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雄文:在VUCA时代 怎样做科创才能赢得未来?

最新信息

陆雄文:在VUCA时代 怎样做科创才能赢得未来?
2023-02-19 06:35:00
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人用VUCA来形容这个时代,即由易变、不确定、复杂、模糊所构成的变幻莫测的时代已然来临。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扑面而来,中国的科创热潮方兴未艾。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看来,科创是未来的必要条件,但科创并不是未来的充分条件。必须倡导真正的大学精神、科学精神、企业家精神,这是以科技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以下是他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新年论坛上的演讲。
  刚刚过去的2022年,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是刻骨铭心、不可忘却的。在新冠疫情、俄乌战争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之下,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迅速分化重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也在大范围解构和重组,世界贸易增长乏力,VUCA时代[编者注:VUCA是volatility(易变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ambiguity(模糊性)的缩写]变得更加VUCA.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扑面而来,中国的科创热潮方兴未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们如何推进科创?在这方面,当前又面临哪些问题?今天的演讲,我想就此谈谈个人的一点思考。
  为什么有科创不一定有未来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在2020年启动科创战略,致力于以管理赋能科创、引领科创,以求助力中国的科创事业。不久前,我受邀以“管理与科创并举”为主题做一个演讲。演讲结束时,主持人提出一个问题:您曾说“无科创、无未来”,那是否有科创就有未来呢?我的回答是NO!
  无科创无未来,说明科创是未来的必要条件,但科创并不是未来的充分条件,为什么呢?我认为,我们要走向光明的未来,还要具备一系列的前提条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首先是理念。在今天这个时代,马克思对资本和劳动的经典定义需要大大拓展和丰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这是一个重要的理念创新。哪个要素具有稀缺性、排他性、独占性,哪个要素在生产与分配过程中就有优先性、主导性、控制性。
  其次是科研体制。目前,我们的科研体制仍是相对比较僵化的、效率低下的。比如,过度重视产出规模,却不以产出质量为重;只讲产出,不讲投入,不评估投入产出比;研究导向仍然以发论文、评职称、报奖项等为主线,大量的资源浪费在申报、评奖过程中,浪费在课题的低水平重复研究中,浪费在仪器设备重复添置、低效率使用中,浪费在许多不必要的出差和会议中。必须对束缚创新的科研体制弊病予以治理,从而更好激发广大科技人员、专家学者的创造潜能。
  第三是教育。我和我的同事考察了上百家科创企业,我们发现其创始团队、核心科技人员80%以上是从海外回来的,主要是美国,少部分是欧洲和日本,他们在海外有学习、研究、工作和创业的经历,有些还参与科创企业创业或在行业领先企业中担任研发部门负责人或事业部负责人。中国这一波科创浪潮五年或许十年就会达到顶峰,到那时我们自己的大学能培养出瞄准世界科研前沿的创新人才吗?二十年后,我们同世界最高水平的科技储备和科技能力是更接近,还是会差距更大?
  我曾经就“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拿诺贝尔奖的人才”谈过个人的观点。在我看来,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我们的基础积累不够、水平不高,二是因为我们的教育理念和体系落后。大学不能造就创新人才,主要源于我们的基础教育没有输送大量有好奇心、探究心和初步专业兴趣和素养的高中毕业生。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孩子们完全拘泥于课本和课程考试,他们中很少有人会按自己的天性去发展个人兴趣爱好,更不要说在一些专业领域去探究学习、积累知识。其实孩子们都是有天赋的,基础教育的首要使命应该是去帮助孩子发现天赋、激发潜能、顺其天性,并给予培植提携,如若有错,则及时调整。
  小时候,我读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深受触动。据文中所写,当时文人画家以曲斜疏散的梅花为美,“直则无姿”“正则无景”“密则无态”成为对梅花的评价标准。为了迎合这种审美偏好,种植梅树的人不惜砍掉原本笔直端正的枝干、除去原本繁密的枝条,而故意培养旁枝曲干,以此来获得高价售出的利润。对着数百盆“病梅”,龚自珍默默垂泪,发誓一一解救之。“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他放任梅树自由生长,砸掉为观赏而设的盆子,把梅树转植到土地里,解开操纵其生长形态的束缚,以求还原梅花天然的形态。
  人才培养也自有其规律,每个孩子各有天性、各有天赋,因材施教是祖训,培养创新人才是国家当务之急、迫切使命。但在现实生活中,为了全科优秀、均衡发展,不少教育工作者或剪枝去叶,或拔苗助长,以为如此是合理选拔和培养栋梁人才,殊不知在这一过程中违反了教育规律,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和创造力。
  科学精神对于科创的重要性
  以上我主要回应了为什么有科创不一定有未来。接下来我想分享一个观点,没有对科学规律的尊重和对科学精神的弘扬,就没有科创的成功。
  世界上任何运动都有其规律,比如自然规律、历史规律、教育规律、科学规律等。所谓实事求是,就是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科技创新不能轻信跳跃发展,更不能迷信轻轻松松就能弯道超车。没有日积月累的努力和沉淀,不可能有突破性的发现和创造。今天我们要做的、还来得及做的,就是以老老实实的态度来对待科学。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弘扬科学精神。什么是科学精神?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我的理解是,科学精神首先表现为尊重科学规律。其次是实事求是,基于事实和事物本质,运用专业工具和方法,开展探索、研究、提炼、抽象、证明或证伪。第三,坚守学术独立、思想自由,鼓励积极进取、主动创新,提倡开放辩论、宽容试错。第四,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鼓励质疑、批判,不故步自封、不迷信权威。此外,在今天这个科创时代,在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我还要提出一个新的科学精神内涵,即科技向善,科学家要使命驱动、承担社会责任、拥有人文情怀。
  我们景仰与敬重科学家,不仅是因为他们一辈子致力于艰难的科学探索,还因为他们所从事的科学研究的崇高使命和科学创造的巨大价值。我们敬重他们的谦逊、执着和对真理的追求、对未知的敬畏,他们不功利、不狭隘,不为短期的功名利禄而放弃对自己的科学发现的坚守。实际上,尊重科学,追求真理,是一件十分简单却又相当不容易的事情。现实生活中,一些人面对实际利益的诱惑,背离了他们的身份和大众的期待。这就是为什么科学发展很难,科学传播很难,科学坚守更难。但唯其难,更须坚持,因为科学精神的发扬光大能让真理之光照耀社会前行的道路,能让科学之光点燃大众求知的欲望。
  历史上,创立了解剖学的外科医生维萨留斯,在1543年写了一本附有插图的著作《论人体构造》,为后来发现血液循环打下了基础。天主教会认为他的研究“大逆不道”,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宣判了他的死刑。再比如化学家拉瓦锡,他无疑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天才,他制定元素周期表的雏形,设计并制造了无数划时代的实验设备,建立当时欧洲最先进的实验室,以实证主义精神建立现代化学。他坚守真理的底线,将沽名钓誉者拒于科学大门之外,却被构陷终至殒命。
  管理能为科创做什么
  人在浩瀚宇宙面前只是一粒沙子,在科学面前再高大的人也是矮小的。虽然迄今为止,我们估计既有的科学知识只回答了人类所遭遇到的各种未知问题的5%,甚至还不到5%,但是对每个个体来讲,科学知识已经是浩瀚无际了,所以我们要怀着谦卑和虚心的态度来学习科学。受制于每个个体的有限生命,我们需要选择专业来积累和发展科学知识。
  管理,是基于大量的实践观察、研究、归纳、提炼、总结、创造出具有规律性的科学思想和方法,来提供针对现实问题、具有预见性的方案,并加以提前布局。同时,在方案实施执行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控,通过对一些输入变量可能的异常变化的监测来及时调整相应的策略,以求达到尽可能优的产出,所以管理是非常强调投入产出比的。这是全世界企业发展、产业发展所普遍遵循的原理和规律。如今,全世界管理学院贡献的管理理论和思想方法早已溢出企业、产业的边界,而广泛运用于非营利组织、政府组织等。
  管理对于科创企业成功也有一半以上的作用,所以我们提出管理要赋能科创、引领科创。科创企业不仅科创要有突破,企业还要能赢利、能增长,因此科创企业家要有战略先见,同时科创企业成长路径、研发组织、商业模式、融资策略、激励政策、治理构架、产业化、商业化方案等都有其独特性,非今天管理学院EMBA、MBA课程知识能够覆盖,这也给了我们管理学者契机,从科创实践出发,找到其管理上的痛点、难点,加以深入研究,从而创新理论、反哺实践,帮助科学技术专家成功转化为由系统、科学管理知识武装的科创企业家。管理与科创必须双引擎驱动,才能显著地提升科技创新的成功概率和质量,避免与投资机构、专业中介无谓的博弈消耗,从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产品验证和商业化过程,以每个科创企业的成功助力产业创新和升级。

  当然,由于管理的对象不管是人还是事、是组织还是社会,都具有非常大的复杂性,而且还会有各种临时的变化、突发的事件,所以管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即例外原则。今天我们强调管理的重要性,我个人认为95%的管理工作要遵循既有的计划、规则和标准。这是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理性加以规范的,但是我们也要允许5%的例外事件,这些事件依赖于决策人和执行人个人的经验、直觉来做出判断并采取应急的、临时的举措,以避害趋利。这也是管理原则。所以管理上要强调容错,尤其在管理的创新实践方面,要有更大的宽容心去支持创新,而不应该拿陈规陋习来约束创新、制裁创新、惩罚创新。
  科创企业的实践迄今为止少有现成的理论、规范和标准可以加以指导,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加快科创管理理论创新,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以例外原则来鼓励科创企业探索并不断总结提炼新的管理原则。
  自驱力是企业家精神的特质
  管理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管理学院的发展。管理学院是以传播管理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培养专业的管理人才,激发企业家精神,促进经济发展繁荣、社会福祉,推动文明进步为使命的。一个世界一流的管理学院的成长与发展,也有其自身规律。每个管理学院如同大学,都是有其使命和定位的,它能够成为世界公认的一流管理学院,一定是遵从了大学独立自由、开放多元的理念。管理科学的发展一定是在世界范围内的知识和信息的交互,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乃至观点证据的交互指证,才可以发展成一个高等的科学知识体系。
  当今,全球一流商学院都以培养企业家、激发和提升学生企业家精神为优先使命。一般认为,企业家精神意味着创新、冒险、创造财富,也意味着在VUCA时代,要发挥每个个体潜能、创造企业成长机会和空间、对抗不确定性。
  我认为,企业家精神对于科创企业成功尤为重要。但我对企业家精神认识稍异于传统。我认为,企业家精神最大的特征与价值在于企业家的自驱力和学习力。经典的学者如马克斯·韦伯呼唤企业家精神,是认为企业家是自利的,他们因为追逐私利而奋斗,从而促进企业去竞争、去发展、去创造财富,促进社会繁荣,并惠及整个大众。然而,我所认识的科创企业家们已是当代中国第四代企业家,同前三代企业家有个显著的区别在于,他们不是因为贫穷而创业。更多的是因为他们有科学理想,有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他们愿意个人致富,但在财富观上也更开放,更愿意分享,这些人往往都有使命和情怀。所以我认为自驱力是企业家精神的特质,它并不以企业家拥有产权、追逐私人财富为前提。而这种无数个别的企业家的自驱力汇合起来就形成了这个社会经济驱动的巨大源动力,因此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在少数国有企业,董事长或CEO虽然不拥有股权,也无直接挂钩的经济利益,却能把企业由平庸发展成为行业翘楚甚至跨国巨头。
  同时,成功的企业家都有很强的学习力,这同其学历似乎没有太大的关系,像辍学的比尔·盖茨、小学文化的李嘉诚都是善于学习的企业家,他们不仅从自己先前的经验教训中学习,向同行学习,而且逐渐地跨越行业、跨越文化去学习,有的还进入大学、进到管理学院去进修,逐步汇聚、学习、借鉴全社会乃至全人类的智慧。这些人才是真正聪明绝顶的、会学习的企业家。由此而持续学习,企业家就容易更快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变得通透和具有前瞻性,其直觉也更多了理性分析和规律把控的支撑。其领导的企业就不会受制于路径依赖,而是基于对各种广泛的、有价值的知识学习、吸收,并越发具有超越平庸的竞争力。
  所以企业家精神是先进生产力,代表着这个社会的潜能、动力和方向,是这个社会最值得珍惜的资源和资产之一。对于科创时代,尤其如此。我们可以说,无企业家精神,无未来。当然有企业家精神,也并不一定有未来,因为它的萌芽、发育、成长也需要环境条件的催化、滋养和呵护,最基本的就是要有真正的市场,其前提就是公平、自由的交易机制和充分、有效的法治环境。
  今天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时点,面向未来,我们应该保持审慎乐观的态度。为什么要审慎?因为这个未来并不是自动到来的。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我们可能会走岔,明明应该向左但我们向右了,明明应该向前我们向后了。尤其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更加要审慎。
  尽管科创是今天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但这个主旋律并不是那么的强劲、清晰,可以令创业者一往无前。所以我们必须倡导真正的大学精神、科学精神、企业家精神,这是以科技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相信,随着科学精神的传播和启迪的不断深入,我们将无须在发现病梅之后才“疗之,纵之,顺之”,而是在培育之初,就呵护好它们的自然生气,使其曲也美、直也美、密也美、疏也美。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陆雄文:在VUCA时代 怎样做科创才能赢得未来?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