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前海国际知识产权综合运营服务中心高级副总裁刘凯达:大湾区探路知识产权跨境融通,未来有望迈向“产业化”

最新信息

专访前海国际知识产权综合运营服务中心高级副总裁刘凯达:大湾区探路知识产权跨境融通,未来有望迈向“产业化”
2023-04-28 13:02:00
4月26日是第23个世界知识产权日。
  知识产权证券化被称为知识产权运营“皇冠上的明珠”。根据北京智慧财富知识产权金融研究院、北京中金浩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发布的《全国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发行情况分析报告(2022)》,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发行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101单,累计发行规模246.48亿元。
  聚焦广东来看,截至2022年12月底,广东已累计发行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64单,占全国的63.4%,发行规模148.66亿元,占全国的60.3%,其中深圳55单、广州4单、佛山3单,东莞和珠海各1单。
  今年,广东还将在全省范围内实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倍增计划”,全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金额和登记笔数力争实现倍增。目前,广东省已建成13个重点园区知识产权协同运营中心,知识产权运用效益加速呈现。
  当前知识产权证券化存在哪些弊端,还能做哪些创新?未来粤港澳三地如何通过知识产权证券化更好地链接国际金融资源、创新境外资金便利跨境渠道?近日,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了前海国际知识产权综合运营服务中心高级副总裁刘凯达。
  打造跨境融通“湾区样板”
  南方财经:日前,全国首个深港跨境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完成深港两地资金募集并正式落地。在你看来,两地跨境合作模式带来哪些机遇?未来粤港澳三地如何通过知识产权证券化更好地链接国际金融资源、创新境外资金便利跨境渠道?
  刘凯达:澳门支持绿色金融的发展,其中就包含融资租赁,目前珠海的融资租赁公司跟澳门也有一些联动。从近期来看,美元利率一直上涨,所以澳门融资成本的相对优势没那么明显。但是长久而言,融合香港、澳门还有内地的优势而形成的跨境知识产权证券化非常有可行性的。不过各地的法律如何打通和衔接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南方财经:有观点认为,阻碍知识产权证券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于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的发展不足。评估难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该如何解决?不同行业的估值还存在哪些差异性?
  刘凯达:实际上,整个知识产权金融的工作都会遇到评估难的问题。它的底层问题在于过往中国知识产权在交易许可的数据太少了,所以没有更多市场化的参考数据去支撑知识产权的评估。因为不同行业之间对知识产权的运用情况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同行业之间的评估价值肯定是有差异的。比如,生物医药行业知识产权对生物医药的贡献比例可能达到90%-95%。但是换成服装制造业,这个知识产权可能在版权和外观专利上,那它的知识产权贡献价值的比重就不大了。此外,不同产品也会有评估方法以及数据参考的差异化。
  “产业化”仍需多方主体支撑
  南方财经:目前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的基础资产包括知识产权售后回租应收租金、知识产权转让应收账款、知识产权二次许可应收许可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应收本息四大类型。未来知识产权证券化模式还能做哪些创新?
  刘凯达:在我看来,未来针对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创新模式有两种方向,一是跟知识产权能更加融合的模式,比如二次许可。同时底层资产更多将以股权投资的投后企业为主的模式创新有非常大的可能性。二是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核心关键在于担保主体评级要达到2A+到3A。为此,未来可能由银行机构、保险机构作为知识产权证券化主要的主体支撑,而这种主体支撑也是知识产权证券化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要素。
  南方财经:你曾提到,未来知识产权证券化要实现“产业化”,需要以产业为底层资产框架。怎么理解“以产业为底层资产框架”?
  刘凯达:知识产权证券化的“产业化”发展的底层逻辑,首先是技术要有流动性,并且技术也只能在一个产业之中流动。因为技术跨产业了,就用不起来,它就会不值钱。所以知识产权证券化应该在一个产业内部,并且产业内部要形成一定的知识产权“商业化”,这是在“产业化”之前的一个小阶段。
  这个“商业化”指的是企业或者运营机构把知识产权的对外许可、技术服务产生替代性金融,通过这种替代性金融形成知识产权的稳定应收账款。这种“产业化”的知识产权运营许可是稳定而真实的知识产权许可费,而现在我们的知识产权证券化的稳定收益是通过一个类金融机构的债权债务所产生的,这两者还是有区别。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专访前海国际知识产权综合运营服务中心高级副总裁刘凯达:大湾区探路知识产权跨境融通,未来有望迈向“产业化”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