期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需进一步加持。我认为明年中国宏观经济将显示出上行趋势,资本市场将从当前的低迷局面中恢复。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对话大江洪流姜昧军:投资应注重长期基本面因素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