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不懈解决好“三农”问题

最新信息

坚持不懈解决好“三农”问题
2023-02-27 08:14:00
本报记者柳立
  2月13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也是党的二十大后出台的第一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文件指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任常青研究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对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行了解读。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特点
  《金融时报》记者: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是进入21世纪以来连续第20个涉农一号文件。今年的一号文件与以往有什么不同?
  任常青: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既保持了党的“三农”政策的连续性,又根据当前“三农”工作的现状出台了针对性的政策。立足当前,部署了2023年的工作任务,着眼长远,提出了建设农业强国的总要求。是一份指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文件。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开局之年,建设农业强国的开局之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在开局之年中央继续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对“三农”工作做出部署,体现了中央对“三农”工作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文件要求,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文件指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要立足国情,建设农业强国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具体行动。
  今年的一号文件延续了去年一号文件的风格,聚焦乡村振兴主题,对做好当年全面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做出部署。文件包括9个部分33条。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抓手,以建设农业强国为目标,统筹守底线、促振兴、强保障。从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等九个方面提出了今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
  建设农业强国
  《金融时报》记者: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并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
  任常青: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深刻阐释了农业强国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文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尤其是在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守牢“三农”基本盘,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全面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不全面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对于经济社会稳定和安全至关重要。
  我国建设农业强国要立足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世界上的农业强国既有现代化的一般特征,更有立足各国国情的各有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资源禀赋、工业化水平、市场化程度不同,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也不同。一号文件提出,要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这五个方面也是对现代化强国的总体概括,世界上的农业强国也大多具备这些特征。但是,在如何实现五强的方式上各国有不同的模式,既有欧美现代化大农场模式,也有日本、韩国等东亚小规模家庭经营模式。在技术选择上也体现了多样化的特征。既有美国式的大型机械化,也有适合小规模田间作业的日韩小型机械,也有自动化、智能化程度高的欧洲农业模式。我国的特征是耕地少、人口多,小规模家庭经营模式为主。农耕文明历史悠久,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较长。城市化速度快,但质量不高。这些都决定了我国的农业强国之路必须立足我国的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循序渐进,把提高农业生产率与城市化、工业化水平相协调,在夯实城市化质量的基础上,稳固农业现代化的基础。现阶段,建设农业强国应以提高供给保障能力为主,解决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稳定供给问题。
  纵观世界农业强国,农业强体现在农业科技水平高和农业市场化水平高两个方面。强大的农业必须是科技水平高,农业具备采纳新技术的激励机制,这种激励机制来自农业经营者的企业家精神和完善的产权保护制度,这是农业经营体系强的制度基础。只有参与市场化、国际化分工,才能提高农业的竞争力。
  粮食安全尤为重要
  《金融时报》记者:一号文件指出要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您如何看待未来的粮食安全问题?
  任常青: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在农业现代化水平仍处于不断提升的阶段下,提高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保障供给能力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首要考虑的因素。这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终极目标。应当说,进入21世纪以来,通过执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稳定和完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土地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发展措施,我国粮食生产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粮食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8年的时间里,无论面临怎样的困难和不利因素,粮食产量都能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这充分表明我国农业具备了较为稳定的粮食生产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仍然把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是因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必须时刻绷紧弦,不放松。对于我国来说,粮食产量处于1.3万亿斤的高位平台上时,提高产量的难度越来越大了。要确保粮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仍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必须夯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基础。
  在完成了上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的基础上,一号文件要求抓紧启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努力推动粮食产能早日迈上新台阶,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也是基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形势复杂严峻,压力和挑战越来越大而做出的战略部署。粮食安全这根弦时刻要绷紧。要围绕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金融时报》记者:一号文件提出要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把农民增收作为一项中心工作来抓,彰显了中央对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视。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发生了什么变化?未来哪些措施可以帮助农民拓宽增收渠道?
  任常青:提高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最终目的,只有农民收入提高了,才能体现“三农”工作的效果。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逐年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超过了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城乡收入差距在逐步减小。2022年,我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大台阶,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2年的2.88下降到2022年的2.45.但是也应看到,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速呈放缓的趋势,增收的难度在加大。突破2万元台阶后,如何更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确实面临着许多挑战。
  通常,农民收入由四部分构成,家庭经营净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2022年,四部分收入占比分别为41.96%,34.63%,2.53%和20.88%。家庭经营净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两项占了较大比例,转移性净收入虽然占到了五分之一,但是,特殊人群、低收入人群等这部分的比例较高。农民收入增速放缓,主要是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净收入增速放缓。近几年受疫情影响,工厂开工不足和市场需求疲软影响了农民非农就业,虽然各地出台措施鼓励农民就地就业、创业,但是,受经济环境影响,就业力度不足。农民增收面临着挑战,这种挑战一方面是经济环境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农民收入跃上2万元台阶后,增收的难度自然加大了。
  一号文件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切实出台了一些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和措施。强化各项稳岗纾困政策落实,通过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稳岗倾斜力度,加强返乡入乡创业园、农村创业孵化实训基地等建设,在政府投资重点工程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推广以工代赈等措施,稳定农民工就业。促进农业经营增效。通过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探索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细碎化问题。完善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持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等措施,增加家庭经营净收入。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通过确权、赋权,实现活权,让农民更多分享改革红利等。这些举措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都是农民增收所需。
  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金融时报》记者:党的二十大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重点部署,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对此您是如何理解和分析的?
  任常青:当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健全,部分领域还存在一些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有差距。为此,中央提出开展乡村建设行动,2022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了《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把乡村建设行动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美丽乡村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对乡村建设内涵和目标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
  过去几年,我们相继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农村厕所革命、建设农村垃圾污水处理系统等,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号文件提出了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加强村庄规划建设。坚持县域统筹,支持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分区分类编制村庄规划,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和建设边界。提出严禁违背农民意愿撤并村庄、搞大社区。推进以乡镇为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防止大拆大建、盲目建牌楼亭廊“堆盆景”。二是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加大村庄公共空间整治力度,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提升人居环境整治的质量。三是持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公路养护和安全管理,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改造,水质提升、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发展可再生能源。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改造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四是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下沉,着力加强薄弱环节。工作的重点是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推进医疗卫生资源县域统筹。加强农村老幼病残孕等重点人群医疗保障,深化农村社会工作服务等。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补短板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工作,近几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支持力度,一些地方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并不意味着新的城乡分割,而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补短板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 (图片一文)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坚持不懈解决好“三农”问题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