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到智造 广州“工业一哥”如何解题科创成果转化难?

最新信息

从制造到智造 广州“工业一哥”如何解题科创成果转化难?
2023-02-23 14:13:00
春到人间,春潮涌动。新春伊始,广东省、广州市先后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吹响从春天出发的号角。为进一步凝聚高质量发展社会共识,强信心、稳预期、聚力量,引导全市上下奋勇争先推动高质量发展,2月20日,广州正式启动“广州高质量发展媒体调研行”活动,全方位多维度呈现11区高质量发展成果。值此之间,南都将推出广州新区势——高质量发展调研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蓝盖西林瓶里的液体看起来与普通矿泉水无异,实际装载着数以亿计的腺相关病毒载体(AAV)。AAV载体搭载外源正常基因导入患病组织或器官后,一次用药的治疗效果可持续10年左右,不过,AAV载体的制备难度极高。全球范围内,不到20家企业可生产出用于临床的相关产品,其中一家位于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
  一项小小的,甚至肉眼不可见的产品或技术,却能为世界带来大变化,其背后凝聚了大量科研智慧与心血。它们要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并不容易,中间需跨越的多道“坎”甚至被称为科创领域的“死亡之谷”。
  科技创新是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和新机制的关键,这也意味着跨越“死亡之谷”成为必经之路。那么,广州“工业一哥”黄埔如何解答这道难题?有哪些值得期待的成果?近日,南都记者随“广州高质量发展媒体调研行”采访团走访了多家位于黄埔的企业和机构。
智造“小”产品撬动大变革
  以AAV为载体的基因治疗价值巨大,价格高昂。以最近在欧盟委员会批准上市的适用于治疗血友病B成人患者的AAV基因疗法Hemgenix为例,其2022年11月在美国上市的售价为每针350万美元。
  “提高产量能降低AAV载体的生产成本,让更多患者有机会用上基因治疗。”据派真生物的总经理张超介绍,自2014年在黄埔成立,派真生物已研发实现AAV大规模生产,总产量提高10倍;药效比同行业提高20%,突破了现有技术的关键瓶颈。2021年,派真生物建成了全亚洲最大的AAV生产基地,距离“让老百姓用得起基因治疗”的愿景更近一步。
  在新材料、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派真生物一样以“小”产品撬动社会大变革的案例并不少,广州墨羲科技有限公司也是其中之一。走进墨羲科技,其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陈剑豪拿出了一罐看起来十分普通的黑色粉末。轻轻晃动后,可发现其中的粉末像穿了降落伞一般先在空中飘浮,再缓慢降落。这便是纳米三维石墨烯,一种轻质、防腐的新型材料,在生物医药、新能源、电化学储能、航天航空等领域均有广阔应用前景。
  其面临的难题也在于规模化生产。2021年,墨羲科技实现了该产品的自动化量产。据陈剑豪介绍,公司自主开发的颠覆性PECVD技术,可快速生产高质量的介孔纳米三维石墨烯,属全球首创,且环保安全无污染。“我们掌握了全套量产技术,不存在被‘卡脖子’问题,目前正与下游合作企业进行中试。我们会根据客户需求测试调整使用标准,适配后能够大幅度提升相关产品的性能,比如以该产品作为药物载体可提升递送效率200倍,应用于锂电池可使电池循环寿命提升60%等。”
  “机器人上玫红色的小方块就是我们给机器人装上的‘眼睛’。”据广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孙志强介绍,瑞松科技长期专注于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装备研发生产,通过自主研发的机器视觉产品,运用AI+3D、超快速算法,可实现涂胶检测、引导抓件、防错识别、精度测量、AI缺陷识别等汽车生产领域所需的各种功能,目前该技术可完全实现国产替代。
  除机器视觉,瑞松科技推出的智能焊接机器人集成技术还入选了第七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公布,广泛应用于汽车、机械重工、3C电子、电梯、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船舶等行业的制造生产。以乘用车制造为例,将冲压件焊成一台完整的白车身,需要完成数千个焊接点,在瑞松科技机器人柔性智能化焊装产线的加持下,不到60秒的时间内就能完成。
在实验室与市场之间“搭桥”
  走访过程中,不少企业均提到研发的重要性。“基础研究是公司进一步发展的基石。”张超告诉南都记者,该公司专门设置了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化的专业团队,分工明确,保证实验室研究和市场需求的对接。
  从实验室到市场中间的这一段路也被称为“死亡之谷”。广纳院展厅专业人员向南都记者介绍,目前广东有超过6600家纳米相关的科技企业,由于缺乏前端的基础研究,极容易出现被“卡脖子”和难以提升产品研发水平的问题。而在实验室研究的成果由于缺乏投入、研究周期长等因素,也难以走到市场。如果对科技创新链进行9级分类,以科研机构为主体的实验室研究在科技创新链上属于1至3级,面向市场的产品化阶段属于7-9级。其中4-6级为工程化阶段,即扩大科研成果的生产规模,准备走向市场。但这一工程化阶段对于我国的科研领域而言仍是一大难题。以纳米科技为例,美国的成果转化率已达到30%,而我国还不足10%。
  基于提升纳米技术科研成果转化率的目标,2019年底,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宇亮来到黄埔成立了广纳院。“成立之初,广纳院就提出了推动打造”一个研究院、一群企业、一批企业基金、一套政策、一个纳米谷“的目标,旨在整合资源,不仅是孵化科研成果,更要实现产业化。纳米科技属于基础技术,还是交叉学科,在许多领域都有赋能空间,还能推动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出现,形成立体的产业链体系。”上述专业人员介绍,截至2022年底,广纳院已有12个项目落地转化,孵化20家企业。其中3家已通过规上企业认定标准。
  从广纳院本部园区向北,开车20分钟左右可到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同广纳院一样,该中心也有着在“死亡之谷”上搭桥的愿景。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田宏告诉南都记者,2020年12月大湾区国创中心获科技部批准成立,将按照“1+9+N”体系布局建设,创建“1个核心总部+9个王牌军+N个独立团”的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集团军体系”。
  “我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把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产品化,以及真正有效解决产业中的问题。”田宏表示,接下来,中心将深入体制改革有效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而并非只是发一篇论文;同时将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解决产业上存在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
立足黄埔面向世界
  坐落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位置,大湾区国创中心很有“野心”:“我们希望把大湾区的科研资源整合起来,一方面用以承担国家战略性科研任务,另一方面是有效推动这些科研平台成为能够推出真正产品的平台。”田宏表示,大湾区在综合利用广东、香港和澳门的人才、技术等资源上占有优势,他们有信心通过中心的建设打造一个新型的综合型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广纳院也正推进与港澳高校的合作。相关负责人还表示,2022年4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粤港澳大湾区打造纳米产业创新高地建设方案》,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成纳米技术创新及应用示范区和国际一流的纳米产业创新高地。“希望通过广纳院的建设实现对产业整体的引领发展,并成为衔接国内外科技链、产业链、技术链甚至资金链的关键节点。”
  而说到吸纳世界资源,不得不提到中新知识城。2022年6月26日,中新智慧园正式开园。该项目是中新双方深化知识城科技创新、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合作的重点项目之一,旨在打造中新合作产业园2.0版,成为知识城拓展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生物医药及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合作的新引擎。据介绍,当前,中新智慧园聚焦要素整合提升园区平台载体功能,已引进新加坡能源集团、广州来恩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恩士迅大湾区金融科技交付中心、中新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广州泰和医学科技创新中心等重点项目。
  企业则是致力“走出去”。“上世纪末我们在汽车制造领域还毫无谈判资本,到现在被‘卡脖子’的地方已越来越少。”孙志强表示,接下来,希望国产机器人产业能够往更高质量、更高端的领域延伸,让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能够提升国际竞争力,走向国际。派真生物则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设立了境外生产中心,预计2023年底建成,是我国第一个在美国建设AAV CDMO的全内资企业。“再给我们一点时间,我们能够实现基因治疗的‘中国造’。”张超说。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湾财社)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从制造到智造 广州“工业一哥”如何解题科创成果转化难?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