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周报(第91期)丨两部委发文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李高:做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工作;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正式生效;21财经ESG频道2.0上线

最新信息

碳中和周报(第91期)丨两部委发文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李高:做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工作;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正式生效;21财经ESG频道2.0上线
2023-05-22 17:47:00
2023年,中国不断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随着“双碳”1+N政策体系构建完成,涉及多个行业领域的N个配套政策文件不断出台,各地“双碳”工作实施意见及碳达峰方案陆续公布,“双碳”工作将向更深层次推进,进一步影响生产和消费两端。
  21碳中和课题组推出的碳中和周报,梳理盘点近期碳中和宏观政策、绿色金融等重点消息,致力于发现绿色低碳发展背后的价值。
  本期看点:两部委发文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李高:持续做好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工作;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正式生效;21财经ESG频道2.0上线。
  一、碳中和政策周报
  1、两部委发文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
  5月17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指出,提升新建充电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将智能有序充电纳入充电基础设施和新能源汽车产品功能范围,鼓励新售新能源汽车随车配建充电桩具备有序充电功能,加快形成行业统一标准。
  意见指出,鼓励新能源汽车企业针对农村地区消费者特点,通过差异化策略优化配置,开发更多经济实用的车型,特别是新能源载货微面、微卡、轻卡等产品。健全新能源二手车评估体系,对新能源二手车加强检查和整修,鼓励企业面向农村地区市场提供优质新能源二手车。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推动和实现乡村振兴需要从产业和环境多方面发力,新能源汽车下乡可以推动乡村绿色化建设,从基层减少碳排放。
  2、李高:持续做好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工作
  5月16日,生态环境部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在接受媒体采访指出,全国碳市场经过第一个履约周期(2019—2020年)的建设运行,形成了涵盖配额分配、数据管理、交易监管、执法检查等全流程的框架制度,基本打通了各关键环节。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截至2023年5月5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34亿吨,累计成交额107.2亿元。市场运行平稳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交易情况符合全国碳市场基本定位,价格发现机制作用初步显现,企业减排意识和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下一步,环境部将持续做好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各项工作。一是持续完善制度机制,会同有关部门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尽快出台,持续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和技术规范,构建以《条例》为法律基础,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技术规范为支撑的制度体系。二是强化数据质量管理,坚持对碳排放数据造假“零容忍”的态度,建立健全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长效机制与日常监管机制,以及信息公开和征信惩戒管理机制,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三是有序扩展市场功能,研究扩大行业覆盖范围,逐步丰富交易主体、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四是提升市场主体综合能力,组织举办系列专题培训班,就平台应用、配额分配、核算报告和核查技术规范等工作要求,对相关单位等开展全方位培训。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各项工作正在启动,减碳低碳是发展的必要趋势,保证碳数据真实才能保障碳发展稳健。
  3、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正式生效
  5月16日,欧盟宣布将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即碳关税)法案文本在欧盟公报(Official Journal)上正式发布。CBAM将在欧盟官方公报发布后的第二天正式生效,也就是5月17日。与CBAM一起公告的,还包括欧盟碳市场(EU ETS)改革指令等其他四项重要的碳市场法规。这一决定标志着欧盟碳关税已正式立法,并走完所有程序。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全球气候行动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CBAM的实施也将在欧盟内部和国际贸易中引发广泛影响,同时有望促进全球减排和实现气候目标的进程。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碳关税立法增加了碳排放的约束力,法律作为最后的底线具有强制作用,出口企业应提前做好应对。
  4、报告称3年后上市公司将耗尽全球排放预算份额
  5月15日,国际指数编制公司MSCI发布最新一期《净零追踪报告》。
  MSCI预计到2026年10月,上市公司将耗尽它们将气温升幅控制在1.5°C以内的全球排放预算份额,较此前MSCI在2022年10月公布的预测期限提前了两个月。报告进一步显示了企业所作承诺的范围,尽管自愿性和强制性的公司气候披露标准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生效,但在所有公开发布的企业气候承诺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30%)旨在实现净零排放。对于试图评估这些公司并从而将气候因素纳入投资组合决策的投资者来说,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水平有所提高,超过三分之一(35%)的上市公司目前有披露来自供应商或客户使用其产品而产生的排放,比去年10月提升了5个百分点。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上市公司是碳排放的重要主体,必须积极实现相关承诺,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企业力量。
  5、自然资源部发布6项蓝碳系列技术规程
  5月13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实施6项蓝碳系列技术规程,对红树林、滨海盐沼和海草床三类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评估、碳汇计量监测的方法和技术要求作出规范,用于指导蓝碳生态系统调查监测业务工作。2021年,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组织启动了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试点工作;2022年,又启动了蓝碳生态系统碳汇监测试点工作,历时近两年编制完成红树林、滨海盐沼、海草床碳汇计量监测技术规程(试行)。蓝碳系列技术规程对3类蓝碳生态系统的调查内容、碳储量计算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填补了蓝碳生态系统业务化调查监测技术规程的空白,为摸清我国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本底和碳汇潜力,充分发挥海洋的固碳作用,实现国家“双碳”目标做出贡献。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技术是发展的动力和创新力,蓝碳系列技术规程填补了当下空白,使得蓝碳生态系统业务化调查监测技术有章可循。
  6、中国海油:香港LNG项目实现首船卸料和管线通气
  中国海油5月15日宣布,由公司旗下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油工程”)负责工程总承包的世界最大海上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香港LNG项目实现首船卸料和管线通气,标志着近年来香港特别行政区规模最大的海上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入试运行阶段。项目建成后将大幅提高香港清洁能源发电比例,对优化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结构、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香港LNG项目是在《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发展框架下投资建设的大型海上能源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一座导管架形式的双泊位海上LNG接收站码头、一座陆地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和两条海底管道。LNG运输船在码头卸料后进行储存再气化后,通过海底管道对接香港两座大型发电厂,为香港提供稳定、清洁的发电燃料。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效助力能源清洁化,为“双碳”目标的实现加速。
  二、绿色金融周报
  1、21财经ESG频道2.0上线,为“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5月15日,为更好的传递ESG相关资讯,21世纪经济报道新闻客户端21财经APP进行了升级,隆重推出ESG频道2.0版本(下称21财经ESG频道2.0)。21财经ESG频道2.0依托于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整合21世纪经济报道原有新闻产品和品牌资源,囊括多方支持。
  从新闻内容来看,21财经ESG频道2.0化繁为简,聚焦ESG报道痛点,紧贴政策和市场动向,精心梳理了ESG发布厅、绿色公司、绿色金融、净零碳城市、碳市场、生物多样性、行业周报、研究报告共八大核心内容板块,致力于打造专业有深度的 ESG 资讯栏目,力求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新闻服务,增强报道可读性。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21财经ESG频道2.0依托于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整合21世纪经济报道“双碳”相关新闻产品和品牌资源,力求提供更好的受众体验。
  2、深圳公布2023年环境信披金融机构名单,涉161家金融机构
  5月18日,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网站公示了《深圳市2023年环境信息披露金融机构名单》,名单共有银行、保险、公募、私募等161家金融机构。根据公示信息,相关机构应于2023年6月30日前按照《深圳市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有关规定对外披露上一年度的环境信息。
  据悉,这也是深圳在全国推出首部绿色金融条例后,首次推出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名单。名单显示,161家金融机构包括在深资产规模500亿元以上的银行28家,包括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微众银行、深圳农商行和华商银行等5家总行机构和23家银行在深分行机构;资产管理规模100亿元以上的机构投资者8家,包括6家保险机构和2家信托机构;在深圳市注册的金融行业上市公司10家,除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外,包括中国平安保险、国银金融租赁、富银融资租赁、中信证券招商证券等。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环境信息披露是环境发展的保障,信息透明为金融机构增加了公信力,更容易获得社会认可。3、浦发银行在上海建首批碳中和网点
  目前,浦发银行上海分行所辖崇明支行、闵行支行和张江科技支行已成为上海地区首批获得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碳中和认证的银行网点。浦发银行闵行支行不断支持企业绿色转型发展,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已累计支持20余个绿色项目,投放绿色贷款超50笔。张江科技支行通过设备节能改造,进一步提升了整个网点的能耗节约水平。同时,支行组建了绿色志愿者队伍,主动开展绿色出行等宣传,为全社会倡导节能减排贡献力量。浦发银行崇明支行是崇明区首家获得碳中和认证的银行网点,被区发改委认定为崇明区商业网点新能源示范基地。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碳中和网点为推进绿色银行建设提供创新活力,是践行绿色运营、助力低碳银行建设的一大创新举措。
  4、恒丰银行发行75亿元绿色金融债
  5月16日,恒丰银行2023年第一期绿色金融债券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发行规模75亿元,期限3年,票面利率2.83%,并于5月18日缴款完毕。本期债券市场反响热烈,全场认购倍数达到2.6倍,反映出投资者对恒丰银行改革发展成效的高度认可。
  本期债券为恒丰银行发行的首笔绿色金融债券,募集资金将依据适用法律和监管部门的批准,用于《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规定的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等六大领域绿色产业项目。绿色金融债券的发行是恒丰银行扛牢国有金融企业责任担当,有序推进投融资结构绿色低碳转型的有益尝试,也是恒丰银行服务“双碳”战略,助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又一具体实践。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恒丰银行发行首笔绿色金融债券,为其绿色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5、湖州开展ESG保险创新探索
  5月12日,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湖州市分公司、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湖州中心支公司(以下简称“人保财险湖州市分公司”、“平安产险湖州中支”)开出首张可持续发展(ESG)保险保单,这也是在全国率先落地的首批ESG保险项目。
  本次ESG保险项目主要为企业应对在环境(E)、社会(S)、治理(G)风险提供自主选择的综合性风险保障。其中,环境(E)维度包含企业环境风险管理、气候变化应对、资源节约利用、绿色运营风险保障等内容;社会(S)维度包含企业安全生产、产品责任、供应链管理、员工安全风险保障等内容;治理(G)维度包含企业董监事及高管责任、连续性经营、治理架构等风险保障内容。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ESG发展是保险业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有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保险领域的体现。湖州率先研究探索出全国首批ESG保险创新项目,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碳中和周报(第91期)丨两部委发文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李高:做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工作;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正式生效;21财经ESG频道2.0上线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