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与中国脱钩不合理也无可行性

最新信息

麦肯锡:与中国脱钩不合理也无可行性
2023-02-21 17:13:00
面对新冠疫情、俄乌冲突和近年来日渐紧张的地缘政治局势,有观点认为,世界已经陷入去全球化的逆流。不过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的最新研究认为,当今世界通过商品、服务、资本、人员、数据和思想的全球化流动彼此连接,即便是面对近年来的各种巨变与冲击,全球流动仍表现出强劲韧性。全球依然保持着相互依赖的格局,没有哪一个区域能做到自给自足。全球化并未退化,而是在逐步演化。
  经济脱钩无法成立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最新发布的《全球流动:世界互联互通的纽带》的报告显示,全球贸易已发展到一个阶段,但与知识和技能相关的流动仍在推动全球互联。
  报告称,商品贸易在历经30年的快速扩张后,其增长已经在2008年左右稳定下来,但无形资产、服务和人才流动已经接过了接力棒,成为推动全球互联的新生力量。2010至2019年,服务、留学生和知识产权(IP)流动的增长速度几乎达到商品流动增速的两倍。数据流动每年增长近50%。虽然中国目前约占全球商品出口的15%,但在服务及无形资产出口中所占的份额尚不到5%。
  目前,全球各区域都至少有一种重要资源或产成品,其25%的需求需要通过进口来满足。因此,没有哪一个区域能做到自给自足。在电子、基础金属和化学品等多个产成品价值链中,中国都是净出口国。与此同时,中国也是所有资源和知识产权的净进口国。中国有超过一半的知识产权需求需要通过进口来满足,矿产和能源资源需求也有1/4以上依赖进口。在某些行业,即便中国是净出口国,但通常也会从其他国家/地区采购重要技术。例如,虽然中国贡献了全世界80%以上的天然石墨提取和精炼,但仍要在一些关键加工元素上依赖其他国家/地区。
  针对有关欧美国家提出的与中国“脱钩断链”的讨论,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董事合伙人成政珉(Jeongmin Seong)认为,如今确实有很多国家出台政策,将一部分价值链,特别是与国家安全,国家竞争力等相关的价值链迁移到本国,但很难实现完全的本土化。因为价值链的上游仍旧需要全球价值链。此外,如果将供应链都放在某一个国家,则无法保证供应链的韧性。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兼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联席院长林桂莲(Kweilin Ellingrud)也认为,完全与中国脱钩不合理,也不具有可行性,要支付实现脱钩带来的高额成本。
  价值链正在演化重构
  报告同时发现,在贸易行为中,贸易商品“集中”在原产地的情况非常普遍。全球大约有40%的贸易是“集中化的”,即进口国需依赖于3个或3个以下的供应国;其中,约3/4的集中化是由各经济体的实际国情所决定。
  在这些情况(约占全球贸易的30%)下, 即便全球范围内存在多元供应商,经济体也通常只从少数几个供应国采购产品。作为出口方,中国是“全球性的集中化”和“由国情决定的集中化”的来源地,其是全球笔记本电脑、手机和口罩的集中供应方。作为进口方,中国也受到集中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在具有“全球性的集中化”的商品中(诸如铁矿石和大豆), 中国需要依赖少数供应国。
  全球价值链始终处在逐步演化的过程中。报告预测,未来10年,新生力量或将加速其演化进程。1995至2019年,在18条产成品全球价值链中,中国在其中15条的出口份额增幅都位居全球之首。且在全部18条价值链中,中国的份额均有所增长。然而,全球价值链也在不断继续演化。政策制定者们正积极重构那些被认为具有战略意义的价值链。但价值链的重构并不会在一夜之间完成,历史上,全球价值链的转移都是逐步推进的。单个国家/地区每年出口份额的涨跌通常不超过2%,而整个价值链每10年内累计转移的比例也不过10%至20%。此外新生力量或将加快半导体和制药等关键领域的转移速度。
  在互联互通的世界中,跨国公司是利用全球流动实现增长和打造韧性的关键。全球流动对于各经济体的运行和规模各异的企业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贡献全球约2/3出口的跨国公司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他们面临着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在某一市场的运营可能会在其他市场带来重大风险。跨国公司或可考虑采取如下几种行动方案:一是通过深入参与服务和无形资产等日益重要的全球流动,寻求增长机遇;二是通过业务多元化、建立更牢靠的供应商关系以及本地化运营等手段,增强自身韧性;三是发挥自身在全球流动中的核心地位,寻找机会塑造系统性韧性,通过“抱团取暖”实现多方共赢。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麦肯锡:与中国脱钩不合理也无可行性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