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大佬圆桌对话】新常态下量化投资的机会与挑战

最新信息

【量化大佬圆桌对话】新常态下量化投资的机会与挑战
2023-04-28 11:02:00
  4月25日下午,“东方财富2023春季投资策略会(扬州站)”在广陵区举行。来自国内银行、保险、投资等行业的百余名卓越管理人及各产业领域翘楚、上市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话投资之道。
  在圆桌对话环节,围绕“新常态下量化投资的机会与挑战”这一课题,思勰投资联合创始人兼总经理吴家麒,世纪前沿创始人、CEO及投资经理吴敌,启林投资创始合伙人兼投资总监王鸿勇,稳博投资创始合伙人殷陶,宽投资产董事长兼投资总监钱成,锐天投资创始人兼CEO徐晓波进行了高峰对谈。嘉宾们深入探讨了量化策略在未来如何保持竞争优势、不挂钩任何指数的量化选股策略有哪些优势、多策略产品线有哪些配置价值等问题,在圆桌对话中展开观点交锋。他们认为超额是量化生存根基,策略持续更新迭代是铁律。
  以下为《新常态下量化投资的机会与挑战》的圆桌分享全文纪要
  吴家麒:大家好!我是思勰投资的吴家麒。今天很高兴受到主办方的邀请来主持这个圆桌,我先请他们做一个自我介绍,最好是能多一点公司的特点和特色。
  吴敌:大家好,我是世纪前沿的吴敌。我们公司在深圳和上海两地有办公室,我们最开始做高频期货起家,后来逐步增加了股票,现在产品涵盖了多种投资策略。
  王鸿勇:大家好,我是启林投资王鸿勇。启林投资成立于2015年,主要是以机器学习方法论进行量化研究的公司,我们一直以学术科研的方式来进行量化研究,我本人在创办启林之前做了很多年的物理学方面研究,是一名物理学博士。
  殷陶:大家好,我是稳博投资的殷陶。稳博投资其实在创立初期也是做高频起家的,我们一开始是从股指期货到商品期货的高频交易做得比较多,现在主要是做股票资管这一块。我们的特点是一家服务本土的量化投资企业,在方法论的创新性和迭代性方面,相对来说会是比较有特点的。
  钱成:大家好,我是宽投资产的钱成。我是统计学的博士。我们最早是做高频、做股指期货,然后再到股票交易。宽投资产的几个合伙人都是交易出身,所以我们其实会比较注重交易和一些实际市场的盘口以及这些信息在交易当中的应用。现在我们即便是在管理了一定的产品规模下,也会坚持每年去参加期货日报的比赛,并且都获得了一些名次,因为我们都是比较喜欢做交易的一类人。
  徐晓波:我是锐天投资徐晓波。刚才吴总让我们用差异化特色做自我介绍,听下来感觉大家要不是理工科背景,要不是最早高频出身,要不就是很强的交易背景,或者学术背景特别强的。我感觉做量化时间越长,感受越深的就是这个行业做来做去活得久的还是这样的一批人,当然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优秀的年轻人涌现。简单介绍一下锐天投资,锐天2013年创立,我们也是做了快十年了,最早也是做股指期货高频起家的。在创立锐天之前我在Citadel,以应届生的身份加入做美国股票中高频策略。现在锐天主要还是股票高频多一些,当然股票中低频、 转债、 商品期货也做一些,是一家多策略平台型管理人。
  吴家麒:好的,今天也就借这个机会,我想替众多的投资人来问一些比较犀利的问题。我的第一个问题想问一下王总、钱总和徐总,因为过去几年整个量化增长得还是比较好的,越来越多的投资人也拥抱到量化行业里。
  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或者说大家经常在讨论一个问题,指数增强的超额收益在逐年的下降。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一个竞争就是公募也做指增了,而且公募都不收业绩报酬,私募还要收业绩提成,所以我想问王总、钱总和徐总的问题,怎么看待在这样的形势下,指数增强策略未来在相应产品线中的竞争优势?
指数增强建立了收益的锚
  王鸿勇:我先抛砖引玉,首先我觉得指数增强策略作为市场存量规模较大的策略类型,其实有它天然的优质属性:可理解,好解释,好统计。因为我们知道量化策略底层更像是一个“黑箱”,但是,指数增强策略首先是建立了一个锚(基准),主要看投资者选择的是哪类指数增强策略产品,比如你买中证1000指数增强产品,你会去看持有期间超过中证1000收益的多少?产品的波动率是多少?或者更多的业绩指标。通过分析产品的业绩数据,更客观,相对的持有体验会更好。评价管理人的维度更多应该从管理人的超额能力出发,对于投资人来说,如果明白指数增强产品的Beta跟随市场涨跌,选择并长期持有超额Alpha长期正贡献的策略是能够取得长期好的回报。从可理解、好解释、好统计的角度来说,指数增强策略是有一定的优势,所以我觉得在这几年这类策略取得了蓬勃的发展是必然,未来也会是整个量化领域最主流的策略之一。
  市场上指增策略很多,公募和私募都有,我认为此类策略产品的费后收益,以及收益波动,回撤表现等业绩指标应该会成为投资人核心的挑选产品的逻辑,我从来都不觉得产品收费的高低是一个核心问题,其实投资人本质应该着重关注的是费后回报,即收益的可持续性、波动率等。
  实际上,在美国成熟市场上,去年表现最好的一类对冲基金,在去年比较艰难的投资环境中创记录的给投资人带来260亿美金的回报,但是收取费用大约有100多亿美金。对照国内私募常规收取20%业绩报酬来说收费更贵。所以,我觉得投资人更应该看费后回报,更应该去选择费后回报更高的策略管理人。
  另一个角度来看,选择一家公司的本质主要看它的研发投入,我觉得量化行业从投资角度来看,研发费用的投入占比非常高,特别是对于私募,业绩报酬可以用来支持研发投入,吸引人才,从而形成正向和良性循环,带来更好的业绩和费后回报,这个也是为什么海外的对冲基金虽然收费更高,但是投资人依然排队购买他们的产品,综上,我本质上还是更关注产品的费后收益回报。
投资的本源——夏普值的稳定性
  钱成:首先我确实是非常同意刚才王鸿勇总的观点,过去几年量化私募在指数增强策略上面有非常大的发展。其实刚才王总就提到了,我们说的费后超额的逻辑,还提到了一些指标,包括操作收益下调等等。其实我可以展开说一下,费后收益的夏普值我认为是大家去选择一个标的是否好的最核心的原因,包括回答刚才吴家麒总的一个问题,就是私募基金怎么样在这样的赛道上面去和不收费的公募基金的指数增强基金去做比较,我们的优势在哪里?
  我觉得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整个量化同行超额收益的夏普值是非常高的。可能中国的投资者并没有那么关注夏普值,但是其实国外的投资者更加关注回撤,夏普值,而中国的投资者更加喜欢购买排名比较高的基金。国外十几年之前也经历过,投资人倾向去买排名比较高的基金。但是假如你每年去买上一年排名前十的基金,例如每年你1月1号就知道去年1月1号到12月31号哪一家的基金收益高,然后你就把前十名全买进去,这样子做十年,你会发现什么呢?如果每年买排名前十的基金,相比于同时买上一年排名后十的基金,这十年的收益率并没有明显差异。
  那么可能很多人就会说,应该买后十名不应该买前十名,这个肯定不对,因为没有人会去买上一年排名最差的,投资人往往更倾向于上一年谁好就买谁。所以其实看收益率这个事情买基金本身就是不对的,你会发现收益率高的基金,每年的差异和变化是非常大的。今年可能前三分之一是这一批人,明年可能前三分之一是另外一批人,几乎不重复,甚至今年的前三分之一明年可能就到后三分之一去了。
  而每年的夏普值高的基金,夏普值是收益除以波动率,就是单位风险上得到超额收益,这个超额收益你会发现它每年都很均衡,今年是前三分之一的明年还是前三分之一。所以从长期来看做投资想要获取一个不错的回报可以考虑夏普值这个指标。我们认为私募基金真正的优势就体现在能够提供一个非常稳定的夏普值上面,而且这个恰恰又是投资的本源。
  因此不管是主观、量化还是公募基金,大家都可以用这个指标去看一下,这似乎可以得到一个更好的投资机会。因为只关注收益率这个事情很简单,但如果这么简单的投资就能挣钱的话,投资就不是一个大部分人赔钱少部分人挣钱的东西。因此有的时候比别人更看进一步,可能投资的回报和结果就会更好一些。
克服熵增,必须不断创新
  徐晓波:刚才王总和钱总已经总结得非常到位了,我就从其他的角度来谈一谈我的看法。刚才王总也提到现在指增的超额收益越来越难做,但实际上如果我们去看2016年到2018年那几年的超额收益,尤其是2016年,那时候股指期货贴水大概是在年化30%以上,那个时候2017-2018年你去跟大家聊量化指增策略,别人都会觉得你是一个异类,觉得指增是什么意思?你做量化的你不是应该市场涨跌都能有收益吗?你做指增不就做不到这样了吗?那个时候市场以及投资人对量化的认知是非常非常空白的,但是到这几年再去看量化,和渠道来聊的时候就完全不一样了,渠道会说,现在的量化太多了,你就不要卖指数增强了,一定要卖新的产品。所以大家对这个量化和投资的理解和认知和几年前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也就是说市场现在指数增强的量化供给是非常非常多的,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年资金进入多了之后,量化超额走下坡的原因。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如果大家去看2021年之后,权益类资产,尤其是50亿、100亿以上的各种权益类资产的收益拿出来看,非常明显的特点可以看到,从绝对收益的角度来说,量化的指数增强的业绩、收益、回撤在过去的两三年直到今天都是相当有竞争力的。其实这几年我们市场经历了非常多的变化,从疫情,到宏观,到中美博弈,到俄乌,再到最近的人工智能,有非常非常多的事情在发生,在这样一个急剧变化的市场当中,量化确实用指数增强这个策略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当然在这样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策略未来的超额会是怎么样呢?我个人的观点,从长期来看,如果我们看五年十年的维度,最后还是一个需求和供给平衡的问题。如果说在量化市场,大家对这个资产的需求特别旺盛,恨不得所有的钱都往里面投,当然超额会不断往下走。太多的资金涌入这一类资产,就会使得资产收益变低。但是如果说大家发现这一类资产超额比以往稍低了一些,大家会相对理性克制,资金进入的脚步变慢一点。今年量化指增绝对业绩在权益类市场还是很强,虽然说超额较以往并不很亮眼,但终究还是有竞争力的。针对这样的情况,这两年资金的配置热情相较前两年还是弱一些,量化在往后一个周期可能又能涨出一些超额来。
  还有一个观点,我觉得量化是一门投资,一门交易,也是一门技术的生意,我们的研发投入比较大。所以我们这个行业其实是非常非常的卷。怎么卷,怎么个卷法?我们发现同样的策略每年超额收益会一直往下走,也就是说如果今年不做出一些新的策略,那超额会归零。这是一个很令人崩溃的事情,你在克服熵增,你必须不断的去做出新的东西和创新。
  我觉得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压力和激励机制之下,我相信好的管理人,包括好的人才,会在这样的压力和激励机制下去做出一些新的东西,给投资人带来更好的回报。所以从中长期看,我相信量化超额还是相对比较乐观的。
受任何行业约束的量化策略更有优势
  吴家麒:我给大家总结一下,第一整个量化的指标还是非常能打的,业界的私募还是非常过硬的。第二点指增有一个比较明确的锚,对投资者来说比较容易有清晰的认识。在2016年的时候,大家对量化的印象就是绝对收益,然后慢慢的大家愿意接受你的500指增,慢慢接受你的1000指增,然后现在又慢慢接受一些不受任何行业约束的量化策略,这就和我们刚才提到的指增策略不一样了,因为它可能没有标准的锚在里面。所以我想问一下吴总和殷总,为什么这些量化选股策略,它希望不要受到基准和风格的约束呢?相比于传统的指增策略,这一类策略的优势在哪里?
  量化优选会有更好的自由度。
  吴敌:其实量化最开始的时候大众对它的接受度不是很高,我们通过500指增的产品线慢慢进入大众的视野。我们相信多数同业、包括我们自己,对500指增的布局都应该是最多的,确实它是一个容易被大众接受的一个很好的投资标的。
  但是后来,为什么我们公司从去年开始做了量化优选策略,也是看到了500指增可能有一些可以提升的地方。其实我们做量化每天做的事情就是给全市场的股票进行打分,然后用我们的预测模型对它们进行一个排名。我们基本上投资就是会买一些分数高的股票,然后做空或者是低配一些分数低的股票,获取其中的截面上的超额收益。大概是这样一个逻辑。
  第一个方面,量化优选会有更好的自由度。但是如果我们做500指增或者是1000指增、300指增,我们其实在投资之前,我们可能会做一个风控,这个风控就是让我们选择股票去匹配我们指数的风格,或者说行业上的一个标准。那在这种情况下,其实它就会让你的超额收益丧失一个很大的自由度。比如去年七八月份新能源非常火,然后我就对比了那两个产品线,我记得当时新能源在我们这个500指增里面的配比大概是23%、24%,相对500指数来说是偏离三四个点,而量化优选配比达到30%。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当我们预测某些行业或风格的股票有很好的收益的时候,我们的500指增产品线为了匹配指数,它会对这个股票的组合进行限制。在这种情况下,一定程度上丧失了一部分捕捉超额收益的能力,而观察各家的量化优选,量化优选的绝对收益比500指增或其他的指增产品收益都来的更好一些,因为其实它需要我们的alpha自由度来做这个事情。
  第二个方面,近年来500指增和1000指增引入了很多的资金,天然造成这几个指增产品的拥堵,包括在去年在1000指数期货出来之前,我们可以看到1000指增的超额非常的好。但是到后来,它的超额是逐渐递减的,特别是当要求对标指数进行匹配的时候,alpha自由度也有一定损失,它整体来说超额收益就会受到限制。
  因为市场上量化策略的整体规模在A股的占比也在逐步增加,所以说从一个减少拥挤的思路来讲,量化优选因为有很高的自由度,它可以选择一些不是特别拥堵的股票或者说一些策略,在这种情况下它大概率会有更好的发挥。所以说我觉得量化优选是一个当我们的客户买了一些500指增,接受了一些量化投资理念的情况下,并且愿意进一步承受更大的波动的时候,他可以选择一个更激进或者说波动更大的投资标的。我们也需要跟客户说明,因为相对500指数来说我们对量化优选系列会做更少的风格约束,在某种程度下它会对某一些风格或者说板块更加集中的持仓,那么它的波动也相对来说比500指数更大一些,所以我们也会跟客户提示这两个产品线的不同,所以我觉得这个也是客户的晋阶选择,因为某一个客户对某一个指数有了认知,比如说他觉得今年300很不错,那最好是买300指增。但是如果对于这个客户来说,他没有对某一个指数有很清楚的判断,并且他想追求一个更高一点的收益的话,我们一般会推荐他们量化优选。
  量化优选提供投资者更多选择
  殷陶:吴总刚才说的已经比较全面了,关于指增和量化选股我再稍微补充几点。一点就是现在大家认可的指增主要还是以500为主,然后1000和300作为辅助。其实无论是300、500、1000,在现在的A股市场里还是比较偏大市值的指数。现在随着注册制已经有5000多支股票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可能我们很多的期望非常高,能获得更高收益的股票可能比较平均,甚至会偏小市值一点。
  在这样的情况下,300、500、1000的指增中超额的这一部分份额就很难去兑现。这个时候就是看量化的策略,如果没有市值和市场的限制,我们可以在特定的时间,更多的去把资金放到预期收益高的股票上,可能会获得更多的一些超额。比如结合最近的行情来看,有一些热点的板块,无论是AI,还是什么板块等等,其实在300、500、1000指增的约束下,我们对这个行业的暴露以及对风险因素的暴露要严格的控制,所以即使有一个非常准确的判断,可能也很难获得更高的超额。
  另一点量化策略也给投资人提供了一些其他的选择,从指增这条产品线来讲,大家更多的还是关注超额的夏普值。但是我觉得对于量化而言,我们可能更多的是关注净值的收益或者净值的夏普,我觉得可能会更符合投资人原始的想法。因为所谓的超额夏普,如果不做对冲的话其实它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大。在这样的情况下,管理人会把目标更加偏向于做净值收益上。比如在座的大家,很多都是在一定的超额以外,还有一定的持续判断能力,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在这个量化权重里加上其他的一些方法,其实是可以让我们整个的产品净值体现的更好,也会给投资人更多的选择。
  吴家麒:刚才两位也提到了为什么要做量化选股,其实就是通过减少这样的约束,来达到给投资人带来更高收益的目的。当然了,一方面可能会通过就像刚才吴总提到的产品线来呈现,另外一方面,大家一直想的是怎么去做alpha。所以这两年逐渐有很多我们的同行在做一些另类因子,所以今天我这边也想请钱总和吴总来谈一谈,什么是另类的alpha因子,相比于传统的alpha因子来说,这些另类的alpha因子会有什么样的优势?
  交易获利的本质:买在人前面,卖在人前面。
  钱成:感谢吴总的问题。聊到另类的因子,很多时候投资者包括很多机构投资者过来交流的时候,都会把它想得很神秘,或者说认为另类因子是一个绝对很厉害的东西。一听另类两个字,就觉得看起来是很厉害的样子。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这个问题的本质,不管是另类因子还是另类数据,首先是什么叫另类?就是现在大家不常用的东西,或者以前别人没有用的东西,我们拿过来用,这个可能就是另类。举个例子:可能放在十年之前,我们刚开始做量化的时候,可能对整个中国市场来说,量化投资都是一种很另类的投资方法。比如说放到十年之前,超额看起来非常好做,但是那个时候的因子是基本面因子为主。而现在来看,这类因子我们现在看是一类非常非常普遍的因子。
  所以我们看这个另类本身是什么意思呢?这就回到这个问题的本质:一个东西如果用得人多了,它就不挣钱了。所以为什么要做另类因子?比如说,传统的量化方法放在十年之前非常挣钱,到现在用得多了,整个市场就等于把这个收益摊薄了。很多时候大部分的投资者往往都会忽略资金的量对于这个收益的影响。回归的交易获利的本质:买在人前面,卖在人前面。股票量化也是一样,我们试图通过量价等方式寻找这样的机会,交易在别人前面。当这样的机会使用的比较多的时候,自然盈利效应就衰退了。
  吴总的第二个问题是有什么样的另类因子,其实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CTA历史上2016年有一波大的行情,同年涌现出一波管理人,2018年、2019年不太好做了,所以就萎缩了。2020年到2022年又出现了很大的增长,因为大宗商品的CTA策略在2020年到2022年有一个大的增长,但是这个里面都是有一些不可预测的事情,比如说疫情,全球放水和俄乌战争,因此CTA的趋势策略有了很大发展。所以这段时间会发现风险偏好高的基金管理人盈利更高。而同期,另外一种CTA套利策略,或者说这一类投资者,往往就会被挤出局,为什么?因为在这种超预期的行情对于套利策略不友好,所以套利这个规模就萎缩的很厉害。
  过去2020年3月到2022年6月,趋势追踪特别是长周期的趋势追踪策略收益很耀眼,资金大量入场,再加上俄乌战争和疫情的持续退却,它现在没有那么好做。与此同时,套利策略在过去这几个月的表现就明显占优。我们认为,整个市场做套利的人变少了,这个时候套利就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为了一种另类策略,所以他就会有比较好的表现。我们统计了市场套利策略的整体表现后,对这几个月的指标乃至对未来几个月还是比较有信心的。所以我这里说的一个例子想说明,市场在变化当中,也许是因为规模,这个我认为可能是另类策略的本质原因。
另类数据:打开新的大门
  吴敌:这个其实就是一个涉及另类数据的一个话题。我们以前做股票一开始时用了很多量价的数据,然后用了很多分析师的数据,到现在呢,像你刚才介绍的那样,随着资金大量的涌入市场,涌入这些量化策略,那么原有的策略变的越来越拥堵,超额越来越低,那我们就需要追求一些另类的数据,在这些数据上做超额。
  另类的数据,本质就是希望在我们已有的策略上做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对于这种另类数据,我们希望它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信息。比如说我们也举一个CTA的例子。比如说我们最近确实是在搜集天气的数据,因为四月十几号的时候,其实澳洲那边有台风,它导致铁矿石的港口进行了封闭,当时导致了铁矿石价格的剧烈的波动,先是大幅度的上涨,后来又是一个大幅度的下跌。其实追踪的话我们最近可以用这种天气的数据去更快的预测这种铁矿石的价格变化。铁矿石的现货价格的变化和它的库存有很大的关系,库存的变化也是和航运的情况有很大的关系,航运的情况会根据天气变化有很明显的关系。所以你通过这种舆情或者是天气等等这些另类的非结构化的数据,我们可以对我们的市场的走势进行一个判断。
  甚至我们知道了铁矿石现货价格的变化,我们可以推出钢厂利润的波动,从而对上市公司钢厂股价的变化进行一个预测。所以就是说我们希望通过拿到一些非结构化的,并且能够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信息的数据,对我们的投资标的进行更及时更好的预测。
  另外一方面也是刚才钱总介绍的一个拥堵的概念,其实就是我们的静态策略而言,如果资金涌入太多了就不太赚钱了。另类数据是给我们打开一个新的大门,而且说实话,你要做这些数据需要投入的成本其实是非常非常高的。这里举一个美国的例子,比如说我们最近在调研美国的期货市场、美国的股票市场,我们发现在美国的市场如果只是做量价类策略或者是基本面类的策略,其实现在赚钱是很难的。每一家大的机构,包括股票alpha的机构,他们其实投入了很大的资源提取了这些数据。比如说他们会通过十人工程师团队建立一套完整的数据架构,再投入各种各样的另类数据,基本上数据投入一年是一千万以上,有了这个投入以后,他们可能会测试上千个各种各样的数据,最终发现五六个数据对他们现有的alpha有一点点作用,然后找十个alpha因子,这个是对他们一年的收益可能有5%到10%的贡献,因为他们的规模很大,所以这5%到10%的贡献也可以平衡他们的成本。所以说有了这个数据投入之后,也可以抬高整个行业的竞争门槛,就是相对来说可以不那么拥堵,因为这个门槛确实非常高,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战略投入。
  所以我觉得中国的市场,A股量化想发展,包括超额收益的下降趋势,我们的另类数据也会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会不断的在这一块儿进行战略的投入,有了美国的发展经验,我们也知道这个东西可能是很大的无底洞,但是你必须能够大海捞针,你能发现一年中测了很多数据之后你觉得这些数据有部分有用就行了,这是我们现在做的东西。
  吴家麒:其实任何一个因子,任何一个alpha信号,用的人多了可能就不挣钱了。所以刚才在台上两位都是避而不谈股票因子,而是谈CTA因子,可能是因为大家股票都是挣钱了,所以就先给大家谈CTA的因子。不过从因子上的约束来说,还有一个提高策略的方式,往往都是从单策略转向多策略。比如说我们去开发一些不同频率因子,或者说在一些股票的策略里面,我们放入了一些CTA策略。
  所以在这里我也想请殷总和王总谈一下,为什么大家会这样做,它的价值,或者说它的优势又是在哪里?
  更高效开发低相关的策略
  王鸿勇:我主要从三个维度简单概括。第一个维度,其实我们知道量化最早是兴起于美国市场,是随着现代金融理论创新发展而来,现代金融理论基于有效市场假说,但是,因为市场不是完全有效的,这才有alpha的来源,我们这些机构存在才有意义。
  资产组合理论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能找到很多低相关的优质资产进行组合配置,能提高整个投资组合的夏普值。我刚才也讲到:国内的投资者是比较关注投资的收益,但相较而言,海外的成熟的投资者其实更看重风险和收益比,比如夏普值。从收益和风险两个维度去评价投资组合,找到低相关的优质资产分散风险,我觉得这是投资人理性的情况下的必然选择。
  第二个维度,任何策略可能在不断地变得拥堵和失效。我们经常讲量化策略核心竞争力是策略的持续不断迭代和开发能力。站在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为什么要做多策略呢?因为我们要丰富策略武器库,不能指望任何的单一策略永远赚钱,任何的市场,其实都没有永远有效的因子,也没有永远有效的策略,这是一个铁律。
  基于这一点,从丰富策略库的角度出发,单策略往多策略去做也是一个必然选择,也是把策略容量做大的必然选择。我们可以看到高频的策略项目本身可能是能够获取比较高的收益,但是它的容量受限,量化行业随着规模越来越大,高频的容量是有限的,规模越来越大之后的解决办法其实就是要往中频、低频去拓展。
  第三点比较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刚才讲到的:所有的策略都会失效,所以我们坚持建立“流水线式”的策略生产“工厂”,从策略开发角度来说,无论生产A策略和生产B策略,技术框架体系要求的更强的算力和庞大的数据库,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策略生产效率。在此基础上,更高效的开发低相关的策略。这个也是我说为什么资管未来肯定会越来越头部化,因为把基础设施做好,就能够更快更有效的迭代开发策略,就能够在各种不同策略类型下有持续的竞争力,所以从这个维度上来说,多策略其实也是往头部发展和往更大的资管事业发展的一个必由之路。
在合适的时候选择合适的策略
  殷陶:我先来总结一下,我觉得王总基本上提到了三点,一方面是多策略会让收益提升,第二点多策略可以控制好风险,让夏普值也提升。第三点是多策略有降本增效的作用,让我们能够更好的为客户去服务。王总已经说的非常全面了,我就再结合具体的来讲一讲我的看法。
  无论是指数增强还是量化选股,有几个方向是比较常见的。一个是在大家的预测周期上会有一些区别,高频一般来讲可能会有一两天的预测,中频大概五到十天的预测,在实际中是比较常见的。另外一个就是指数增强、量化选股我们会有更多的策略区分,比如A股可能会偏持续一点。从历史来看,高频策略在2021年都有比较好的表现,2022年其实相对来说效果会差一点。但是可以看到在最近的4月份,偏高频的策略又有了比较明显的回升。如果我们有比较丰富的策略储备,就可以做一些策略调整的选择。在合适的时候选择合适的策略,可以增加整体的超额能力和超额的运行。
  然后另外一方面,比如说现在看到的一些比较典型的行情,AI和新能源最近的一些表现,如果是量化的人来看,其实是比较难通过单一板块或行业大幅度的行情去获得超额。但是如果我们增加一些偏向于实际的策略,比如说行业动量,就可能在其中获得更高的收益。
  吴家麒:刚才我们又聊了一下为什么要做多策略的一个话题。最后的这个问题我想抛给徐总,也是大家经常聊的一个问题,在目前经济稳步复苏的背景下,从大类资产配置的角度出发,您认为哪些策略的性价比有所提升?
量化资产是配置之选
  徐晓波:那我就再次强call一下指数增强和我们量化多头策略吧。站在今天这个时间节点,国内的很多人对中国未来的经济是有很大的分歧的,包括国际的资本,因为大家知道前两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了,包括地产、教育、互联网、中美博弈的这些事情,还有管控,包括去年年底很多人讨论的财富转移到新加坡的话题,当然也包括未来台湾和海外的一些变动。
  在这么多的不确定性和可能触发悲观预期的环境之下,我们未来还要怎么去做投资?这是所有人都会去思考的一点,过去十几年或者是几十年的投资范式是否在未来环境剧烈变化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科技环境和社会发展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我们要去思考到底未来的范式是什么,会不会跟过去是一样的。
  我自己先抛出一个观点,我是非常看好我们中国的经济和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因为对国家来说是一个必要的方向和道路。中国非常多的企业是快速发展的,我觉得这个是非常让人兴奋的。现在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越来越强,各行各业都是如此。当然大家会觉得半导体我们做不出来,但是实际上如果去看半导体的话,这几年的发展是非常快的,而且这个进步是让海外很多国家担忧的。所以我自己对中国的经济和它底层的红利逻辑是非常乐观的,因为中国有一群非常勤奋的企业家和一些个人群体,大家爱去奋斗,爱去工作,爱去创造价值。包括中国也有非常庞大的消费群体,这个不光是中国企业的机会,也是全世界企业的机会,当所有的全球发达经济体都在讨论离开中国市场的时候,很多发达国家的政客需要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离得开中国这个独特的经济体。
  我再谈一个,马斯克也是现在全球非常炙手可热的企业家,他有一个观点,如果按照物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说法宇宙终将走向热寂,那我们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所以他认为悲观不解决任何问题,做企业做投资就是要乐观所以我觉得要回答这个问题的话,如果你是站在一个乐观的角度,或者说你看好未来的一个角度,如果你还想做投资,那这个权益类的资产肯定是你必须要去配置的,不然的话就把所有的钱都存银行,享受三个点的利息就好了,也不用再出来看这些投资的机会了,也不用每天再聊乐观和悲观了,因为这些东西和你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就是看好未来中国在全球市场的发展。
  第二个观点就是权益和量化的关系。刚才我们说了超额是量化生存的一个根本,我相信这么多优秀的量化管理人参与的竞争体系,是有能力为广大的投资人去创造更大的超额收益的体量,不光是超额收益率的数字,还是收益率数字乘上资金量,这个超额收益盈亏的体量在未来十年是会不断扩大的。所以站在当下,如果能够看的更长远一些,我觉得量化资产一定是各位投资人配置的一个必备之选。
  吴家麒:今天我们高密度的谈了量化的方方面面,如果各位意犹未尽的话,可以经常参加东方财富的会议,多组织量化的同行们做交流。谢谢大家!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量化大佬圆桌对话】新常态下量化投资的机会与挑战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