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康达IPO暂缓审议 医药“卖水人”生意不香了?

最新信息

诺康达IPO暂缓审议 医药“卖水人”生意不香了?
2023-05-27 03:46:00
本报记者陈婷曹学平深圳报道
  即便身处高景气度的CXO(医药外包服务)赛道,北京诺康达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诺康达”)冲刺IPO之路并不顺畅。
  日前,深交所上市委公告审议结果,诺康达首发暂缓审议。招股书显示,诺康达主要从事CXO赛道细分领域——医药研发外包服务(CRO),业内称该类型企业为“卖水人”。仿制药开发项目是诺康达主要营收来源,公司业绩在IPO前夕的2021年及2022年大幅上升。
  5月24日,对于IPO暂缓审议的结果是否将影响公司日常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以及公司近期是否准备继续申请上会等问题,诺康达方面仅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公司上市和发展平稳推进。”
  诺康达上市“前途未卜”之际,同行业上市公司近期密集披露减持公告。5月19日,康龙化成(300759.SZ)公告称,4月28日至5月18日,公司实际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动人减持公司股份7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06%。
  对此,康龙化成方面对记者表示,“公司日常经营活动正常,并没有受到股价波动的影响。公司实际控制及一致行动人、重要股东持续看好康龙化成发展前景。”
  业绩波动大
  根据公告,深交所上市委会议现场对诺康达问询的主要问题涉及业绩、收入、客户、现金交易等方面,但从上会结果来看,诺康达未能交出让深交所满意的“答卷”。
  招股书显示,诺康达成立于2013年7月,主要从事受托研发服务和自主立项研发服务,涉及药学研究、非临床研究和临床研究服务。其中药学研究主要包括仿制药开发、一致性评价、创新药(1类新药、改良型新药)、医疗器械及特医食品的研发等。
  直销模式是诺康达所在的行业通行惯例,公司直接与客户签订技术研发服务等业务合同,并向其提供技术研发服务。诺康达的盈利模式主要通过接受客户委托,为其提供研发服务,获取研发服务收入。再有,通过自主立项技术成果转化并提供后续研发服务,获取收入。
  2020年~2022年,诺康达来自仿制药开发药学研究项目的受托研发服务收入均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50%以上,其中,在2022年达到60.09%。报告期内,公司药学研究项目(受托研发服务)的毛利率分别为61.01%、49.47%、49.49%。
  诺康达表示,与临床研究服务相比,药学研究的技术壁垒较高,因此毛利率相对较高。公司提供的药品研发服务均为定制化服务,部分服务的周期较长,不同年份所处研发进度不同,不同项目研发难度不同,均会对毛利率产生影响。
  虽然主力业务毛利率存在一定波动,2020~2022年,诺康达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仍达到36.9%,高于创业板定位相关指标(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不低于20%),金额分别约为1.47亿元、2.15亿元、2.76亿元。
  2022年6月,诺康达创业板IPO申请获受理,但于日前被暂缓审议。事实上,早在公司成立第6年,诺康达便谋求A股上市。2019年4月,诺康达向科创板递交招股书,后因相关信息披露不规范,公司主动撤回上市申请。
  4年后,带着业绩高增长的诺康达“闯关”创业板,不料,“前途未卜”。记者注意到,业绩的可持续性是公司此次IPO遭质疑的主要内容之一。
  根据前次申报科创板材料,诺康达2016年~2018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01.69万元、3504.28万元、7757.77万元。创业板IPO招股书显示,公司2019年~2022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560.5万元、2250.1万元、5922.11万元、8414.23万元。上市委要求诺康达说明前次撤回申报材料后业绩先大幅下降、后大幅上升的原因及合理性,是否存在调节利润或业绩虚假问题。
  除了自身成色有待考察,诺康达的经历引起市场广泛关注的另一原因在于,其是近年少有的CXO公司遭遇IPO暂缓审议的案例。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仿制药大量上市,其价格大幅下滑激化市场竞争,各药企纷纷加大创新研发力度。随着新药研发时间成本及支出不断提高,为降本增效,制药企业对研发外包、生产外包、销售外包等的依赖性逐步加强,CXO行业由此进入蓬勃发展期,中国也开始成为CXO行业发展的重要市场。
  在此时期,药明康德(603259.SH)、康龙化成泰格医药(300347.SZ)、昭衍新药(603127.SH)、美迪西(688202.SH)等CXO公司相继上市,也逐步成为国内主要玩家。
  在诺康达所在的CRO行业,Frost & Sullivan(弗诺斯特沙利文)数据统计,2022年,我国CRO市场规模约为130亿美元(905.4 亿元),其中,药明康德康龙化成泰格医药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分别为43.47%、11.34%、7.83%,诺康达仅为0.3%。
  “玩家”业绩分化
  诺康达转战创业板未能如愿IPO之际,药明康德康龙化成等市场重要参与者却在近期先后披露股东减持公告。
  4月17日,药明康德公告称,因自身资金需求,公司实际控制人控制的股东及与实际控制人签署一致行动协议的股东预计减持不超过3%的股份;5月18日,美迪西公告称,林长青等5名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减持占公司总股本不超过3.45%的减持计划数量已过半。5月19日,康龙化成公告称,自前次股份变动1%公告披露后(2022年11月10日)至2023年5月18日,公司实际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动人累计减持的公司股份数量已占总股本的1.01%。
  上市公司出现密集减持潮背后,行业也已出现明显的业绩分化。
  年报显示,2022年,药明康德营业收入约393.55亿元,同比增长71.84%,净利润约88.14亿元,同比增长72.91%。另一方面,康龙化成在2022年增收不增利,其收入同比增长37.92%,但净利润同比下降7.24%。2022年,泰格医药收入同比增长35.91%,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25.01%,但两项业绩增速均低于2021年。
  记者注意到,作为行业龙头之一,药明康德在此前调低了2023年的业绩预期,其预计2023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率区间仅为5%~7%。
  今年一季度,药明康德收入同比增长5.77%,增速降至个位数,净利润同比增长31.97%。从经营分部来看,报告期内,药明康德来自国内新药研发服务部的收入同比减少31.02%至1.66亿元,是公司今年一季度唯一出现收入同比下滑的业务部门。
  泰格医药在今年一季度的营收和扣非净利润增速继续放缓,同样低于2022年同期。康龙化成的表现较为亮眼,今年一季度收入约27.24亿元,同比增长29.53%,净利润约3.48亿元,同比增长39.81%,整体毛利率同比增长2.7个百分点至35.6%。从客户维度分析,北美客户仍然是康龙化成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对于今年一季度的业绩增长表现,康龙化成方面称,“任何一个单独季度的业绩不能代表企业经营表现,季度与季度之间存在波动是正常的,建议拉长维度看待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记者注意到,今年4月,康龙化成在其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表中曾提及,行业处于阶段性面临压力期间。
  CXO行业规模受益于新药研发投入的增长及医药外包率的提升。根据医药魔方数据库,2022年,全球创新药一级市场投融资总金额290亿美元,同比减少43%,投融资事件928起,同比减少30%;国内创新药一级市场融资总金额67亿美元,同比减少55%,投融资事件435起,同比减少32%。广发证券发布的研报指出,今年一季度全球创新药融资总额及融资事件均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国内市场降幅较大,资本市场趋于冷静。
  康龙化成方面对记者表示,“全球和中国的医药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对于短期投融资数据的波动影响是暂时的。目前CXO行业保持了健康快速的发展势头,头部公司有望实现高于行业的增长,市场份额持续提升。建议从全球的研发投入、外包渗透率的角度来分析全球的生物医药发展,我们认为创新药的投资是持续的,CRO行业亦能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
  中金公司指出,作为全球创新药研发供应体系的一环,中国CXO产业已有一定基础,在全球范围内已有一定比较优势,但中国CXO供应体系功能并不全面。在更高附加值的部分,如临床前的药物开发、动物模型,临床CRO的创新药开发,工厂CMO(合同加工外包)的API(原料)与制剂代工等方面存在缺失与短板。
  康龙化成方面表示,中国CXO产业参与者较多,不同公司的服务内容和服务能力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随着医药行业快速发展,CXO企业需要不断优化自身的质量体系、持续投入新技术平台,增强核心竞争力。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诺康达IPO暂缓审议 医药“卖水人”生意不香了?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