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该如何 打一场翻身仗

最新信息

种业该如何 打一场翻身仗
2022-10-27 08:18:00
进入10月份,全国冬小麦播种已全面展开。从今年10月播种,到来年5、6月份夏粮收获,冬小麦成长需要一路“过关斩将”,尤其是要过“病虫害”关。权威预测显示,2022年全国小麦主要病虫害总体发生较重,预计发生面积8.1亿亩次,其中,病害发生4.1亿亩次,虫害发生4.0亿亩次。构建重大病虫害防御体系,核心是要选育和采用抗逆抗病的优良品种,让小麦天然具有抗病虫害的能力。一粒小小种子的力量,在粮食生产的第一道环节就开始显现。
  在关键时刻,一粒小小的种子能够绊倒一个强大的国家。种子产业是粮食产业链上游的关键环节,种子市场被别国垄断,农业发展的“咽喉”就会被扼住。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种业公司孟山都将经过基因改造的棉花种子投入印度市场,这种种子包含专利费,售价高昂,但能产生一种专门杀灭棉铃虫幼虫的蛋白毒素,使棉花自身能抵御天敌侵害。它迅速占领印度棉花种植总面积的近90%。但好景不长,部分棉铃虫产生抗性,让一些农民遭遇了歉收。昂贵的种子还要配套孟山都自己研发的除草剂,农民的种植成本飙升,许多农民为了买种子甚至去借高利贷,第二年遭遇歉收又陷入资不抵债的死循环。发生在印度的种子惨剧,充分说明了种业之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种子,才能端稳粮食饭碗,才能实现国家粮食安全。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但种业发展却相对落后。如需求量较大的农作物大豆、玉米,虽然种源基本可以实现自给,但在质量、生产性能等方面与国际最好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这两类作物在单产方面大概为国际最好水平的60%左右;蔬菜里面番茄种源自给率在75%左右,甜椒的种源自给率为50%左右。还有一些农作物品类的种源严重依赖进口,如甜菜,其产糖量大概占我国食用糖总量的13%左右,但其95%的种源依靠进口。从种业公司的实力来看,全球排名前十的种业公司,中国仅有隆平高科入列,但其市场份额占比远逊于排名靠前的拜耳、科迪华等公司。
  中国种业的基础研究条件并不弱,如中国的农业科研院所数量世界第一、农业相关的大学和科系数量第一、育种专家数量世界第一,但是这些研究优势为什么没能转化为产业优势?关键原因之一是科研和生产没能形成良性互动,存在科研和生产“两层皮”的问题。
  当前育种企业和育种科学家之间的协作存在一定问题,有时类似于“盲选”或“赌石”,科研院所拿出的研究成果一旦投入实践,常常出现“转不好”或者“转不了”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科研院所放下身段,贴近市场需求做研究,形成企业“出题”、研究所“答题”、市场“判卷”,专家做好终身售后服务的良性互动局面;另一方面,种业企业应承担起产业振兴的主体责任,成为链接种业各方面资源的“主板”和“中枢”,提高对科技成果的消化和转化能力。构建起科研院所和种业企业之间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至关重要,一旦科研院所提供的研究成果产生商业化价值,种业企业应向其提供合理回报,形成鼓励创新、激励创造的正向发展。
  种业做大做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必不可少。“育种不如买种,买种不如偷种,偷种不如套牌”曾经一度是种子行业的潜规则,这严重打击了科研工作者的创新动力。育种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从选材培育到正式通过国家审定,一粒好种子的诞生,至少需要十年。这中间每一步都可能失败,将前面的努力全部归零。没有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科研工作者“十年磨一剑”培养出的新品种,极有可能会以极低的成本被“剽窃”,从而挫伤种业创新研究的积极性。为保护创新,今年最新修改的《种子法》正式施行,这建立起实质性派生品种(EDV)制度。EDV制度的最大亮点是明确修饰改良他人的育种成果形成的派生品种在商业化利用时,需要征得原始品种权所有人的同意,并支付使用费。EDV制度强调了对原创知识产权的保护,使得创新利益得到保护,也将进一步增强科研机构和育种企业的创新意愿。下一步,有关部门应对侵权假冒多发的重点领域重拳出击、整治到底、震慑到位,让侵权者付出沉重代价,为种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种业做大做强,需要培育一批种业龙头企业,使企业真正承担起品种研发和产业化的主体责任。从发达国家的种业发展来看,育种研发历经以科研院所为主、政企联合和以大型跨国种子企业为主的三个阶段。当前,种业发达国家的研发主体已过渡到以企业为主,并经过兼并重组、跨国并购,形成诸如拜耳、科迪华等全球种业巨头。中国整体尚处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育种研发中各自承担角色的阶段。发达国家种业企业最显著特征就是对技术、人才、资源、资本等创新要素具有较高“集成组装”能力,使科研、生产、市场、投资都能找到相应“接口”,推进创新成果快速产出和转化。因此,打好种业翻身仗,必须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研发能力、产业带动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领军企业,加快形成优势种业企业集群。
  种业事关国之大者。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种子是关键。扎实推进种业振兴,后续还是应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狠抓落实,久久为功,为我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有力保障。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种业该如何 打一场翻身仗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