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拯救6亿“近视眼”?

最新信息

如何拯救6亿“近视眼”?
2023-06-05 10:25:00
“才十来岁的小孩子,就一个学期的时间,眼镜度数就上涨了几百度!”
  “各种方法都试过,人体工学椅、护眼灯、眼部按摩仪等,钱是没少花,但效果微乎其微……”
  多位家长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孩子视力的担忧让他们颇感焦虑。当前,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已经引起医疗卫生、教育、市场监管、人社等相关部门的多方面重点关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已纳入政府绩效考核。
  业内观点分析认为,近视防控不只是医疗卫生单一领域的问题,在应对儿童青少年“视力危机”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焦虑情绪,避免步入误区。同时,相关产业链、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均需做出改进,以促进近视防控目标的实现。
  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引发多部门“跨界”关注
  学龄期儿童青少年中,鼻子上架着一副近视眼镜的孩子比比皆是。一位中学教师坦言:“年级越高,度数越大,‘酒瓶底’(喻指眼镜片)就越厚。”
  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其中6岁儿童为14.5%,小学生为36%,初中生为71.6%,高中生为81%。
  如此之高的比例早已引发业界高度关注,不少眼科医生认为,疫情期间青少年的生活学习状态是造成近视率激增的突发因素之一。严峻形势之下,青少年近视也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防控工作的开展“跨界”至多个国家部委。
  5月6日,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发文,为一个月之后的“全国爱眼日”预热。要求着重关注儿童青少年等重点人群,聚焦近视及其他重点眼病。6个参考宣传口号中,与儿童青少年、近视等直接相关的口号占据半数。
  医疗卫生领域之外,教育界对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同样高度关注。今年3月底,教育部印发《2023年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重点工作计划》,第三次全面部署年度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重点工作计划,110项重点任务中,其中多项任务由国家卫健委、体育总局、市场监管总局、人社部、中宣部、广电总局等16个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成员单位担纲。
  其中颇受关注的是,该工作计划明确,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严禁地方各级政府片面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连续3年下降的地方政府和学校依法依规予以问责。
  医学专家解读儿童青少年“视力危机”
  在眼科医疗一线,医务工作者对于“近视率居高不下”感受颇深。
  北京同仁医院原眼科视光中心主任、现北京茗视光眼科首席专家周跃华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长期的一线近视防控诊疗观察,目前儿童青少年近视率较以往有明显升高,其中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儿童青少年近视正呈现低龄化、深度化的趋势。
  “这种状况持续下去会是非常危险的信号,如果任由孩子的近视发展不做干预,随着近视加深,孩子的视网膜、脉络膜会变薄,由此会引发一系列严重问题,如黄斑出血、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等,甚至进而致盲。”周跃华说。
  “视力危机”导致的直接后果之一是,不少家长产生焦虑情绪。问诊类社交平台上频繁有家长向医生询问“xx产品对治愈近视是否有效”“吃xx食品能不能治疗近视”等问题。
  这种焦虑情绪甚至蔓延至问诊过程中。“在门诊过程中,很多家长都表现得非常焦虑,这种情绪也感染了孩子。”周跃华说,“其实近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近视的程度可防可控,可及早进行科学防控,避免近视加深。”
  这种焦虑情绪也被不良商家利用。去年“全国爱眼日”前夕,针对市场上存在的所谓“视力保护产品”,中国消费者协会紧急发布消费提示,提醒近视消费者群体警惕不良商家打着近视防控幌子设下的消费陷阱。在此之前,市场监管总局也曾多次对各地3000多家青少年近视矫正眼视光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进行排查,多家违规企业被责令整改或立案查处,多种不合格产品被依法处置。
  周跃华主张,近视防控应“从娃娃抓起”。“近视在我国是排在第三位的致盲性眼病,儿童近视防控在年龄节点上应适度前移,比如在3岁以前就对孩子进行先天性眼病筛查,从3岁开始建立眼健康档案,对孩子的远视储备等数据进行长期监控掌握,一旦出现异常就可以及早进行医学干预。”
  近视防控需要解决眼科医师缺口问题
  一方面是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形势严峻,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学医热”降温,眼科医生资源也出现相对紧缺的情况。
  根据2020年底媒体报道,当时我国有4.48万眼科医师,平均每10万人有3.2名眼科医师。按照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 (2021版)中所载数据,2020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中,眼科门急诊人次为11264.68万(不包括门诊部、诊所、医务室 、村卫生室数字)。平均计算下来,每名眼科医师每年要接诊2514.44人次。
  而据世界卫生组织此前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近视患者人数高达6亿,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有业内人士指出,眼科医生数量远远不足,“每一万眼病患者中,有一个眼科医生才行”。更有资深眼科医师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周末是儿童青少年近视门诊高峰,一天内单个诊室排队挂号的病患数就能超过200人次。
  尽管眼科在众多医学专科中因就业前景良好,素有“银眼科”之称,但在医师人才培养方面,“准医学生”们对此却显得有些信心不足。“医考难”“培养周期长”“学医成本高”“行业内卷”等关键词在各类医学生交流论坛中屡见不鲜,医学毕业生们往往又面临着“大医院不好进,小医院不想去”的尴尬境地。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李莹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医学人才培养周期长等现状导致的问题已经引起业界重视,目前业内也在通过各种优化措施扭转这一局面。
  “近些年眼科医疗技术水平大为提升,一些信息化手段为远程医疗技术支持提供了实现的可能;另一方面,我们与基层医院加强沟通交流,医生定期下乡轮换,基层医院的医生也有机会来高级别的医院进修学习,接触新技术。”李莹说,“这样既能向下带去新技术,解决大问题,又能极大提高当地医生的技术水平,缩小医疗资源分布的地区差异。”
  李莹说,医疗一线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更加急迫,比如验光师,长期培养必然难以满足一线医疗需求,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做到短、平、快,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性教育。
  据她介绍,近年来非公立医院已经发展成为公立医疗系统以外的重要补充力量,在实践型人才的培养上也建立起独特优势。比如研究生,非公立医院没有那么多高学历人才,可能更加重视培养。院方也愿意投入资金购置新设备,满足这类人才的科研需求,再加上业内学术交流频繁,各类培训活动增多,在非公立医院从业的医生也能得到比肩其他同行的学习机会。
  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引发资本关注
  总数超过6亿的患者群体自然也引起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近年来不断加注近视防控业务。
  据中金公司测算,预计2030年屈光、白内障手术市场规模均有望达1000亿元,10年复合增速分别达到21.4%、15.6%;与这两类传统眼科项目相比,2030年近视防控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约2100亿元,10年复合增速约13.7%。
  近视防控类眼科医疗服务和产品一般属于消费眼科医疗项目,该类型服务费用目前不通过医保基金进行结算,不受医保控费影响,且由于该类服务对器械、药物依赖程度高,公司定价能力强,逐渐成为高毛利品种。
  随着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得到普遍重视,如OK镜、低浓度阿托品这类医药、器械制造商以及各类眼科医疗机构上市企业更加得到资本青睐。
  市场形势日渐走高的背景下,下游眼科医疗机构在业务布局方面也出现调整,近视防控业务渐渐成为手术类业务之外的又一大核心业务。
  如今颇有形成“赛道”势头的近视防控业务,在十几年前的眼科市场却是一副少人问津的景象。
  北京茗视光眼科执行院长于泓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回忆起当时的业务状况,其管理下的眼科医院,从2011年建院开始就开展近视防控业务,“从机构角度出发,很难在这一业务上挣钱,甚至需要其他业务收入来贴补近视防控业务”。
  于泓介绍,目前近视防控市场需求增长稳定,据既往业务量观察,门诊量年增速可以保持在10%左右。但就综合整体业务体系而言,近视防控在医疗机构的营收体系中占比依然有限,与屈光手术、白内障手术等热门业务相比,目前难以形成更加突出的增长点。
  于泓表示,当前非公立医疗机构普遍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业务,首先,出于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考虑;其次,从业务延续性上考虑,近视防控属于全生命周期眼科医疗的基础,这一业务的成果对于眼科医疗技术一体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最后,专业眼科医疗机构在长期开展屈光手术、视光、白内障等业务的过程中,已经具备了高水平的医疗团队和设备基础,同时开展近视防控业务不仅更具专业优势,也提高了内部资源的利用。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如何拯救6亿“近视眼”?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