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大早却赶晚集 这些基金公司为何“掉队”?

最新信息

起大早却赶晚集 这些基金公司为何“掉队”?
2023-04-17 08:29:00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木前头万木春。”在公募基金行业高歌猛进、波澜壮阔的25年发展历程中,公募基金管理总规模迈上27万亿元,产品数量突破10000只,头部基金公司突破万亿规模大关的同时,也有基金公司“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成立虽满15年,但由于股权频繁变更、公司治理混乱、长期业绩较差、核心人才流失等因素,公司发展相对滞后,在公募基金行业大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淡出大众的视野。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在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认真梳理和总结部分掉队基金公司的发展困境和“堵点”,有利于市场更加关注公募大股东与实际控制人的资格资质要求,保持股东与管理层稳定和提升治理水平,强化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中长期投资业绩考核等,才能更好以史为鉴,推动我国基金业形成优胜劣汰、进退有序的行业生态。
  成立满15年规模相对滞涨
  13家基金公司明显掉队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成立时间满15年、发展规模不足700亿元的老牌基金公司共有十多家。其中,“老十家”之一的长盛基金成立时间已经满24年,管理规模却只有635亿元,近15年规模微增38%,与行业同期近7倍的增速相去甚远。
  从近15年规模变化看,还有多家公募规模不升反降,如益民基金近15年规模萎缩超90%,管理规模从132亿元降至10亿元;中海基金、天治基金、中邮基金同期规模也萎缩超过30%以上。
  部分公募由于规模基数较低,规模增幅明显,但相比同业发展速度仍然较为滞后,如新华基金、宝盈基金,虽然管理规模超500亿元,但与同期(2001年~2004年)成立的头部公募相比,发展势头仍然较为落后。
  谈及上述发展掉队的基金公司,沪上一位公募市场部负责人表示,回顾过去二十多年的公募行业发展,一飞冲天的成功案例屡见不鲜,碌碌无为甚至顺流而下的案例亦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往往与“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关。
  据该市场部负责人分析,一是“天时”,主要是指公司战略方向不明确,极易受到投资市场上的大类资产轮动及风格切换影响;二是“地利”,主要是指追求短期规模增长和利润,忽视了产品销售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一旦市场变化就很可能伤害销售渠道及客户;三是“人和”,主要是指组织架构的稳定性和考核激励机制的合理性,失去了“人和”,往往体现在管理团队频繁变更,优秀人才大量流失,公司内部勾心斗角、互相推诿、人浮于事,时间长了也就失去了战斗力。
  汇成基金研究中心也认为,公募基金在发展中掉队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管理体制僵化,不能迅速适应市场节奏;二是基金公司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风险事件;三是公司股权问题未妥善处理解决;四是基金经理激励机制不够灵活,基金经理在实现好的业绩之后容易离职,导致难以留住优秀人才。
  与所有类型的公司一样,公募基金也有生命周期,外部竞争与内部治理结构、商业模式等的区别,决定了公司的繁荣与衰退。
  一位基金行业观察人士就表示,行业发展的分化是正常现象,也符合规律特征,必定会有基金公司掉队。掉队的公司主要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发展尚可,从自身角度看还是增长的,但增长的幅度远远落后于行业;二是早期发展不错,也有过轰轰烈烈态势,但由于部分基金产品出现重大波动导致一蹶不振;三是陷入恶性循环,长期规模不增长,公司经营陷入困境。
  股东变更、公司治理或为主因
  公司战略多变打乱发展节奏
  在接受采访时,多位业内人士不约而同提及股东频繁变更和公司治理问题,认为不少基金公司发展掉队,与股东方频繁变更、高管动荡、公司发展战略多变等因素密切相关。
  上述基金行业观察人士表示,公司治理不佳是基金公司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理顺公司治理应该强化大股东与实际控制人负责制,大股东与实际控制人是关键,基金公司是金融机构,从事的是专业的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事业,要强化大股东与实际控制人的资格资质要求。
  汇成基金研究中心也认为,股东方的频繁变更可能会对基金公司的发展产生影响,造成基金公司整体战略的变化,打乱之前的发展节奏,对基金公司产生负面影响,这是影响公司“长不大”的重要原因。此外,还有公司管理机制僵化、激励机制不够灵活等原因。
  上述沪上券商资深人士也认为,从掉队的基金公司看,要么股东不稳定,出现频繁变更,如中海基金、东方基金;要么股东结构相对复杂,几个股东之间会存在着相互扯皮的关系;要么是股东干预特别多,导致公司经营跟股东战略之间不断发生摩擦等。
  此外,基金公司高管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据上述公募基金资深人士观察,在掉队的基金公司中,多家公司都有一位总经理任期时间较长,而恰恰是部分总经理在公司发展较长时间里,将公司发展带入“死循环”,但这个总经理恰恰可以搞定股东,得到长期的继续任职。部分公募也积累了三、五百亿元的公募管理规模,公司实现了盈利,可以对股东交待,小日子过得好的很,也缺乏继续发展的动力。
  多数掉队公募长期业绩不佳
  业绩排名位居后50%分位
  从投资业绩角度,部分掉队的基金公司产品波动较大,投资风格剽悍;有的长期业绩优秀,但缺乏品牌效应,规模“长不大”;有的则是业绩较差,逐渐被市场冷落。
  从主动权益类基金和固收基金的长期投资业绩来看,多数掉队基金公司的长期投资业绩不佳,是规模滞涨的重要原因之一。
  天相投顾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天治、中邮、益民、泰信、东吴基金等,近15年主动权益类基金排名落后,在56家可比基金公司中都排50名以后,天治、中邮基金还录得负收益。前述近15年发展掉队的公司里,绝大多数公司主动权益投资业绩排名位居后50%分位。
  也有少数基金公司表现优秀,如新华基金近15年主动权益类基金取得254.5%的正收益,在56家可比公募中位居第二,长盛、诺德基金也跻身前50%分位,但并没有转化为规模的显著增长。
  由于多数公司缺乏15年长周期的固收业绩,记者选取了近10年的数据,这类公司的固收业绩绝大多数不佳。
  海通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诺德、东方、金元顺安、泰信基金等近10年固收投资业绩在58家可比公募中,排名都在50名开外,只有泰达宏利、天治基金位居前50%分位。
  对于在较长周期内基金公司管理规模与业绩的关系,业内人士也给出了不同的观点。
  上述基金行业观察人士表示,规模与业绩的关系很复杂,很难有明确的结论,一般的共识是,基金产品、基金公司、基金经理三者之间,公司是平台、是基础,基金经理是“球星”、是关键。基金公司管理规模大,基金数量多,基金经理人数多,呈现兵强马壮态势,基金经理在好平台、肥沃土壤上做出好业绩的概率相对就高;反之,基金公司规模小,基金数量少,基金经理等投研团队人数少,平台较弱土壤相对贫瘠,基金经理做出好业绩的概率相对就低。
  “在较长的时间周期看,只有将业绩做好了,获得了投资者的认可,基金的规模才能更好的持续。”汇成基金研究中心相关人士也表示,证监会《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到“公募基金行业要坚持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着力提高投资者获得感”,只有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的规模增长才是健康的增长。
  上述基金公司研究人士则认为,规模与业绩没有必然的联系。资本市场的规模足够大,品种足够丰富,目前的基金规模不会对市场交易产生实质的冲击。规模较大的基金业绩不好,主要还是基金经理宏观趋势分析失误与产业规律把握不够造成的,短暂成功的路径依赖也减弱了基金经理的学习热情和能力。
  上述沪上券商资深人士也指出,掉队有很多原因,除产品布局、品牌形象、渠道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至少业绩不能垫底,如果业绩一直非常糟糕是很难发展起来的。“所谓‘非常糟糕’,包括两方面,一是与同类产品比较长期的回报非常低,二是虽然在同类中长期业绩并不算特别糟糕,但风险性极高。”
  解决人才流失难题
  还是要回归发展
  除了股东变更、治理不善、业绩乏力之外,人才流失问题也是掉队基金公司面临的严峻挑战。
  从基金经理变动率来看,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末,全市场公募基金公司近15年基金经理平均任职年限平均值为4年,基金经理最大年限平均值为9.5年。
  而前述发展掉队的基金公司,近半数公司的基金经理平均年限低于行业平均值,以及最大年限未达行业平均值。同时,离职基金经理数平均人数为30人,行业平均值为14人。
  对此,上述公募基金资深人士直言,基金公司管理混乱的表现之一就是无法留住核心投研人才,而掉队的基金公司普遍存在人才流失严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问题,“甚至每家公司还能讲出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故事来,这都是管理混乱造成的。”
  公司发展掉队与基金经理变更频繁,是双向恶性循环的:公募发展乏力会导致人才流失,人才流失又会加剧公司发展掉队。
  上述沪上券商资深人士表示,公司规模小,意味着募不到资金;公司收入低了,基金经理赚的钱也就少了。因此,公司就会较难招聘到优秀人才,即使自己培养的优秀人才也很容易流失。
  “例如英大国企改革这只产品做到同类产品收益冠军,但规模一直做不大,后来这只产品的基金经理之一汤戈就跳槽去了方正富邦基金。”该券商资深人士坦言,业绩很好但规模一直做不起来,对基金经理来说是很痛苦的,有些基金经理未必看重待遇,但更看重市场的号召力和规模,“管理规模太小的基金经理出去调研,上市公司可能都不理他。”
  谈及基金经理频繁变动对公募发展的影响,上述沪上公募市场部负责人直言肯定是不利的,主要体现在对业绩稳定性和基金管理规模有冲击、对公司品牌有负面影响。
  盈米基金研究院分析,频繁更换基金经理会导致基金的风格、业绩稳定性受到影响,而业绩走势无持续性,会影响投资者的持有体验。此外,频繁有人员离职会影响团队稳定性,分散基金经理的投研精力,导致管理能力下降、业绩下滑、管理规模下滑等,也会影响公司的品牌形象、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程度。
  “基金经理是基金产品的灵魂。”夏盛尹直言,一方面,基金经理变动可能导致投资策略变化,影响产品稳定性,进而影响基金的业绩表现,最终导致客户流失;另一方面,基金经理频繁变动,投资者会质疑基金公司的管理能力和投研能力,影响公司的品牌认可度和知名度,削弱市场竞争力。
  针对中小公司如何应对人才流失,多位业内人士给出了解决方案,一是基金公司应当树立长期主义价值观,塑造专业严谨且积极向上的投研文化;二是建立人才梯队,做好研究员的储备;三是构建团队化、平台化、一体化的投研体系;四是建立合理激励机制,激发团队内生力和归属感。
  前述券商资深人士表示,正是因为公司发展掉队了才导致人才流失,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归发展。“像易方达、广发这类头部基金公司,无论品牌形象还是渠道都非常好,基金经理稳定性自然就上去了。如果出现变动,往往是基金经理个人有创业想法,或是内部考核竞争出现了一些变化,否则,很多基金经理职业的终点都在这些公司。”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起大早却赶晚集 这些基金公司为何“掉队”?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