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费用“首减” 寒武纪能否走出亏损围城?

最新信息

研发费用“首减” 寒武纪能否走出亏损围城?
2023-05-11 19:47:00
K图   ChatGPT的火爆带动AI板块持续向上,有“AI芯片第一股”之称的寒武纪—U(688256.sh)股价回春,市值一度重回千亿。
  同时,今年寒武纪的业绩迎来开门红:首次实现“双增”,第一季度,寒武纪实现营业收入7529万元,同比增长19.5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5亿元,亏损同比减小11.26%。
  一边是股价扶摇直上,另一边是财务指标向好,寒武纪似乎正要逐渐走出亏损围城,开启资本市场的新征程。
  但值得注意的是,寒武纪自上市起逐年递增的研发费用在今年迎来“首减”。一季度,公司研发费用为2.35亿元,同比下降15.69%;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减少了130.3个百分点。这与近期传得沸沸扬扬的“裁员事件”似乎得到了印证。
  一名从寒武纪离职的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公司)裁员一直都有裁,因为业绩有压力。”
  研发费用“首减”
  网上有关寒武纪裁员的帖子仍能搜索到。一个帖子表示自己作为应届生被“恶意裁员”,收到了N+1的赔偿,被要求收拾东西走人。不过,在这个帖子下面,北京中科寒武纪科技公司HRD王海波回应称上述情况不属实,否认了“恶意裁员”及裁员80%的传言。
  在寒武纪披露研发费用减少的同时,市场上有关其大规模裁员的消息流出,很难不让人将两件事联系到一起。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研发投入的大头是人力支出,研发投入出现下滑,一定程度上可以和裁员相印证。”
  对比其净利润亏损收窄的幅度和减少的研发费用,二者也颇为接近,其一季度净利润亏损收窄3240万元,而研发费用减少为4370万元。
  张孝荣进一步表示,“如果不考虑裁员,研发支出减少,通常意味着创新能力下滑。这个支出主要是指绝对支出数额,而非比例。如果是某个项目前期大额研发进入回报期,研发支出的比例有可能会降低,而绝对支出不会减少。”
  前述从寒武纪离职的人士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证实,“(公司)裁员一直都有裁,因为业绩有压力。”
  从相关规定来看,对未盈利的寒武纪确实存在一些减持限制。科创板相关规定显示,上市时未盈利的公司,在公司实现盈利前,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在3年内不得减持首发前股份,第4年、第5年存在减持比例的限制。
  如若是为了财务数据的好看,通过缩减占据支出大头的研发费用似乎成了转盈最“简单粗暴”的方法。
  对于裁员的相关传闻,5月11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寒武纪证券部,相关人士仅表示:“相关信息以公司的公告以及公开信息为主”,对研发费用的下滑也未做回应。
  再往前追溯,寒武纪的研发团队也经历过动荡。
  2017年,华为海思部门的技术专家梁军跳槽进入寒武纪。2019年,华为与寒武纪“分道扬镳”。2022年3月,寒武纪发布公告称,公司核心人员梁军于2022年2月10日因“与公司存在分歧”离职,寒武纪曾坦言,“梁军离职会对公司的研发管理工作产生一定影响。”
  大客户频繁变动
  寒武纪最引以为傲的一直是高比例研发投入,这也是市场对AI龙头业绩较为宽容的最主要原因。
  回顾往年的财报数据,寒武纪研发费用逐年递增,甚至成倍增加。2019年至2022年,寒武纪的研发费用分别为5.43亿元、7.68亿元、11.36亿元、15.23亿元,同比增长126.16%、41.48%、47.83%、34.11%。
  研发费用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为研发人员数量以及薪酬的增长。据年报显示,2021年和2022年研发人员平均薪酬分别为60.88万元、72.38万元,同比增长34.38%、18.89%,研发人员数量也从2020年的978人涨到了1205人。
  前述从寒武纪离职的人员表示,“寒武纪的研发人员主要是来自中科院,核心和高层都是。”这也是寒武纪最广为市场熟知的标签之一——中科系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寒武纪脱胎于中科院,公司前身是中科院计算所2008年组建的“探索处理器架构与AI的交叉领域”10人学术团队,他们大多数都已在芯片设计开发和AI领域深耕多年。公司创始人陈天石,现任董事刘少礼、刘新宇、王在等多位高管均有中科院计算所任职经历。公司的第二大股东为北京中科算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由中科院计算所100%持股。
  强大的院校资源和中科院的背书,是寒武纪“硬科技”的底气来源。
  但寒武纪居高的研发费用并未带来高的收入。2019年至2022年,寒武纪实现营业收入4.44亿元、4.59亿元、7.21亿元、7.29亿元;实现净利润-11.79亿元、-4.35亿元、-8.25亿元、-12.57亿元,四年亏损近40亿元。
  而在今年第一季度,寒武纪研发费用减少了4370万元,营业收入仅增加了1230万元。
  因此,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寒武纪商业化之路并未跑通。
  这从年报中能看出一些蛛丝马迹。
  2020年,寒武纪的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业务收入占到了公司7成营收,寒武纪并未披露第一客户名称,但其提到公司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与南京市科技创新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开展的采购项目,标的金额3亿元。因此,该南京公司可视为寒武纪当年重要客户。该公司董事长为付汝伟,付汝伟同时为中科物栖(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后者从名字就能看出为中科系公司,其创始人张磊曾任教中科院计算所。
  2021年,寒武纪披露第一大客户为江苏昆山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销售额为4.5亿元,占年度销售总额比例为62.46%。随后,公司回复监管问询函时透露,公司外购第一大供应商为中科可控信息产业有限公司,该公司股东之一是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并且公司监事陆想来也是江苏昆山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的法定代表人。
  2022年,寒武纪正式披露第一大客户为南京市科技创新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销售额达到4.43亿元,占年度销售总额的比例为60.81%。
  再反观2019年,公司第一大客户为珠海市横琴新区管理委员会商务局的智能计算平台(二期)项目。不难看出,四年来,寒武纪的客户并不稳定。
  多次披露与ChatGPT无关
  今年以来,寒武纪股价上扬明显,3个月内实现涨幅306.36%,总市值也回到上市之初的千亿元。
  今年以来,ChatGPT、AIGC等概念爆火,各行各业都想分一杯羹。根据亿欧智库,预计2022年至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芯片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850亿元、1039亿元、1406亿元、1780亿元。
  不过,在各大科技公司先后发布人工智能大模型之际,作为“AI芯片第一股”的寒武纪,也一再给自身“降火”。
  3月1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寒武纪被问及阿里巴巴达摩院研发类ChatGPT对话机器人以及百度发布的ChatGPT项目“文心一言”是否有采用寒武纪的AI芯片时,寒武纪表示,“公司目前未就上述项目开展相关合作”。3月26日回复股票交易异常波动以及4月3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寒武纪均表示“公司不直接从事人工智能最终应用产品(例如类ChatGPT 应用)的开发和销售”。
  上述寒武纪离职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寒武纪在大模型上没有太多积累,主要是做芯片算力。”
  当然,AI芯片对于AIGC领域的关键性亦不言而喻。浙商证劵研报表示,“AIGC领域的竞争焦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参数量巨大、规模超大的AI模型,另一个就是提供超强算力的AI芯片。”中金公司认为,未来大模型有望成为AI技术领域重要的生产工具,这将对AI芯片在训练和推理等环节支撑大量数据高效处理提出新的挑战,芯片算力、存储容量、带宽、软件栈等多个维度上的技术要求将提高,并创造出可观的AI芯片增量市场空间。
  对此机遇,寒武纪在年报中表示,“将把握 AIGC 产业下人工智能应用对智能算力的井喷需求,凭借公司领先的技术优势和当前产品的高度契合优势,积极与新兴场景下的算法应用公司进行接洽与合作,提供推理和训练算力支撑,实现和算法应用公司合作探索、共同成长的同时,积极拓展国内 AIGC 产业下智能算力芯片的市场份额。”
  不过,有业内专家向记者指出,“国产GPU、AI加速芯片目前缺少高端产品,能力相对单一。和英伟达GPU相比,前者可能能够在某一个方面的性能超过英伟达,但从通用性来说,还达不到英伟达的性能。”
  4月3日,寒武纪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中回答关于制裁的问题时表示,“目前该事项对公司研发造成的影响程度尚在有限范围内,公司的核心技术来自于寒武纪的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不会对公司产品研发及核心竞争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研发费用“首减” 寒武纪能否走出亏损围城?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