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退税600多万 广西这家企业做了什么?

最新信息

一年退税600多万 广西这家企业做了什么?
2023-04-26 14:18:00
4月的广西,气温骤然升高。
  位于广西自贸区钦州港片区的钦州港工业园区内,钦州大锰新材料有限公司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精整车间的刘满安挥舞着手中的锤子,不停地敲打着大块的锰铁,他的工作就是将这些自然锰块分成所需规格的小块。刘满安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他是一名退役军人,服兵役时不慎骨折致残,偶然的机会得知这家残疾人可同工同酬的企业,如今,每月5000多元的收入,让他感觉特别知足。
  记者在厂区走了一圈发现,与刘满安一样的残疾员工分布在各个岗位。
  “我们现有员工272人,其中残疾员工80人,占职工总人数29.40%,由于超比例安置残疾人,近年来,我们每年都可享受600多万元的增值税即征即退优惠。”钦州大锰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幸日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残疾人的加入,不光不会加重企业的负担,反而会助力企业打造高品格的企业文化。
  据记者了解,广西有各类持证残疾人130万人,其中持证就业年龄段残疾人约63.6万人。近年来,广西各级残联积极宣传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有力协助企业拓展残疾人就业岗位,全区有32.69万名持证就业年龄段残疾人实现就业,就业率达51.3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抱团”助力残疾人就业
  促进和带动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是落实稳就业、保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为残疾人办实事、谋福祉的一项重要工作。
  为促进残疾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2020年11月,中国残联在江苏召开全国残联教就部、就业中心主任工作会议,提出有条件的地方成立就业联盟,促进残疾人就业。
  2022年5月份,在广西第三十二次全国助残日启动仪式暨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上,广西双英集团牵头发起了成立广西爱心助残就业联盟倡议,得到了包括广西圆通速递有限公司、广西何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内的53家企业(单位)的积极响应。经过严格审核,广西残联从中筛选出28家符合联盟成员单位要求的企业(单位)作为联盟第一批爱心助残企业(单位)。
  广西爱心助残就业联盟的成立顺应了时代潮流,恰逢其时,也为促进残疾人就业注入了新动能、增添了新活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广西灵山县春雨工艺制品有限公司是一家招商引资企业,属于联盟成员单位。公司成立以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致力于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扶残助残,为政府排忧解难。多年来,公司把安置残疾人就业作为立厂之本,积极安置残疾人到本厂就业,目前,公司有员工80人,残疾员工37人,占员工总数的46%。主要生产工艺花篮、吸管、塑料制品、竹制品、木制品、纸制品等小工艺品。产品远销欧洲、美洲、中东及其他地区。
  记者采访过程中发现,该公司在安置残疾人就业岗位方面“扬长避短”,根据每一位残疾人员工实际能力和身体状况,合理分配工作岗位。如将聋人安排在机器声音较大的车间,将下肢残疾人安置在有工位的岗位上。在工资待遇方面,采取因人定酬办法,熟练工人按计件计酬,最高工资达3800元/月,其他残疾员工按月计酬,工资按现行最低工资发放,并依法缴纳养老金和各种社会保险。
  今年3月,公司荣获广西残疾人联合会颁发第一批“爱心助残企业”称号。
  “联盟建立之后,我们也一直在思索,如何让联盟真正‘活起来’‘强起来’,从而让更多的企业加入联盟,为更多的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广西残联理事长黄丽娟表示,基于这些考虑,广西残联常态化走访企业和残疾人,积极主动向广大企业宣传惠残助残政策和企业扶残助残典型事迹,鼓励和支持企业放心、大胆吸纳残疾人就业,推动残保金减免优惠政策落实落细,减轻企业运营成本,支持企业发展壮大,促进残疾人就业增收,让企业和残疾人在大局大势中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增值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16年52号)文规定,对安置残疾人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实行税务机关按纳税人安置残疾人的人数,限额即征即退增值税,安置的每位残疾人每月可退还的增值税具体限额,由县级以上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所在区县适用的经省人民政策批准的月最低工资标准的4倍确定。
  同时,企业除了获得税收优惠外,在生产、经营、技术、资金、物资、场地使用等方面同样可以得到扶持。
  三年新增就业3.3万人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没有残疾人的共同富裕,就不是真正的现代化。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要主动服务和融入社会发展大局,担负起促进残疾人就业的社会责任,不过,除了鼓励和支持企业吸纳残疾人就业,近年来,广西各级残联部门促进多元化就业帮扶,持续加大援助力度,通过打造就业孵化基地、开展特色技能培训、举办专场招聘活动等措施,拓展残疾人就业创业渠道。
  当前,我国农村残疾人数量多、困难重、帮扶难度大,是统筹城乡民生保障和改善基本公共服务的重点和难点群体。
  在北海市银海区福成镇三合口村,一排排的蔬菜大棚格外壮观,里面种植的黄瓜已经成熟,51岁的邱福宁蹲在地头,分拣着刚刚摘下来的黄瓜,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邱福宁是三合口村委会邱屋村的一名视力二级残疾人、脱贫户、一户多残。脱贫前一家人靠着种木薯为生,年收入仅2万元左右。在脱贫攻坚期间,在“阳光助残基地”等项目的帮扶下,邱福宁建起了6.8亩大棚,如期实现了脱贫。
  如今,邱福宁多次获得政府产业扶持以及小额贷款帮助,他通过贷款获取的资金购买辣椒、哈密瓜、西红柿等农作物种子及肥料,不断地提高种植技术,完善大棚设施。现在的他,年收入可达10万多元,就在去年,邱福宁一家搬进了新建的三层小楼。
  更值得高兴的是,几天前,邱福宁收到了女儿考上研究生的消息,如今,他再也不用为孩子的学费发愁了。
  残疾人就业创业是解决残疾人基本生活水平问题的根本出路,其中,有一种幸福叫“家门口就业”。
  位于北海市银海区的侨港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及日间照料中心里,残疾人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串着贝壳。据记者了解,该中心是北海市残联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的12个“爱心车间”之一。目前,有19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长期在此接受日间照料和辅助性就业服务,其中辅助性就业11人,日间照料8人。中心每年为附近残疾人提供非系统性的运动康复和学习培训等服务1300多人次。
  2022年4月,北海市海城区军屯村乡村振兴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基地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基地安置残疾人19人,基地采用广西首创“爱心4+1”模式,将残疾人在村委康复、日间照料、辅助性就业、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和为残疾人购买一份意外保险有机整合为“四服务一保障”,并全部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每人可增加年收入2.1万元以上,有效解决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三类残疾人就业难、企业安置难和村委管理难的“三难”问题,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海城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切实落实“防返贫、守底线”的工作要求。
  如今的广西,多部门共同发力,不断加强产业帮扶、金融服务、技能培训等工作力度,切实激活残疾人的自身造血功能,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此前,广西出台《广西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年)》,提出进一步落实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加大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稳定和扩大残疾人就业岗位,三年内实现广西城乡新增残疾人就业3.3万人的目标。
  为了这一目标,黄丽娟介绍,下一步,广西将围绕助残就业十大行动,开展就业系列活动,发挥“广西爱心助残就业联盟”作用,统筹社会力量帮扶残疾人就业。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一年退税600多万 广西这家企业做了什么?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