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灵活应用 将助力城市文旅和经济发展

最新信息

地方志灵活应用 将助力城市文旅和经济发展
2023-06-04 20:45:00
记录5年来上海地方史志工作重要成就的新书《史志文化探索与实践》近日由学林出版社推出。6月2日,在上海图书馆东馆四楼上海通志馆多功能厅举办的新书发布会上,该书主编、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会长王依群表示,史志要真正成为大众化的文化,需要融合与共享,与文旅、科技、金融、产业等都可以推进融合。
  《史志文化探索与实践》全书六章,在回顾史志学会创立、上海通志馆创立和发展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上海市第二轮新编地方志书编纂(简称“二轮修志”)完成218部志书的工作进程,并作经验总结。书中还对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进步文化社团南社、“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老城厢研究、方孝孺家族历史研究等重点项目的工作过程作了回顾。后两章对史志文化如何传播,如何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等问题,汇编了业界名家的思考。
  王依群表示,《史志文化探索与实践》的资料价值值得大家重视。他提到,史志文化起到很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但不应止步于专家的小众文化,还应该成为大众化的文化。
  近年氛围渐浓,且深受市民喜爱的文旅创新项目“海派城市考古”,在研究筹备层面,依赖的很多信息资源都来自史志。王依群谈到,海派文化考古是城市文旅资源的再挖掘,史志地情的开发就是一种“考古”。支持城市文旅的资源挖掘正是史志特有的优势,文旅与史志之间是一种互相需要的融合关系。
  “史志还可以和科技、金融、产业融合。”王依群表示,史志涵盖的面很广,此前市史志学会成立了文化艺术研究专委会和海派建筑研究专委会,都体现出研究记录的方向,还有很大的空间。“要加强与各个行业、专业,各个社团组织的融合。比如,史志改编成通俗易懂的读本,在影视屏幕上、在展厅墙上能看到,在舞台上能演。史志作为最权威性的官书,与文学艺术融合,会为大众喜闻乐见。”
  据《史志文化探索与实践》一书介绍,近年来上海市建设省市级方志馆的步伐不断加快。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上海还有建成、在建、立项的方志馆6家,其中徐汇区徐汇记忆展厅、崇明区方志馆、松江区方志馆、普陀区方志馆已建成,长宁区方志馆已立项,静安区方志馆在建。金山区方志馆、崇明区新方志馆也已计划申请立项。区级方志馆通过举办展览等方式,在地情展示方面做出很多探索,向市民传达了上海城市历史地理知识。
  书中还披露了上海市村、镇、街道史料馆(筹)的现状与建设进展。截至2019年4月,上海市各乡镇街道已建成村史馆、主题陈列室15个。各类村史馆在不断拓展和延伸功能,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的同时,对于留住城市记忆、用乡土文化增强凝聚力、认同感等方面起到了作用。
  2006年开馆的浦东新区新场历史文化陈列馆,位于新场古镇,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是古镇旅游线路系列打卡点中的重要一环。2013年开馆的普陀区曹杨新村村史馆,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展览面积350平方米,被列入2021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15分钟社区生活圈——人民城市”主题展区“幸福曹杨”主题展的参观点,向市民、游客展示了曹杨新村这一解放后新建的“人民新村”的历史沿革。
  此外,书中也对2010年初启动、2021年底完成,历时12年的二轮修志工作进行了系统性的回顾总结。二轮修志成果包括《上海市志(1978-2010)》140部、上海市级专志54部、上海市区县志24部,共三个系列218部,总字数达3.21亿字,可以说是社会各界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发展历程的基础资料。
  值得重视的是,上海市志140部中,经济部类占69部。市商务委承编11部志书,其中《外资经济分志》2019年4月9日召开评议会,该分志介绍了外资管理体制、外商直接投资形式、外国直接投资国别地区、港澳台商与留学归国人员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产业、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开发区建设、投资服务与投资促进、人物等。
  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在发布会上表示,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多年来为推动地方文化的普及与传承做出了大量工作,这本《史志文化实践与探索》就是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从社科普及的角度来说,这本书也能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和关注上海的历史文化,进一步激发对地方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地方志灵活应用 将助力城市文旅和经济发展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