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促进资管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最新信息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促进资管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2023-03-05 06:40:00
围绕制定资产管理业务暂行条例、打造中国特色营商环境、加强企业ESG信息披露等话题,代表委员建议,进一步明确资产管理业务的基本原则和监管框架,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有序防范和处置金融风险,引导金融资本支持绿色低碳转型。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兼上海分行行长金鹏辉:建议制定资产管理业务暂行条例
  中国证券报记者日前获悉,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兼上海分行行长金鹏辉拟提交关于制定资产管理业务暂行条例的建议。
  金鹏辉表示,建议全面总结《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实施以来的实践经验,在行政法规层面制定资产管理业务暂行条例。
  进一步明确资管业务监管框架
  《意见》实施以来,在统一监管标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资产管理行业无序发展乱象得到整治,存量金融风险明显收敛。
  目前,资产管理行业监管缺乏基础性法律制度。据金鹏辉介绍,《意见》属于监管政策类规范性文件,承担了资产管理行业行政规范体系的“基本法”功能。
  此外,功能监管原则落实不够充分,业务规则未能完全统一。《意见》明确了对资产管理业务实施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相结合的原则。按照现行“谁审批、谁负责”的机构监管模式,各监管部门针对同类型业务制定不同配套细则,仍存在标准差异。
  对于上述问题,金鹏辉建议全面总结《意见》实施以来的实践经验,吸收金融司法领域成熟的裁判规则,在行政法规层面制定资产管理业务暂行条例,进一步明确资产管理业务的基本原则和监管框架,推动我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加强行业风险监测预警
  在金鹏辉看来,资产管理业务暂行条例可包括三大方面内容。
  一是构建行业监管框架。金鹏辉认为,鉴于资产管理业务本质上属于直接融资业务,证券法也已明确资产管理产品适用证券法律原则,建议将对金融机构从事资产管理业务的监管集中至证监会,由证监会制定资产管理业务的统一监管规则,消除各类资产管理机构之间的差异性展业条件。将资产管理行业纳入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完善资产管理行业数据监控和信息披露制度,加强行业风险监测预警。以制定国务院条例为契机,完善税制,统一资产管理产品税收政策,实现公平竞争。
  二是明确行业监管规则。金鹏辉建议保留《意见》中关于“禁止刚兑”“去通道”“投资者适当性”等行之有效的规定,明确资产管理行业主要监管原则、行为红线及法律责任,为金融监管、金融司法提供有力法律法规支持。
  三是扩大规制业务范围。“建议资产管理业务暂行条例将财富管理顾问、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纳入规制范畴,对业务准入等核心事项和主要原则予以规定。”金鹏辉说。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王俊寿:为打造中国特色营商环境提供“上海经验”
  中国证券报记者日前获悉,全国政协委员,上海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王俊寿今年的提案,将聚焦中国特色营商环境的打造和完善金融风险协同处置机制等话题。他建议,围绕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形成合力,为打造中国特色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提供“上海经验”,完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与司法、财政、税收等相关制度的衔接。
  从软件硬件双向发力
  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在王俊寿看来,上海始终坚持“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在优化国内营商环境的过程中,上海应主动承担起为国家“试制度”的责任,利用国际金融中心资源优势,为打造中国特色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提供“上海经验”。
  为进一步优化上海营商环境,王俊寿认为,需从软件、硬件双向发力,进一步围绕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形成合力,助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提升。
  首先,法治引领,提升国际金融营商环境法治化保障水平。王俊寿建议,应进一步完善金融法律法规,为营商环境营造安全大前提。建设国际化仲裁和调解机制,探索建立更多适用国际通行的金融仲裁规则,加强地方金融立法,为中小企业发展等提供制度保障。
  其次,政策支撑,打造金融机构和国际金融专业人才高地。“与其他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上海税收政策环境对海外金融机构和专业人才吸引力仍显不足。”王俊寿说,建议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临港新片区,探索制定国际金融中心税收支持政策。
  最后,抓住机遇,将上海打造成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国际金融中心。王俊寿认为,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水平将影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潜力,建议上海在加强ESG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优化绿色金融发展营商环境,推动建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ESG生态体系。
  完善金融机构破产立法
  维护金融稳定、有序防范和处置金融风险,是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确保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的关键举措。
  在王俊寿看来,处置金融风险涉及广大群众利益和公共资源的使用,在资金支持、法律法规完善、监管制度改革、法律责任追究等方面,需多部门有效配合。因此,完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与司法、财政、税收等相关制度的衔接以及建立多部门协同处置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王俊寿建议,进一步强化公检法等部门协同,完善金融机构破产立法。完善与金融风险处置相关的配套司法制度安排,明确金融风险处置措施强制执行的受理标准。
  王俊寿表示,应出台符合金融机构风险化解特点的税收规定,扩大允许税前扣除的不良资产范围,有效降低处置成本。
  优化财政等约束机制亦是重中之重。王俊寿建议,财政等公共资金在介入风险处置时,要加强效果跟踪,建立相关责任追究机制,避免出现“无代价”使用倾向。
  全国政协委员、德勤中国主席蒋颖:加强企业ESG评价体系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德勤中国主席蒋颖建议引导金融资本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将支持公平转型纳入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政策体系。
  蒋颖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我国资本市场ESG体系建设尚处在发展探索阶段,需加强企业ESG信息披露和ESG评价体系建设。
  为特定地区提供支持
  蒋颖建议,针对性地为特定地区提供支持和投资,缓解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针对不同就业群体,提供差异化的政策协助。建立关注公平转型的转型金融制度体系,引导金融资本支持绿色低碳转型。
  “通过制定企业公平转型相关的信息披露指南,纳入现有的ESG政策体系,指导和促进企业在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采取相关行动并进行信息披露,也有利于为金融机构、投资者和其他市场参与方支持企业公平转型提供明确和全面的信息。”蒋颖说。
  她建议,针对严重依赖化石能源开采的主产区,制定区域和地方规划并提供重点支持,包括提供额外的国家财政支持等。通过一系列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吸引新的企业,使地区经济多元化,引导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振兴。
  坚信变革始于自身
  “在绿色低碳发展领域,我们坚信‘变革始于自身’,德勤通过绿色低碳发展实践、专精业务和领先研究,在德勤内外部推动绿色低碳的变革。”蒋颖对记者表示。
  蒋颖介绍,德勤内部启动“智护地球”计划,聚焦“迈向净零目标、绿色运营、赋能人才、生态合作”四个板块开展行动,引领德勤自身的绿色低碳变革,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也已获得科学碳目标倡议的验证。
  “德勤已有超过20年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经验,以定制化、专业化的服务方案助力客户的绿色低碳发展。打造专精的业务和研究团队,在中国成立了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变化研究院,开发市场领先的数字化工具和资产。”蒋颖介绍。
  2022年,德勤中国收购了可持续领先咨询机构“低碳亚洲”大部分业务,共同组建“德勤低碳亚洲”团队,进一步提升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能力和规模。2022年9月,德勤中国推出首个由咨询机构推出的在线ESG知识平台“德勤研修APP-ESG频道”,联动ESG学界与商界领袖,一站式分享活动资源、领先洞见、专业课程,以专业知识赋能人才、共建生态,助力各界绿色低碳转型。德勤还开发了“德勤EEIO中国碳足迹因子库”。
  “德勤正在着手打造全球规模最大的可持续发展经验共享社群,投资10亿美元增强数据驱动型研究、资产开发和客户服务能力。德勤将不断纵向深耕、横向拓展,使德勤成为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推动力和知识中心,助力企业和各界应对可持续发展挑战。”蒋颖对记者表示。
  建立统一ESG信息披露标准
  “总体来看,海外成熟的资本市场拥有相对成熟的ESG信息披露和ESG评价体系,也拥有更为庞大的参与群体,相比较而言,我国目前的ESG体系建设还处在发展探索阶段。当前ESG数据匮乏、难以量化、标准不一。监管机构需要建立统一的ESG信息披露标准,并制定ESG信息披露强制化的政策路径。”谈及我国资本市场ESG体系建设阶段,蒋颖对记者表示。
  蒋颖介绍,ESG信息披露已从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ESG信息,逐渐扩展到要求非上市公司也披露ESG信息。ESG评价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引领资本市场的投资方向。但当前国内缺乏统一的、能够反映中国经济现状、有说服力的ESG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监管机构还需加强ESG评价体系建设,可考虑对上市公司、央企和国企率先推行ESG评价体系。近几年,在中国政府持续号召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实体企业、投资机构对ESG理念的认知和接受度不断提升。下一步,还需要把ESG理念变为有效的管理工具。”蒋颖说。
  目前,德勤已经通过委派ESG领域的专家,领导或参与了多项国际国内的ESG框架、标准的制定,比如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可持续发展会计准则委员会相关标准的制定和推广,以及参与国内相关ESG标准的研讨、意见反馈,德勤也是中国绿金委、“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的成员,持续为ESG体系建设贡献专家力量。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促进资管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