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ESG | 保险:高筑绿色保护屏障

最新信息

中国式ESG | 保险:高筑绿色保护屏障
2023-05-17 11:07:00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早在数千年前,古人就阐述了取之有时、用之有度的“价值观”。如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了全球共识,实现环境和社会效益并重被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从投资偏好到产品保障、再到经营管理,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多领域积极践行ESG理念推动可持续发展。作为集风险管理者、风险承受者与主要投资者于一身的保险业,参与ESG治理的积极性正不断提升,ESG初具成效。
  保险业点“绿”成金,不仅在资产管理和自有投资中纷纷考虑ESG因素,开展绿色投资,还创新研发绿色保险产品,筑起绿色保护屏障。此外,在社会责任层面,保险业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大力发展普惠保险。更值得一提的是,大型险企陆续搭建了ESG管理框架,建立ESG治理体系,并且探索ESG管理数字化应用。保险业推进的诸多举措,释放了践行ESG理念虽“路长且艰”,但势在必行的积极信号。
  环境:规模超万亿,险企投资“绿”意正浓
  保险资金长期性、避险性以及社会价值属性等特性与ESG投资理念天然适配,两者互为需求,相互驱动。
  环保、节能、新能源……近些年保险业ESG投资产品数量和类型不断丰富,投资项目更是触及至各个领域。此外,保险业也在通过ESG策略或融入ESG理念的方式发起设立股权投资计划、参与私募基金和产业基金、投资绿色信托产品、购买绿色债券等,为低碳转型提供融资支持,险资绿色投资规模逐步扩大。
  不同类型保险机构对多重ESG投资策略组合和资产配置也各有侧重。比如,新华保险将ESG全面纳入宏观场景动态分析、宏观大类资产配置决策体系;国任保险则加大绿色投资规模、大力开展绿色融资,通过股权投资、债权投资、股票投资等多元投资方式促进绿色金融发展。
  保险资金持续加大ESG投资的同时,投资“双碳”及绿色行业的资金持续增长。截至2022年末,保险资金投向碳中和、碳达峰等绿色产业超过1万亿元,投向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超过4万亿元。
  “考虑到保险资产的优质特性,能更好体现保险资金长久期优势,保险资金以ESG投资理念为引领,也会为碳达峰实施为绿色产业引入金融活水,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反过来看,也为险企发展转型提供历史机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谢远涛表示。
  在产品端,围绕践行ESG理念,险企的探索也更为精细化,从陆地到海洋,“绿色保险”越来越多地走进公众视野。比如,海洋碳汇保险在长海县落地,这片海里的海带、贝藻类第一次有了保险保障。据了解,2022年12月,平安产险首单海洋碳汇指数保险在大连市长海县落地,为当地13.3亩海带、贝藻类上了保险,总保额达40万元。
  当前,险企围绕“可持续”“绿色”领域,创新研发风险保障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污染环境风险保障类、绿色资源风险保障类、绿色产业风险保障类、绿色金融风险保障类、巨灾/天气风险保障类等。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统计,2018-2020年,保险业累计为全社会提供了45.03万亿元保额的绿色保险保障,支付赔款533.77亿元,发挥了风险保障功效。
  打造绿色保险产品、布局绿色投资,既是保险公司顺应监管的要求,也是保险公司乃至金融行业落实我国“双碳”宣言的具体行动。基于此,在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系教师杨泽云看来,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环境下,全社会都认识到ESG理念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保险公司打造绿色产品、布局绿色投资也是自身吸引人才、吸引客户并塑造企业形象和品牌的方法和手段。
  不过,险企负债端在ESG产品发行方面历史经验还不足。在谢远涛看来,比如绿色保险尚未成熟,产品服务创新力不足;缺乏风险防范政策与机制,高效发展难以为继;绿色保险经营难度大,缺乏激励机制与措施;绿色保险涉及领域复杂,缺乏复合型人才。
  “在我国‘3060’的‘双碳’目标背景下,保险业需要积极拥抱并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转型。”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表示,从政府和监管机构的角度,明确绿色保险产品的标准,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鼓励措施,是推动行业绿色转型非常重要的举措。
  社会:服务“下沉”,普惠保险大放异彩
  ESG理念不仅包含绿色金融在内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还包含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当前,大多数险企通过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从深耕保险主业、服务发展大局、保障消费者权益、人文关怀、响应乡村振兴、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发展普惠金融等多个维度公布社会责任年度成绩单。
  普惠保险成为不少险企践行社会责任的标配。几十元的保费,便能撬动数十万元或超百万元的保障,近年来受到不少市民青睐的“惠民保”便是普惠保险发展的“代表选手”。
  当前,普惠保险的保障范围涵盖面较广,包括养老、医疗,甚至农业等多个领域。以国寿寿险为例,在开发具有普惠性质的保险层面,包括大病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税延养老保险、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等。
  数据显示,保险业在全国积极承办大病保险业务,累计赔付超过6000万人次,参保群众大病报销比例平均提高了10-15个百分点。此外,保障属性强的普通寿险、健康险、意外险的保费收入占比逐年上升,从2018年的54.5%上升至2022年的72.9%;2022年每1元保费对应的保障金额为2924元,较2018年提高了54%。
  险企同时也在投身“健康中国”建设,将保险服务链延伸至医疗、养老领域,打造覆盖客户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如中国太保通过太保家园、太医管家等系列服务品牌,覆盖养老、未病、已病和康复的全场景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也有险企在抗击疫情、体育赛事、应急救护领域深化保险服务,如中国人保为冬奥会奥运场馆正常运行、赛事活动提供了保险保障。
  从保险业践行社会责任的举措来看,保障员工的基本权益、保护消费者权益、做好投资者沟通工作也成为一道必不可少的“硬菜”。而响应乡村振兴战略、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也成为关键词。
  改革创新是行业转型发展的原动力。除了深入推进车险综合改革,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规范发展互联网保险,保险业也在加快数字化转型,拓展保险产品服务的可得性,提升保险核保理赔的时效性、便捷性。
  “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既是企业的主体责任,又是政府(含各类社会组织)和民众的责任。”业内人士表示,要建立真正行之有效的保险公司社会责任履责机制,就必须采取“政府牵头、多方协商、共同建设”的方式。在保险公司已实现市场化经营的当下,要尤其注重市场可以发挥的指挥棒作用,借助市场和社会,实现对保险公司社会责任的社会监督。在实践中,应着力改善保险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环境,完善保险市场。加强宣传与舆论引导,树立良好的道德氛围。
  公司治理:风险管理框架渐成标配,短板仍存
  险企在年报中一般会设置公司治理这一板块,并从人员架构等层面进行信息披露。
  整体而言,头部险企将ESG理念纳入制度和标准体系中,也有险企初步建立了ESG风险管理机制,加强对ESG治理及组织架构的重视。如中国平安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升级ESG治理结构;中国太保通过不断深化集团化管理的架构,充分整合内部资源,加强与资本市场的交流沟通,形成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虽然诸多险企并未将ESG理念融入战略发展层面,不过,越来越多保险公司开始注重公司治理,搭建风险管理框架逐渐成为标配。
  将风险管理理念贯彻至公司治理及经营,可以促进险企更畅通、有效地执行风险管理工作机制,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保护股东资本安全、提高资本使用效益、支持管理决策并创造管理价值。从各家险企动作来看,中国人保建立分层式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国寿寿险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风险管理领域的运用。新华保险从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推进产品合规管理、防范反洗钱风险管理等方面确保治理体系由上而下全面覆盖,打造ESG标准的风控体系建设。
  不仅建体系、搭框架,险企也在从风险防控一端下功夫,力求“双管齐下”。具体来看,保险业在“偿二代”二期建设、创新风险防控、反欺诈反垄断反洗钱和行业数据共享层面,完善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建立风险防火墙。此外,作为业务开展的重中之重,险企还将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并建立完备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体制机制。
  “保险公司注重公司治理,搭建风险管理框架可以从为保险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逐渐在公司内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企业文化等方面助力保险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保险公司公司治理需要进一步提升的方面,首都经贸大学农村保险研究所副所长李文中表示,一些保险公司的股权结构不透明,可能存在股权代持现象。其次,存在股东越权干预保险公司经营现象。再次,董事会、监事会职能发挥不充分,一些董事、监事专业水平不适配,存在履职不能现象。最后,一些保险公司还没有形成合规经营的企业文化,经营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北京商报记者陈婷婷胡永新李秀梅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中国式ESG | 保险:高筑绿色保护屏障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