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 广州聚焦“四化”转型助力中小企业提质增效

最新信息

从“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 广州聚焦“四化”转型助力中小企业提质增效
2023-02-22 21:02:00
2月22日,科技成果赋智中小企业“深度行”首场活动在广州举行。活动以“对接合作、赋智惠企”为主题,旨在统筹和汇集工信部各部属单位、高校院所、行业协会、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等资源优势,深入地方和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的特色活动和对接活动,助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中小企业联系千家万户,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我们坚持把中小企业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任爱光表示,近年来,工信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文件,带动更多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引导广大中小企业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全国已建设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4家、工信部重点实验室187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125家,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万多家、“小巨人”企业8997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186家。
  支持中小企业掌握更多“杀手锏”技术
  科技成果赋智中小企业是一项长期战略和系统工程。
  “从实践看,企业特别是在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等项目申报、资源获得等方面,中小企业的参与度、话语权、获得感不够,还存在若隐若现的壁垒和障碍。”工信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沙南生表示。
  任爱光也表示,当前中小企业还存在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薄弱等难题,亟待构建“成果常态化布局、供需精准化对接、服务体系化布局”的创新生态,推动科技成果有效赋智中小企业,持续增强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成果价值和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
  科技创新成果如何更好赋智中小企业?任爱光建议,首先要强化企业需求牵引,丰富科技成果来源。要针对中小企业创新需求,建设科技成果项目库,并推动向中小企业开放、共享,发挥好科技成果评价和转移机构作用,做好项目评价。建立成果常态化筛选报送机制,扩大成果来源。加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增强智能技术供给及推广。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步伐。
  其次要加强资源整合,促进供需精准对接。要强化政策统筹和协同,促进产学研、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形成工作合力。持续开展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对接活动,支持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订单式、联合式技术研发新模式,持续开展赋智“深度行”活动,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拓宽中小企业技术获取渠道。
  此外,要坚持创新驱动,构建成果持续复制的良好生态。支持中小企业掌握更多“杀手锏”技术,加速中小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加快前沿领域和未来产业布局。各地政府要积极支持科技成果赋智中小企业,构建成果产出、供需对接向中小企业转化,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产出更多成果的闭环机制。
  活动现场,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服务平台正式启动,据悉该平台也将在工信部支持下,成为促进产业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加速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重要载体。
  “科技成果赋智中小企业,关键是要培育企业创新发展内生动力,让企业从科技创新中增强获得感。”沙南生也表示,除了做好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对接、服务,推动成果、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向中小企业集聚,更要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加快实现“要我创新”向“我要创新”转变。
  聚焦“四化”平台赋能企业提质增效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广州有着丰富的科技资源和众多中小企业创新力量,在科技成果赋智中小企业方面也走在全国前列。
  近年来,广州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双向深度融合,科技创新发展成效显著,发展质量也在不断提升。
  以广州市黄埔区为例,目前,全区集聚科技型中小企业超4万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超25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61家、单项冠军18家、培育上市企业77家。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8800亿元,GDP突破4300亿元,综合实力稳居全国经开区第二、工业百强区前三。
  “我们将大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着力打通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资本化路径,将科技创新的变量转变成推动经济发展的增量。” 广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高裕跃在会上表示,接下来,广州将从聚焦“四化”平台赋能企业、服务企业、聚焦补短板、锻长板,支持关键技术协同攻关、聚焦供需对接,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循环、聚焦要素保障,厚植科技产业发展沃土等四大方面重点突破。
  “四化”平台赋能企业是广州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2022年,广州出台《广州市培育“四化”赋能平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聚焦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提升,大力开展“四化”平台赋能新型工业化专项行动。
  “‘四化’转型既有需求,但也任重道远。”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数字产业处处长黄东航介绍,调研发现,企业尤其是“专精特新”企业的转型意识是很强的,“有92.2%的企业表示转型是企业内在需求,他们都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
  但从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阶段来看,广州54.3%的企业处于数字化、智能化的初级阶段,34.9%处于中级阶段,只有8.7%的企业处于深度深化融合的阶段。从转型的程度来看,广州37.9%的企业初步实现了自动化,12.7%的企业在生产上可以通过网络连接和远程控制实现生产,只有5%的企业可以实现无人化自动生产和调整。
  “通过实施‘四化’转型,我们希望能够使企业实现提质、增效、降本、降耗、减存,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数字产业处处长黄东航说。
  实施“四化赋能、企业提升”专项行动需要政府、企业、平台协同、共同出力。“我们计划通过专项资金支持平台技术革新、能力提升,使平台成为各个(重点)领域的‘领头羊’和‘企业医院’,通过平台为企业把脉问诊、开出处方、跟踪治疗,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黄东航表示。
  广州也将对“四化”平台项目提供全要素支持。比如在资金奖补方面,对被评为国家双跨平台、特色型或专业型平台的企业,分别给予500万元、3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的企业,给予一次性100万元奖励;对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的企业,给予一次性50万元奖励;对获评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的企业,给予一次性50万元奖励。
  根据规划目标,到2025年,广州将分类分级培育50个左右技术水平高、支撑能力强、服务范围广的“四化”平台;打造500家左右融合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示范效应好的“四化”试点示范企业;带动2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云提质增效;最终实现“平台优、企业好、产业强”。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从“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 广州聚焦“四化”转型助力中小企业提质增效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