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技术创新体系 夯实数字中国建设基础

最新信息

构筑技术创新体系 夯实数字中国建设基础
2023-03-11 12:51:00
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发展人工智能,可以为完善数字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建言献策,将数字公民纳入数字中国顶层设计体系,加快推动数据要素高效流通使用,完善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在我国企事业单位积极推进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同时,促进相关人才培养。
全国政协委员、新大陆董事长王晶:聚焦以“人”为中心的数字化建设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围绕百姓衣、食、住、行、乐、医、养、教等数字化应用场景会产生海量数据,这些数据难以成为可复用、可智用、有温度的‘数字资产’,百姓需求和痛点无法被感知、被识别。”全国政协委员、新大陆董事长王晶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数字中国建设应紧抓“人”的数字化这个基本元素,让百姓得到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王晶表示,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其创新焦点在于体现中国式数字化的核心,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由聚焦“事”和“物”转向以“人”为中心进行体系重构与能力升级。
  “数字公民建设是漫长的系统性工程,复杂性极高。”王晶建议,将数字公民纳入数字中国顶层设计体系,构建横跨各部委、全行业的班子,融合各方智慧和力量,制定国家级的数字公民发展战略,分门别类细化研究数字公民各体系、各领域、各阶段的需求,规划数字公民技术、标准、应用、模式、场景等可行发展路径。
  王晶认为,解决“人”的数字身份难题,构建以“人”为中心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就有了抓手。
  王晶表示,数字公民与电子身份证有着本质的不同,可信数字身份不仅是身份证明,还是百姓工作、生活、学习、办事、出行、上网等各类场景应用的数据入口和汇聚。
  她建议,相关部门统筹布局各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转型和数字化建设,尤其是在教育、医疗、食安、交通、娱乐、康养等以B端为主的领域,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导向”的模式,引领社会力量融合创新。
  王晶还表示,数字公民将实现政府、企业、个人公共数据、社会数据、个人数据的安全链接,让数据成为可复用、可智用、有温度的“数字资产”,从而树立全民“数字银行”意识。
全国政协委员、天娱数科副总经理贺晗:推动开源体系和智能算力体系建设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天娱数科副总经理贺晗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关键技术,近年来发展步伐逐渐加快。特别是时下以ChatGPT为代表的认知智能技术突破,引发各界强烈关注。面对人工智能广阔的发展前景,要加快推动数据要素高效流通使用,加快推动开源体系和智能算力体系建设,打造开放共享协同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体系。
  夯实发展基础
  在贺晗看来,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科技企业目前更多注重实际场景应用。这与经济发展阶段有关,当下中国有大量的传统行业需要迅速借助数字化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从长远看,底层技术能力的欠缺会限制产业数字化的发展空间。“底层技术能力的提升需要产业生态体系支撑。”他说。
  “从技术角度看,人工智能的核心是‘数据+算法+算力’。”贺晗表示,ChatGPT就是用海量的数据和算力对算法模型进行长期重投入的训练升级,系统性地提升基础技术能力,看似很“基础”,但背后却需要完善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体系来支撑。
  贺晗说:“我们还要看到,当前企业端智能算力成本高。对于大量进行模型训练和推理的科技企业来说,算力的瓶颈并不体现在算力的绝对规模上,而在于实现目标算力的成本。”
  贺晗认为,“未来数字经济要拼智能化”,要进一步夯实人工智能领域发展基础。
  完善产业体系
  “无论是《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的发布,还是人工智能产业被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都表明国家在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体系建设方面明显加快了步伐。”贺晗说:“我们要紧紧抓住政策机遇,加快补齐短板,推动数据要素高效流通使用。”
  贺晗建议,因地制宜加快构建国家层面公共数据开放体系,深入推动公共数据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有序共享和开发利用,释放公共数据红利。
  “我们要鼓励市场主体探索和完善数据定价体系,用市场化的手段推动数据要素流通交易。”贺晗提出,对于数据要素在流通、交易、应用等环节中产生的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在守住法律底线的前提下,建立弹性包容、鼓励创新的治理机制与市场环境。
  在他看来,共建共创共享的开源文化和整体环境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至关重要。这其中,要完善开源知识产权和法律体系,为开源生态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基础;通过规划指引、揭榜挂帅、试点示范、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产业基金等方式,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企业围绕开源社区运营、开源代码托管平台建设、开源数据集建设、开源项目孵化等关键点进行长期投入。
  在智能算力方面,鼓励相关企业围绕训练、推理等人工智能领域实际算力需求,建设专用行业云及融合赋能应用平台,鼓励推出算力共享、算力错峰等新业务模式,进一步降低算力成本,实现普惠包容算力。“我们也要加快智能算力集群建设,引导新建数据中心打造智能算力中心。”贺晗说。
全国政协委员、禹洲集团创始人林龙安:建议完善人工智能标准体系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涉及医疗、交通、安防、政府管理等惠及民生的领域。”全国政协委员、禹洲集团创始人林龙安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完善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先锋城市。
  建立完善标准
  “在政策引领、创新驱动、项目支撑、人才汇聚等多因素同向发力作用下,各地已形成以人工智能为核心、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领、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新型智能基础设施为关键支撑,各领域深度融合发展的智能科技产业,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助力高水平改革开放、服务高效能治理、赋能高品质生活的重要力量。”林龙安介绍。
  但他同时指出,目前人工智能产业存在标准更新速度较低且覆盖范围不够广泛、现行标准间协调配合度不高、企业仍需提高人工智能产业标准化意识等问题。
  林龙安建议,加快制定修订标准,完善人工智能标准体系。支持产业龙头企业、重点科研院所进一步投入精力,加强人工智能技术标准研制工作,建立完善标准与技术总体规范。
  他提出,标准化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协调,统一人工智能技术标准化建设中基本共性的技术和标准,并协调标准化建设中各个方向的资源分配,使得人工智能技术和标准的研究制定与实施有序开展;促进更多的标准化机构与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科研院所、企业参与到标准化建设中来,统筹协调各级组织之间的人工智能标准化建设工作。
  林龙安同时建议,促进企业标准化宣传,使得企业充分认识到标准化的意义与作用,让标准化扎根企业发展。利用舆论导向从各个方面宣传人工智能产业标准化的意义以及相关标准化的知识信息。
  提升城市效用
  “行业内对智慧城市的定义是采用信息、通信等高科技技术,搜集、整合、分析和应用城市的相关信息,并作出相应的智能响应,涉及领域包括民生、环保、交通、医疗等。基于该定义,我们可知智慧城市的手段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核心是城市信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数据,结果是实现智能响应。在我看来,本质是为了服务于人,提高城市居民衣、食、住、行的舒适度和便捷性。”林龙安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在林龙安看来,人工智能城市是以数据为驱动的城市决策机制,根据实时数据和各类型信息,综合调配和调控城市的公共资源,最终实现自动智能化,达到运作效率最优化的城市。针对人工智能城市理念,应该从顶层设计入手,运用AI技术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无限提升城市效用。
  林龙安介绍,我国超过300个城市相继提出要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其中二级城市占80%以上。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城市,都陆续出台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文件进行引导。
  “北京、杭州、深圳、上海、广州成为中国AI城市排行榜前五名,有望率先成为人工智能先锋城市。综合发展情况,头部人工智能城市的共性特征是,较早的政策引导和配套政策保障,充分的智算基础设施规划、投入,达到上百家AI企业集聚、十万级人才保障,千亿级AI产业集群规模。”林龙安说。
全国政协委员、容诚会计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肖厚发:提升财会从业者信息化数字化能力
  财务、会计、审计已成为我国企事业单位积极推进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重点领域。在实践中,财会审计领域开展信息化建设,除技术等硬件问题外,关键的问题在于缺乏既掌握财会审计知识,又精通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人才。全国政协委员、容诚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首席合伙人肖厚发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从四方面促进相关人才培养。
  急需复合型人才
  当前,数字经济实体和业态发展变化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积极推进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在这一过程中,财务、会计、审计是重点推进的领域。
  “财务数据是企事业单位发展成效最直观的体现,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应用水平,关系到企事业单位的数字化转型成败,乃至影响其高质量发展成效。”肖厚发表示,企业财务信息化、数字化转型,也给国家审计以及社会审计有效识别企业财务风险、财务舞弊行为等工作,带来新挑战、提出新要求。
  肖厚发认为,在实践中,财会审计领域开展信息化建设,除技术等硬件问题外,关键的问题在于缺乏既掌握财会审计知识,又精通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人才,导致不能充分发挥内部支撑生产和管理、外部实现有效监督的功用。
  “目前,高等院校加强了财会、审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但在用人中发现,高校财会相关专业毕业生接受的信息化知识教育,仍难以满足财会审计领域信息化建设需求。企事业单位自行培养这类人才,往往事倍功半。”肖厚发说。
  四方面促进人才培养
  肖厚发建议,提升财会领域从业者信息化、数字化能力,可从四方面促进相关人才培养。
  在专业课程方面,肖厚发建议,财会类院校及综合类高校财会、审计相关专业,将信息化、数字化相关课程纳入专业必修课。
  他认为,有必要将信息系统审计、数据分析等与信息化、数字化相关的课程,纳入财会类院校及综合类高校财会、审计相关专业必修课程,引导相关专业的本科生、会计专业硕士、审计专业硕士等提高数字化素养,从而加强财会类专业学历教育与财会领域对数字化人才需求的衔接。
  在从业人员素养方面,肖厚发建议,加强对财会审计从业人员信息化、数字化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在职培养、专项培养。引导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等相关机构,积极开展财会审计从业人员在职培训,提升其信息化、数字化方面的应用水平。
  在培养形式方面,肖厚发建议,参考职业教育的现代学徒制,鼓励高等院校财会相关专业学生到行业机构“半工半读”,健全完善行业后备人才联合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到企业财务信息化岗位、财会软件开发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半工半读”,从工作中获取丰富的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同时也可减轻困难学生学习期间的经济负担。
  在产学研方面,肖厚发建议,鼓励相关院校加强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产学研互促。积极接受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软件开发公司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委托,定向培养数字化人才;开展财会领域信息化、数字化联合研究,构建产学研结合基地。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构筑技术创新体系 夯实数字中国建设基础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