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立足国情农情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最新信息

如何立足国情农情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2023-02-27 08:14:00
邹一南孙生阳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不容有失。“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应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从历史逻辑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我国自古以农立国,中华民族在长期农耕实践中,形成了稳定而持续发展的农耕文明和历史底蕴。纵览历朝历代,农业兴旺、农民安定,则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农业凋敝、农民不稳,则国家分裂,社会动荡。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便始终把“三农”作为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关乎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坚持把农业生产放在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通过“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等方式,激发了农民的劳动和革命积极性,不仅解决了粮食以及棉、麻、蔗、竹等的供给问题,而且解决了人民军队的来源问题。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把恢复农业生产作为一切部门恢复的基础,通过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而且为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和工业体系强化了基础支撑。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生产责任制改革为代表的制度创新拉开了农村的改革大幕,不仅使长期以来困扰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而且从土地中释放出来的大量劳动力,为大规模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提供了物质保障,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和可靠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方面,明确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稳产保供;另一方面,打赢了全面脱贫攻坚战,实现了“三农”工作向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2万元大台阶。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
  从现实逻辑看,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我国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贡献了世界17.4%、27.7%、22.7%的小麦、稻谷、玉米产量(《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21》数据),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世界农业强国相比,我国农业大而不强的特征十分明显。农业强国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生产力发展,也包括生产关系变革;既包括农业全面升级,也包括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从生产力发展看,我国农业的竞争力明显不足,劳均农业增加值仅相当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5%左右,农业单位劳动产出显著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从生产关系变革看,我国农业需要长期面对人多地少、超小规模的现实基础,在人多地少的资源条件约束下,“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小规模家庭经营是农业的本源性制度。从农业全面升级看,我国农业主要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方式没有根本改变,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态退化的趋势尚未有效遏制,对农业化学品的高强度施用依然是我国提高农业单产水平的主要方式。从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看,我国乡村建设依然滞后,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不仅体现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而且在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也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成功与否,不仅是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重大战略考量,而且关系到共同富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能否在乡村和城市同步达成,更关系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并联式”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能否成功实现。
  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
  从战略逻辑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外部粮源利用风险加剧,特别是在世界动荡局势的长期影响下,多国实行粮食出口管制,全球粮食贸易遭遇挑战。作为一个拥有十四亿余人口的大国,我国必须立足国内基本解决吃饭问题,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一方面,从国际粮食市场上看,美国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四大粮商依托强大的市场运作能力,从种植、储存到加工、销售,控制着全世界90%的粮食交易量,牢牢掌握着全球粮食定价权,而且全球每年的粮食贸易量仅相当于我国粮食需求量的一半,即使是把国际市场上的谷物都买过来,也不够我国半年的消费量。另一方面,尽管我国三大主粮的表观自给率仍维持在98%的高位,但包含大豆在内的广义粮食的表观自给率却从2002年的100%下降到2017年的83.8%。而在大豆国际贸易中,更是形成了“美洲主产、中国主消”的格局,如果我国完全依赖进口解决紧缺农产品的需求问题,则将长期面临着被对方“卡脖子”的风险。如果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角度来看,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也是顺应我国发展阶段变化、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一方面,几亿农民同步迈向全面现代化,能够释放出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通过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能够使农村逐步具备现代生活条件,释放乡村内需潜能;另一方面,通过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可以充分发挥农业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政治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使乡村脱离单一从事农业生产的价值定位,为农民就业增收打开新空间。
  多方面发力走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发展。建设农业强国,既要遵循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找差距、补短板、扬优势,也要体现中国特色和立足国情农情,重点从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五个方面发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供给保障强,就是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不断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其一,坚持藏粮于地,以耕地保护保障农业生产能力。在耕地数量上,要坚持明确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这三条控制线划定的优先序,首先必须确保的是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保证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在耕地质量上,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补上土壤改良、农田灌排设施等短板,统筹推进高效节水灌溉,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其二,坚持藏粮于技,以种业创新提高增产潜力。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针对我国大豆等油料作物单产水平较低的情况,一方面要实施大豆单产提升工程,提高大豆单产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力扩种大豆油料,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支持东北、黄淮海地区开展粮豆轮作,稳步开发利用盐碱地种植大豆。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如何立足国情农情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