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本轮疫情已基本结束 近期引发新一轮规模流行的可能性较小

最新信息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本轮疫情已基本结束 近期引发新一轮规模流行的可能性较小
2023-02-23 21:02:00
2月2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巩固疫情防控重大成果有关情况。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通报,近期,各地疫情呈局部零星散发状态,防控形势总体向好,平稳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三年多来,国家卫健委始终坚持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政策措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功避免了致病力较强、致死率较高的病毒株的广泛流行,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同心抗疫,我国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
  米锋同时表示,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流行,病毒还在不断变异。要围绕“保健康、防重症”,压实“四方责任”,盯紧关键环节,继续完善“乙类乙管”各项措施,进一步提升常态化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
  具体而言,要加强疫情监测和常态化预警,密切跟踪研究病毒变异和传播情况,提升疫情早发现、早处置和应急响应能力。优化分级诊疗机制,提升医疗救治能力。持续做好养老院、社会福利院、托幼机构、学校等疫情防控,强化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加快推进新冠疫苗接种,提升群众防病意识,筑牢疫情防控的社会大防线。
  “疫情已基本结束,但不能说完全结束”
  2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会议指出,我们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
  走出大流行的标志是什么?如何理解“取得决定性胜利”,这是否意味着本轮疫情已经结束?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认为,大流行是反映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从公共卫生的角度看,疫情的流行强度可以分成四个类别。
  一类是散发,即疫情在人群当中处于散发状态,也就是常态化的状态。第二类是暴发,在局部的地区、单位,或者在某些特定的人群中,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的病例。第三类是流行,即疫情的播散范围很广泛,实现了跨市、跨省的播散。最强的强度是大流行,出现了跨国、跨洲的传播。
  2020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态势为大流行,并在2021年1月底宣布新冠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迄今仍然保持这一态势。
  梁万年表示,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大流行的状态还存在,疾病的危害依然存在,但我国已成功走出大流行。
  至于走出大流行的标志,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疾病的感染率处于何等状态,这包括累计感染率与新发感染率。累计感染率是指在地区、国家、人群当中,一定的时间内总的感染率;新发感染率是指在特定人群中新发了多少感染。二是人群免疫水平,指标为判断人群体内抗体的水平,即抗免疫屏障、免疫保护率达到什么状态。三是看病原体,即新冠病毒是否发生质的、有公共卫生意义的变异。四是从医疗卫生供方的角度看,每日的接诊门诊量、住院情况、重症情况、死亡情况,以及医疗卫生系统应对的能力。五是看整个防控能力,从机制到控制疾病的手段和能力是否基本具备。
  梁万年认为,“决定性胜利”意味着我国经受住这一轮疫情的冲击和考验,建立了比较好的人群免疫屏障。如果从疫情本身的特点来看,可以说疫情已经基本结束,但不能说完全结束。当前我国的感染,还处在零星、局部散发状态。
  没有发现XBB.1.5毒株致病力增加
  当本轮疫情进入收官阶段时,近期有网友表示又出现发热、腹泻等情况,怀疑是新冠“复阳”。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常昭瑞就此分析称,感染新冠病毒以后,主要表现为发热、咽干、咽痛和咳嗽等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腹泻症状。当出现发热、腹泻症状时,我们应重点考虑是否为急性胃肠炎等肠道疾病,尤其是目前是诺如病毒感染的高发季节。
  也有地方小学发现有学生初次感染新冠。常昭瑞表示,目前各地仍有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发生,既往未感染过的人仍存在被感染的可能。学校是人群集中、密度较大的场所,一旦有传染源引入后,未感染者存在感染风险,但由于目前我们人群整体免疫水平比较高,发生规模聚集性疫情的风险较低。当学校发生疫情时,要平衡好疫情处置和正常教学秩序的关系,由专业人员根据学生既往感染水平、疾病严重程度、疫情发展阶段、病毒的感染株等进行综合研判和风险评估,然后做出相关的处置。
  常昭瑞强调,针对新冠病毒感染的相关预防措施,对其他呼吸道传染病同样有效。应继续做好个人防护,坚持勤洗手、科学佩戴口罩、房间常通风、保持社交距离和咳嗽礼仪等良好卫生习惯;注意保持规律作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另外,对于流感而言,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最为经济有效的预防措施。
  新冠病毒变异情况亦是社会关注热点。此前据中国疾控中心通报,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2月13日期间,共发现本土重点关注变异株14例,其中包括感染XBB系列分支毒株的本土病例。
  常昭瑞介绍称,自1月8日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以来,中国疾控中心通过监测已经发现了7例由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土关联XBB.1.5病例,为核心密接人员。经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相关密接人员健康检测及专家研判,没有再发现续发病例。
  美国CDC网站数据显示,2月12日至18日,XBB.1.5在美国流行株中的占比为第1位(约80.2%),同时在欧美的几个国家流行毒株中占比较高,如加拿大(37.8%)、英国(32.9%)、德国(25.7%)。虽然XBB.1.5传播力较强,但目前数据显示,个体感染XBB.1.5后出现的症状与其他奥密克戎毒株症状相似,没有发现其致病力增加。
  常昭瑞表示,目前,我国在新冠病毒变异株检测中,如发现首次报告的(包括输入和本土)、重点关注的国际流行毒株,都会进行感染个案调查、核心密接调查,并开展风险研判,一旦发现传播力、致病力或毒力增强的新型变异株,将及时按照相关方案采取措施。同时,我国刚刚经历了疫情大流行,人群体内留存的中和抗体会在短期内提供免疫保护作用,专家研判分析认为,近期引发新一轮规模流行的可能性较小。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本轮疫情已基本结束 近期引发新一轮规模流行的可能性较小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