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远征:基建投资对冲经济下行不再可持续 低碳经济可成为接力棒

最新信息

曹远征:基建投资对冲经济下行不再可持续 低碳经济可成为接力棒
2022-10-28 13:41:00
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建议,通过制度安排,使减碳行动成为一项有利可图的商业活动,从而形成持续的投资增长。
  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日前指出,长期以来,基建投资是中国对冲经济下行的重要调控手段,但基建背后的土地财政不具有可持续性,暴露了基建自身不可持续作为调控手段的事实。
  他认为,低碳经济可以接过基建的“接力棒”,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提供长期动力。
  10月26日,曹远征在庆祝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成立20周年的一个活动上说,长期以来,土地财政和以土地作为融资中介的投融资模式为基础设施开发提供了持久的动力,形成了中国城市化快速增长的基本经验。
  他解释称,地方土地财政、融资平台的运作模式,实际上是城市政府把其所有的土地和基础设施打包作为“一篮子”,跟金融机构签订长期的协议,以土地和基础设施作为质押,向金融机构借款和融资,然后对基础设施进行开发,增值部分可以还本付息。
  “这种模式到了2008年危机以后,被各地广泛采用,那时候要加快地方投资,加快基建投资来对冲2008年危机带来的经济下行,很多地方就开始纷纷设立地方融资平台,用这种开发的方式融资,发展本地的基础设施。”曹远征说。
  但土地财政具有不可持续性,他指出,之所以不可持续,不在于土地财政本身的融资安排,而在于土地的升值不可能无限。
  他进一步称:“土地升值的不可能无限在于它的天花板,就是人口的变化,中国的人口恰恰进入拐点,今后看来不是人口增长的问题,而是人口下降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土地升值的可能性也越来越渺茫,土地财政当然难以维持,土地融资平台当然有严重的困难。”
  曹远征预计,“十四五”期间(2021-2025年),中国人口将进入负增长,而人口负增长最直接的影响是打破了房地产的刚性需求和长期增长。随着房地产时代的落幕,土地财政将更难以维系,土地财政的不可持续最终将无法支持基建投资的高增长。
  他认为,解决的办法是找到一个可以代替土地作为质押的新的质押物,发挥土地财政和融资平台的积极作用,产生新的收入,从而形成新的还款来源。
  “我认为这个设想是可以成立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可能是发展低碳经济,换而言之,用低碳资产置换土地资产,来让它可持续,让它可增长。”
  根据曹远征的计算,如果按照巴黎气候协定的要求——2050年将气候变暖的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范围内,中国大概需要投资100万亿元才能满足要求。如果这个指标是1.5摄氏度,中国大概需要投资138万亿元。
  “从现在算起,到2050年还有20多年的时间,每年大概需要持续投资2.5万亿-3万亿元,持续将近30年,它可以成为一个持续增长的引擎。”他说。
  曹远征建议通过制度安排,使减碳行动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商业活动,从而形成持续的投资增长。
  “中国的土地在以前也是不值钱的,后来出现了地方融资平台和土地财政,土地才轰轰烈烈增长了几十年。(如果)使碳排放、碳达峰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也可以造就一个新的市场,使其成为新的资产,借助商业活动,产生收入和现金流,就可以支持债务。”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经济将会进入新时代,也意味着中国城市化融资进入新时代。过去的城市化是地的城市化,今后的城市化是人的城市化,其中跟人相关的,包括教育、医疗,都可以宽泛地认为是跟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的行业。用低碳的概念作为引领,塑造新的城市化进程,可能是中国一个新的选择,这个选择也会创造出新的中国经验。”曹远征说。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曹远征:基建投资对冲经济下行不再可持续 低碳经济可成为接力棒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