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寿:把握十个关键词 打造有中国特色的国际金融中心

最新信息

王俊寿:把握十个关键词 打造有中国特色的国际金融中心
2023-04-09 21:26:00
王俊寿
  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现任上海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
  做好金融工作必须突出“四为”,即:为民服务,为实体融资,为社会赋能,为国家担当。支持上海打造有中国特色的国际金融中心,可把握十个关键词:上海、金融、信心、实体、风险、合规、长期、创新、科技、清廉。
  上海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持守正创新,支持上海率先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和路径,打造有中国特色的国际金融中心。本文试从十个关键词切入浅析。
  关键词一:上海
  “百年中国看上海”。1843年开埠以来,上海凭借独特地理位置,产生了中国近现代工商业的萌芽,经济贸易飞速发展,上海金融业也随之兴起。中国人开办的第一家银行、第一家保险公司都诞生于上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四行”“南三行”总行等纷纷落户上海,涌现出张嘉璈、宋汉章、陈光甫、徐新六等一批金融奠基者。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党的领导下上海打赢“银元之战”“米棉之战”。当时所提出“上海站不住,全国经济稳不住”的宏观思考,所秉持“全国支援上海,上海支援全国”的战略方针,至今仍有指导意义。上海可以独树一帜,但决不能独善其身。离开长三角,离开祖国广阔腹地,上海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上海工作,必须要以“跳出上海看上海、立足全国看上海,在服务全国中发展上海”的格局来谋划和开展工作。要坚持“四个放在”,就是将上海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放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三角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思考谋划。
  在上海工作,相当于站在了聚光灯下,要做自己,更要做标杆。决不能抱着小富即安的心态,只关心发展速度、资产规模、保费收入,要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升应对危机和抗击打的能力。只有追求卓越,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在其位,谋其政”,扎扎实实地做出优异成绩,方能不负所托、不辱使命。
  关键词二:金融
  金融,是一个既现代又古老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就蕴含着深邃的商业道德和金融思想,如“贸易不欺三尺子,公平义取四方财”“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吾如浮云”“将本求利”等。回顾近几年一些金融机构的经营发展,似乎全然背离了这些古老、朴素而实用的思想观念。这两年我国处置的中高风险金融机构,基本上都存在业务经营偏离主航道、“挂羊头卖狗肉”的问题。一些机构只看到“有所为”,各种业务“捡到篮子都是菜”,而没有学会“有所不为”。
  1919年,邮政储金条例就提出“十六字”经营方针:“人嫌细微,我宁繁琐;不争大利,但求稳妥”。结合自身在商业银行的从业经历,笔者也总结过两句话:一是“烂贷款都是好日子放出去的”;二是“很多企业不是饿死的,而是撑死的”。金融业存在的脱实向虚的问题,嫌贫爱富的现象,“晴天打伞,雨天收伞”的顺周期性,“特殊论”“例外论”“精英论”等观念,实际上反映了“金钱拜物教”的负面影响。
  金融的本质是服务,要发扬“端盘子”“泥腿子”精神。作为金融从业者,不能不把自己当回事,因为金融很重要;也不能太把自己当回事,因为金融业就是融通资金、服务客户。做好金融工作必须突出“四为”,即:为民服务,为实体融资,为社会赋能,为国家担当。如果一家机构认真践行“四为”,就能成为一家负责任的金融企业,能够受社会尊重,令股东满意,让监管放心。
  关键词三:信心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信之弥坚,行则愈远。我们的信心不是空穴来风,是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文化支撑和现实基础的。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以西方金融发展模式种种弊端为鉴,我们正坚定地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对金融服务实体、防范风险的一系列制度设计,有效避免了西方国家常见的金融危机。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潜力最大的内需市场,制造业规模占全球30%,是全球制造业的重要枢纽。这是我们应对当前各类风险挑战的坚强保障和最大底气。疫情阴霾正在消散,我国强有力的宏观政策实施效果加快显现。2023年世界经济增速可能明显下滑,而我国经济有望总体回升,形成一个独立的向上运行轨迹。
  按照国家部署,今年工作将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上海处于重要的经济恢复期,正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更要注重信心培育,强化同舟共济,付出艰苦努力。而打破当前“经济不振—信心不强—供血不足”不良循环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就在于金融。这是金融“现代经济的核心”地位所决定的。金融一向享有“百业之首”称誉。眼下至少要努力做到“三少三多”:少一些资金服务的被动供给,多一些产业转型的主动引领;少一些顺周期的推波助澜,多一些逆周期的削峰填谷;少一些你追我赶的锦上添花,多一些舍我其谁的雪中送炭。要争取一鼓作气,短期内将经济推向更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形成并加固“恢复发展—增强信心—融资支撑”的正向循环。
  关键词四:实体
  我国把满足实体经济需求放在金融服务首位,注重鼓励长期投资、实业投资,把资源优先配置到实体经济最需要的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筑牢实体经济之基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一系列措施,从根本上扭转了金融脱实向虚趋势。可以说,服务实体经济,是中国式金融现代化的鲜明特征。
  2022年上海银行业资产和贷款同比增长均超过8%,制造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超25%,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超50%,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速超30%,融资成本大幅下降。保险深度4.56%,保险密度7917元/人,非车险业务占财险业务比例上升到60%,寿险业务中保障型产品的占比大幅提高。可以说,各银行保险机构通过多种方式,为实体纾困作出了贡献。
  笔者去年调研了一些高科技企业后认为,它们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是有血有肉有骨头的健康实体,是金融业应该真正予以支持与服务的。与此同时,在金融资本循环中,还存在不少“伪实体”。比如近期的“提前还贷”现象,有市场利差的原因,但也离不开“资金掮客”的推波助澜。当前,银保监会正组织开展不法贷款中介专项治理行动,这将进一步净化市场环境,引导资金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今年,上海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责任尤其重大。资金投放要坚定有力和适度靠前,向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重大项目倾斜。聚焦上海“2+3+6+4+5”产业发展布局,强化信贷服务和保险保障,大力发展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落实科技金融行动方案和绿色金融行动方案,为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有力金融支持。加大金融纾困力度,进一步完善普惠金融服务,不断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精准性,为恢复和扩大消费创造更有利的金融环境。提升人身险保障型业务占比,持续深化车险综合改革,提高安责险覆盖面和保障度,加快发展航运保险。强化外贸金融服务支持,助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积极做好第六届进博会金融服务保障工作。
  关键词五:风险
  近年来上海银行业保险业运行平稳,风险总体可控,2022年末上海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0.79%,上海保险业业务结构持续改善,相关指标在全国保持第一梯队水平。这与上海金融资源、经济禀赋优良息息相关。行业多年来相对“单边增长”,客观上解决了很多问题,也掩盖了一些风险。一旦经济增长放缓,风险可能加速暴露。深究这些问题的形成机理,无外乎机构知行不一、形神不似、上下不畅、前后不顺等。
  总结过去10年来风险处置化解的历程,一个基本启示在于,金融机构股东、管理层特别是“一把手”对风险的认识处理、对监管的理解配合,直接关系着风险的演变趋势,只有不断改进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才能持续提升风险应对能力。风险是案件的温床,案件是风险的极致。“小心驶得万年船”,要传承上海金融业老前辈“极细微之事,亦必加以极谨慎之考虑”的谦谨态度,在防风险问题上不能有丝毫敷衍塞责。要强化前瞻预警,首先避免盲目自信,其次善于早期介入,提高敏感性,这样在风险爆发时才能全身而退。
  当前,要继续坚持“房住不炒”定位,落实落细“金融十六条”措施,做好“保交楼”各项工作。高度关注大型集团客户风险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要严格提高资产质量分类准确性。要合理控制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加强负债管理,增强自身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加强保险领域风险管理,优化资产配置,提高产品设计能力,着力提升营销员队伍稳定性。监管部门将继续抓牢公司治理“牛鼻子”,持续打击脱实向虚、隐匿不良、违规套利、数据指标不真实等行为,强化对风险隐患突出、指标增长异常、多年检查未覆盖、落实宏观政策不力等机构的现场检查力度。
  关键词六:合规
  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上海银行业保险业流淌着合规的血液。海派文化中蕴含着讲求规则、忠于所托、契约精神的深厚基因,与金融业合规要求有着高度契合性。改革开放后,上海银行业保险业合规建设长期走在前列,原上海银监局出台了国内银行业第一份有关合规风险的规范性文件,合规年会是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的重要品牌,上海保险业较早开展了合规建设研究。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不是堆砌出来的,而是打造出来的,缺的不是摩天大楼,而是金融大师,但不欢迎资本大鳄。当前,部分机构合规管理情况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要求、金融消费者期望等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上海银保监局也收到不少金融消费者反映诸如银行乱收费、信用卡违规催收、保险公司销售误导和理赔难等问题的投诉举报。
  要把消费者权益保护作为合规建设的重要抓手。今年,上海银保监局将组织行业在去年“消保专项治理年”工作基础上,接续开展“消保深化治理年”。继续推进消保“一把手”工程,推动各机构建立完备的消费者保护工作机制,加强消费者适当性管理,严格落实“四早五最”,深化消保工作考核与通报。监管部门也将继续深化监管履职,深挖解决同质同类举报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会同行业积极开展消费者教育和风险提示。
  关键词七:长期
  过去市场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投机主义、短视行为等问题,例如:重红海竞争轻蓝海突围,重短期盈利轻长期规划,重规模导向轻内涵价值等。近年来,在银保监会的督促指导下,经过一系列乱象整治,银行保险机构开始更加注重长期,放眼长远。以上海为例,银行业资产结构进一步优化,2022年辖内信贷增长中,逾六成为中长期贷款拉动;保险公司更加注重长期价值型业务,上海地区银保渠道期交业务占新单保费收入的比重从2018年的32%上升到2022年的54%。
  金融机构的成长壮大要符合发展规律,业务经营要符合经济规律,资金投放要符合市场规律。要脚踏实地地深耕本土;保持充足流动性;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
  金融机构要更加专注于内涵价值和服务质量的提升,“跑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要学会进窄门、走长路、下苦功。要继承发扬浙商、徽商、晋商、鲁商、沪商等商帮文化精华,脚踏实地,诚信为本。山西票号始终把“见票即付”的诚信作为生命线。浙江商人“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专注把小生意做成大事业,把打火机、小纽扣、皮带轮等一步步发展为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俗话说“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各机构都要练好自己的“关键一招”。大型银行提高综合服务功能,股份行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要立足当地、立足小微,保险业机构要专注于保障作用练内功,信托、资管、财务公司等非银机构要扭转“办银行”思维惯性。此外,要注重合作,促进行业优势互补,集成电路共保体、“沪惠保”都是这两年行业合作的良好范例。
  关键词八:创新
  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过去30多年,浦东就是靠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发展起来的。创新是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之一。2022年,上海银保监局围绕上海市重点发展产业和方向,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支持创新的政策机制,会同相关部门推动临港科技保险创新引领区工作方案落地,共建“科技金融创新试验基地”,出台科技金融服务方案等,目前已初步孵化了一些创新项目。监管部门也将继续全力支持银行保险机构开展有利于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大胆进行先行先试。
  金融创新万变不离其宗。可是,有一些人打着节约资本、化解风险或处置不良的名号,搞了很多层层嵌套的业务。简单的一笔银行贷款,信托、保险、金融租赁等都参与了进来,把表内做到表外。监管部门鼓励同业合作,但这类同业合作的出发点是化解风险还是制造风险,是遵循监管还是规避监管,要打一个问号。
  金融工作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老老实实从事基本业务;第二重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眼花缭乱的所谓“金融创新”让人云里雾里;第三重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返璞归真,专注主业。要深刻汲取相关教训,始终坚持金融创新“简单、实用、透明”的原则。把三个提问嵌入各业务创新管理之中:是否符合主业和本源?是否符合国家战略导向?是否经得起穿透检验?监管部门将继续严格监管多层嵌套的交叉性业务,坚决防止“类信贷”影子银行改头换面,大力整治各类名不副实的金融产品,维护金融创新生态的风清气朗。
  关键词九:科技
  当下,ChatGPT引发广泛关注,大家都在热议科技与人类的关系。对金融而言,科技推动金融业从电子化到网络化,再到数字化,直至当前的智能化,实现了从算盘到键盘的不断升级转变。其实,科技并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和底层逻辑。科技的重要性无须多言,但它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是做饭的“菜刀”;用不好,就可能成为伤人的“刺刀”。要更好地加强科技工具统筹运用,兴其利而除其弊。如金融科技领域的ABCD:要用人工智能(A)解决服务效率问题,而避免算法歧视、算法控制、算法绑架、算法共谋等;用区块链(B)解决信息欺诈问题,同时平衡好存储成本;用云计算(C)解决运营成本问题,避免信息泄露、数据霸权;用大数据(D)解决信用画像和信息共享问题,同时防止侵犯客户隐私、虚假数据泛滥。要始终做到硬件和软件、业务和科技、展业和风控相匹配。
  目前,各银行保险机构科技投入不一、水平参差不齐,大型银行相对领先,中小机构相对落后,一些保险和非银机构亟待提升。要从政治高度和长远发展角度认识数字化意义,按照《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加快确立战略规划,优化组织管理机制,推进技术架构和应用架构转型。要严格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强化数据安全技术保护,持续保障信息系统稳健稳定运行,树立“金融向善”“科技向善”价值观,防止技术滥用。当前,上海银保监局正全力实施监管数字化转型方案,通过大数据、图计算等技术,精准捕获可疑关系网络,让潜在违规有所忌惮,下一步将继续强化科技监管,以“穿透式监管”保障“全流程合规”。
  关键词十:清廉
  金融业具有资金密集、利益诱惑多的特点。近年来金融领域反腐败力度不断加强,清廉金融文化建设深入推进,但内部贪腐、内外勾结仍在发生。中高层领导干部职务类犯罪突出,前台人员共谋犯罪和团伙犯罪依然高发。违法犯罪细节不同、情节有轻有重,但其特征不外乎靠山吃山、以公肥私。
  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金融中心,“清廉”必须成为上海银行业保险业的鲜明底色。监管双方必须一体推进清廉金融文化建设,机构与监管之间要清廉,机构自身要清廉,机构与同业之间也要清廉。过去可能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如今要更好地处理“亲”“清”二字,追求“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一方面,要“亲而有度”。交往不可避免,友谊无须回避,但前提是守住底线、把好分寸,“管住人、看住钱、扎牢制度防火墙”,对腐败和“围猎”都要严惩不贷。另一方面,要“清而有为”。上海银保监局将继续按照“等距离监管、零距离服务、有距离交往”原则,发扬恪尽职守、敢于监管、精于监管、严格问责的监管精神,为金融机构积极发挥站岗放哨、站脚助威、摇旗呐喊的作用。要按照机构主动、行业联动、监管推动和社会共建“四管齐下”,继续深化清廉金融文化建设,努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持续引导破除金融“例外论”“特殊论”“精英论”,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和价值观。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王俊寿:把握十个关键词 打造有中国特色的国际金融中心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