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分析】多重挑战下惠民保如何更好兼顾普惠性与商业性?

最新信息

【财经分析】多重挑战下惠民保如何更好兼顾普惠性与商业性?
2023-04-14 11:30:00
近年来,作为补充医疗保险的一种形式,惠民保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参保率与死亡螺旋、普惠性与赔付率等多重挑战。是走向规模发展的正循环,还是赔付成本升高的负循环?惠民保如何持续健康发展成为业界关注热点。
  参保率下滑、续保率下降引争议
  记者调研发现,自2015年深圳开展首个试点以来,惠民保以“低保费、低门槛、高保障”为亮点,逐步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但市场热捧背后,还伴随着可持续发展隐忧——“死亡螺旋”、不可持续、“惠而不保”等争议不断浮出水面,导致近两年部分地市惠民保参保率出现大幅下滑。
  据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发布的《惠民保发展模式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惠民保有320亿元保费,参保人数有2.98亿,涉及29个省份,150多个地区,参保率目前还在起步阶段,为19.3%。
  “目前不同省市间惠民保参保率差异较大,呈现两极分化状态。”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副会长孙洁近日在由腾讯微保、复旦大学联合主办的“2023普惠医疗保险行业论坛”上表示,绝大部分城市的惠民保参保率不足15%,同时,部分地市还出现参保率10%-40%的大幅下滑现象。
  据测算,惠民保产品在基本医保人群的参保率在20%-30%时可以较为稳定运行,如果参保率低于10%,就会比较困难了。
  从参保情况来看,全国惠民保总参保人数的增速也有趋缓。记者梳理发现,广东省茂名市的“茂名市民保”首期参保人数达到了100万,但在第二期下降到了80万左右;青岛“琴岛e保”由于其参保人数为前一年同期的76.3%,而宣布延长20天投保期。“沪惠保”2021年参保人数破739万,创下“惠民保”首年参保人数之最的记录,但在2022年,尽管投保期进行了约20天的延期,但参保人数仅实现645万人。
  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坦言,作为目前“参保规模最大的报销型商业健康险险种之一”,惠民保亟待进一步的优化与创新。特别是由于普通疾病经医保报销后往往未达惠民保设置的免赔额,参保人感知度偏低,惠民保对年轻人和健康体的吸引力逐渐下滑,导致续保脱落率升高。
  行稳致远还需做好商业模式和普惠功能的平衡
  业内人士认为,惠民保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找到产品成本、服务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之间的平衡点。同时,应该加快惠民保顶层设计。如,从制度上可以考虑出台相关政策,提升业务经营的规范性和可持续性。
  “可以考虑出台相关政策,提升业务经营的规范性和可持续性。”原中国保监会党委副书记、副主席周延礼表示,惠民保不仅需要找到产品成本、服务质量、可持续能力间的平衡点,还需提升数字化、特药服务、健康咨询等能力,推广“智慧医疗+商业保险”模式;科技平台方应充分发挥便捷高效的线上化运营能力、提升用户获得感和信任感的全周期服务能力,帮助普惠保险找到高质量发展路径。
  孙洁则提出,实现惠民保高质量发展,改善惠民保参保率、提升普惠性是一个重要途径。就提升渗透率方面,孙洁表示,按病种支付模式的惠民保产品形态,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参保率,按医保“以收定支”的原则稳定赔付率,能够更加持续稳定地运营;按病组支付模式的惠民保,对于各方利益不受损失情况下均有改善和提升。
  “未来,惠民保应在主流险种之上,进一步实现人群细分和险种创新。”复旦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许闲表示,解决惠民保地区差异显著,以惠民保为基础,开发细分市场满足多元化需求或是惠民保发展的大趋势。
  腾讯微保副总裁王江涛表示,产品价格、政府参与、客户体验、平台服务是影响参保的关键因素,在赔付增长压力下,需积极引入保险科技。近年来腾讯微保持续发挥和夯实作为第三方科技平台的能力优势,截至2022年末已为近60个城市的惠民保项目提供服务。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财经分析】多重挑战下惠民保如何更好兼顾普惠性与商业性?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