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文新:预期管理刻不容断——央行要有“长耳听力”

最新信息

钮文新:预期管理刻不容断——央行要有“长耳听力”
2023-05-31 14:23:00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钮文新
  最近,央行开了个会,叫“2023年办公室工作电视会议”。当然,会议主要内容是总结2022年、部署2023年工作。一个办公室的会议为什么要专门写个评论?因为,从会议提出的要求看,“加强政策发布解读和热点回应,有效引导市场预期”似乎被列入了央行办公室的工作职责。
  比如,央行办公厅有个新闻处,所有对媒体的新闻稿基本发自办公厅,包括历次减息加息、升降法定存准率等重大政策出台,办公厅几乎都要发布一篇“答记者问”,以期解释政策意图和作用。这当然是“预期引导”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央行而言,办公厅虽也有新闻发言人,但人们更多的关注是另一位新闻发言人,一般是调统司司长,过去是盛松成,现在是阮健弘。这恐怕与央行政策的专业性有关,但需要指出的是:央行办公厅以及各分行办公室,确实需要强化专业素质,能够敢于、善于、真正有担当地肩负起“管理市场预期”的职责。
  最近看本书,化解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主要操刀人之一、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写的《21世纪货币政策》。阅读此书的体会是:尽管这本书在介绍货币政策的演化,介绍各个不同时期货币政策决策者的不同认识、不同做法,但通篇实际都是美联储出什么招儿,市场会做怎样反应,以及美联储依据市场的反应如何进一步出招儿。总之,此书指向一个央行最关键的职责:预期管理,将市场预期引向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
  所以看美国的经济新闻,我们会看到不同部门或同一部门的不同人,几乎是连续不断地向市场输出信息,以期市场预期因此而发生转变。我们是否可以达到同样水准?这恐怕才是我们的货币政策最该学习的部分。实际上,利率不是利率、QE也不是QE……,它们都是预期引导工具,而非简单的货币政策工具,更非“计算式”的货币数量工具。
  中国的确该有自己的特色。我们政府各部门要有人说话,而且要研究如何说话,并寻找各种机会面向媒体经常发声。不要怕说错了话,说错了及时修正,反而会给市场带去更清晰的认知;不要怕市场误解,有误解就及时解释,这不又多了一次管理预期的机会?所以,政府各部门都要说,要积极地说,把你们看到而市场还未体会到的积极变化及时通报给市场、通报给公众,务使市场形成“良性预期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对于不好的数据表象也不要躲闪,要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并积极回应质疑,完善解决方案,这就可以把现实不太理想的数据转化为对未来的积极预期。
  央行尤其应该如此。用货币政策的方向引导预期,用强调方向的语言转变预期,这理应是央行刻不容缓、也刻不容停的重要职责。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讲,一个政策出来,如果没人经常性地强调,不厌其烦的重复,那政策预期就会很快衰减。尤其是货币政策,没人出来不断强调方向性,就会让市场去猜,怎么猜?根据公开市场操作的短暂变化,把一丝一毫的变动放大成重大政策意图转变,并导致发生不必要的短期波动。正因如此,央行应当要有“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不厌其烦的耐力和伸长耳朵的听力,积极、主动、及时、耐心地和市场沟通,杜绝负面预期的发酵。
  正如央行这次会议指出的那样,人民银行办公室要“发挥好督查督办的‘利剑’作用,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行领导工作要求落地见效。加强政策发布解读和热点回应,有效引导市场预期”。
  毫无疑问,这样的站位够高,表态够好,下一步应重在落实。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钮文新:预期管理刻不容断——央行要有“长耳听力”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