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药械通”先行先试积累成功经验,探索“港澳疫苗通”时机成熟?

最新信息

“港澳药械通”先行先试积累成功经验,探索“港澳疫苗通”时机成熟?
2023-06-07 17:25:0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朱萍武瑛港实习生朱益孝深圳报道“一个湾区,两种体制,三种疫苗监管系统,三种免疫规划。”这是粤港澳大湾区目前的现状。据了解,当前大湾区疫苗监管和免疫接种分属粤港澳三地,分割属地管理,互不关联,造成在粤生活港澳居民生活极大不便。
  在近期举办的2023大湾区疫苗大会上,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编委会委员、21世纪经济报道编委、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院长于晓娜援引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湾区通”持续扩容,湾区健康融合加速——在粤居住港澳人群疫苗接种需求调查》报告对314个在粤生活港澳家庭调查结果,成人疫苗需求99%,需求极高,儿童疫苗需求31.4%。
  上述报告显示,如果考虑到疫苗接种需求最高的0-6岁儿童,则儿童疫苗需求比例也极高。调查发现,71.6%的受访者认为返回港澳接种成人疫苗不便利,还有相同比例的受访者感到带子女接种儿童疫苗过关往返不便。
  长居内地的港澳居民对家庭免疫计划有着切实的需求,然而在实际执行层面,由于三地情况存在差异,客观上造成了互认互通的障碍。以香港和内地为例,两地免疫规划覆盖年龄段不同,部分疫苗接种程序不同,覆盖种类也不完全相同。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黄芳副所长在2023年大湾区(深圳)疫苗大会上表示,对于两地使用的部分疫苗,由于缺乏序贯接种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数据,导致目前无法直接互认并交叉使用,致市民需要往返接种同类疫苗,舟车劳顿。
  2020年11月,国家药监局发布《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创新发展工作方案》,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创新性推出“港澳药械通”新政,由此成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同质化和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有效解决了在粤的港澳居民因医疗需求频繁往来粤港澳三地的实际问题,更好地保障港澳居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在“港澳药械通”成功实施之后,适时扩大政策品种范围覆盖到疫苗产品,推动三地之间疫苗接种的有效衔接或成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融合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当前在粤生活的港澳居民较为迫切的民生服务需求。黄芳指出,疫情三年深圳为香港人士打了20万多剂次的新冠病毒疫苗,积累了丰富经验,一旦政策允许,为港澳人士提供完全属地化和同质的疫苗接种服务将不存在障碍。
  疫苗互通互认存在哪些困
  据粤港澳统计部门数据,截至2022年,大湾区人口已经超过8600万人,经济总量突破13万亿人民币。大湾区经济和人口流动规模频繁,而且在“9+2”体系下,公共卫生机制有较大的管理和统筹差异,存在较高传染病风险。
  在上述大会上,香港赛马会慈善及社区事务执行总监梁卓伟博士指出,现在大湾区公卫系统存在的问题有四大类:
  第一,风险协同防控缺乏规划和统筹,公众参与度不高。
  第二,资源共享和科研交流上,未能充分发展不同地方各自优势,没有协调保障机制。
  第三,缺乏信息共享机制,信息流通不畅,范围有限。
  第四,三地人才培训体系和公卫医师制度差异比较大,人才流动并不顺利。
  因此,梁卓伟建议,大湾区应当建立风险协同的公共卫生防控机制,制定大湾区资源协调和共研共享机制,充分发挥三地各自优势,统筹规划应急资源。通过信息共享和交流机制整合公卫服务,加强信息互认,包括健康码、核酸检测、隔离期,以及其他的仪器、师资、检测标准、医疗情况、重点豁免人员等。最后还应当加强人才队伍培训,促进人员在11个城市的顺畅交流。
  从今年2月6日起,内地与港澳人员往来全面恢复通关,跨境医疗重启,医疗卫生合作也在不断增加,不断往纵深推进,但疫苗板块尚未实现一体化。香港青年总会副主席曾梓浩介绍,拥有回乡证,常年往返于内地和香港的香港人有200万左右,对疫苗接种有很强的需求,但目前这方面需要还没有满足。
  由于大湾区疫苗准入制度、产品供应和防控免疫策略存在较大不同,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特约嘉宾肖慧以一位在深圳生活的香港儿童母亲身份,介绍了当前疫苗互通互认存在的问题。例如,香港儿童(0-12岁)期间共需接种六次百白破及减活小儿麻痹混合疫苗,而内地儿童在六周岁前需接种四次脊灰疫苗和四次百白破疫苗,共八次。尤其是香港儿童小学1年级和6年级还需接种加强针,而内地无法接种,在粤香港居民需要带子女返回香港接种,十分麻烦。
  据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调查数据,66%受访者对青少年成人百白破三合一疫苗存在需求,49%受访者希望接种基因重组四价流感疫苗。有6种创新疫苗已在港澳上市但尚未在内地上市,如百白破-脊灰-Hib-乙肝六联疫苗、麻腮风-水痘四联疫苗和重组蛋白流感疫苗,而且有三种疫苗在内地没有可替代的疫苗,如百白破-脊灰四联疫苗(6岁加强针适应症)、青少年及成人百白破疫苗和B型脑膜炎球菌疫苗。
  香港与内地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两地准入与监管制度的差异所导致。
  内地在疫苗的准入、生产与流通方面都非常严格。进口疫苗进入中国需要重新进行临床试验和注册审批,往往需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与国外获批时间间隔较久。同时国家对疫苗生产实施严格准入制度,严格控制新开办疫苗生产企业。2022年7月8日由国家药监局发布的《疫苗生产流通管理规定》指出,国家对疫苗实行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持有人对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负主体责任,依法依规开展疫苗上市后生产、流通等环节管理活动,并承担相应责任。
  而香港由于不生产疫苗,在疫苗的生产方面没有严格的管理。香港从全球各地进口疫苗,疫苗均被当地政府纳入药品管理体系,归属西药类别的范畴且管理条例分散于不同的条例或法令中。因此疫苗供应相对内地更多。
  目前内地已上市44种疫苗,均在珠三角九市可及。其中11种为免疫规划疫苗,33种为非免疫规划疫苗。而根据香港药品署数据库显示,香港地区已上市81种疫苗,均为进口疫苗。澳门地区已上市25种疫苗,亦均为进口疫苗。
  “港澳疫苗通”是否做好了准
  2022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新活力青年智库总监杨志红提出《关于进一步推动大湾区内疫苗接种互认互通、完善疫苗接种体系的建议》,内容包括:
  第一,进一步完善大湾区内可供使用的疫苗品种,探索适合大湾区的疫苗接种服务和互认体系。
  第二,开通“港澳疫苗通”,并借鉴港澳做法,通过开通医保个人支付权限,引入补充性商业保险等形式,鼓励有需求的居民进行非免疫规划类疫苗接种。
  第三,引入更多优质疫苗,满足大湾区人民医疗需求,完善疫苗体系,提升大湾区人民群众幸福感和安全感,推动“健康湾区”建设。
  杨志红认为,“港澳药械通”实施一年以来,已经为普通药品扩展到作为特殊药品的疫苗打下了相应基础。“港澳疫苗通”如果能以法律形式保障公民健康权,将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彼时,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赛莱拉干细胞研究院院长陈海佳,全国政协委员、香江集团总裁翟美卿也同样提议,建议借鉴“港澳药械通”政策,以疫苗先行先试作为大湾区一体化建设的突破口,为居粤港澳居民提供就地接种港澳疫苗服务,最大限度提供工作生活便利,从而实现大湾区内协调包容发展和各类生产要素的便捷高效流动。
  “对于愿意在试点地区接种港澳上市疫苗的湾区内地居民,则按照知情同意原则准予实施接种。这样一来,一个有政策支撑、有指定的服务机构、有已证实安全有效的疫苗产品、有限定的被服务人群,环节可控,便于监管的体系,就可作为大湾区一体化建设疫苗先行先试的一个突破口。”陈海佳表示。
  香港医疗体系与内地存在着较大差异,全科医生以及基层医疗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香港人在粤就医往往不太习惯自己挂号、自己转诊、自己选择专家的就诊方式。而且药物种类、药物费用也有一定的区别。前海蛇口自贸区医院党委书记骆旭东介绍,前海蛇口自贸区医院在疫情防控期间承接港澳和外籍人士疫苗接种4.8万人,涵盖了30个国家和地区,探索了丰富经验。作为广东省第二批“港澳药械通”试点医院,希望在其基础上,获得“疫苗通”先行先试的机会。
  黄芳在上述大会上也表示,2021年在广东省疾控中心和广东省公共卫生研究院组织下也做过三地非常详细的调研和研究发现,三地疫苗品种虽然不同,但基本上都可以满足三地地方性的传染病和特异性疾病的防控。
  “如果疫苗允许进来为港澳人士接种,首先疫情期间我们为港澳人士接种了20万多剂次的新冠疫苗,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另外,无论是前海蛇口自贸区医院还是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他们都有疫苗管理和接种管理的经验。如果港澳疫苗能够落地深圳,他们除了预防接种的管理经验之外,也还有药械通的管理经验,这些经验都是以后承接这项接种工作的基础。所以从这两点上看,从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都不存在障碍。三是不良反应的处置,我觉得既然港澳和我们有不同的方式还是可以沿用他们原有的方式,从管理到实施一个闭环的管理,落地是没有问题的,一旦政策允许是可以很好的实施,为港澳人士完全属地化和同质的服务。”黄芳表示。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港澳药械通”先行先试积累成功经验,探索“港澳疫苗通”时机成熟?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