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广:资本目的不止“利润—慈善”两极 投资应兼顾商业、社会双重目标

最新信息

贝多广:资本目的不止“利润—慈善”两极 投资应兼顾商业、社会双重目标
2023-06-13 21:00:00
——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
  绿色金融、转型金融、普惠金融和ESG投资的有机衔接关乎经济的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那么,当前各个领域的协同融合面临怎样的挑战?协同之后将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与这些领域都有关联的“社会责任投资”又将如何从理念和实践上促进融合?近期,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
  问:请您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社会责任投资?
  贝多广:人大普惠金融研究院做普惠金融有9年了,我们在做的过程当中发现,很多人把它理解成一种公益性工作,实际上我们要表达的是包容性。所谓包容性金融本身是金融、是商业,不是财政、拨款,它是贷款。只不过,要在做商业的同时,实现某种原来被忽略的社会目标,换言之,是双重目标的实现。但是,很多人把它理解成:银行挣了那么多,贡献一点钱、亏点钱去做普惠金融,把两者割裂开来,实际上是错的。我们有大量的案例来证明做普惠金融的业务本身商业上也是可持续的。
  这让我们认识到,很多人对实现双重目标的商业不太理解,不光是金融,很多领域的人都看不懂,要么把它看成是纯公益的,要么就是纯商业的。实际上,不管是叫ESG也好,影响力投资( impact investing)也好,还是叫社会责任投资,现在世界经济、商业的趋势越来越不追求单一目标。
  我们学经济学的时候讲的是股东利益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这是单一目标,在这个目标下,只要为股东挣了钱,什么事情都解决了。现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不仅仅要使股东利益最大化,还要使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利益最大化,才能实现社会的平衡与和谐。经济学有一个词叫外部性(externality),过去大家对这个术语的理解停留在理论水平,现在越来越需要把环保的影响、对社会的影响等用量化关系计算出来,把原来的外部性内化,变成企业成本。既然是企业成本,就要想着怎么降低成本,于是企业就要在自身行为中减少负外部性。
  当前除了金融领域在做这些事,非金融领域也在做类似事情——做好主业,同时实现社会目标,所以我们的研究也很自然地从普惠金融扩展到社会责任投资。
  三年前第一次开社会责任投资高峰论坛,别人就问我普惠金融和社会责任投资到底什么关系,我说这个关系很简单。社会责任投资覆盖所有行业,做普惠金融,或者现在的绿色金融,就是金融行业的社会责任投资。
  ESG、影响力投资、可持续投资等所表达的本质上都是追求双重目标。概念太多有时候容易造成混乱,所以我们也在做一项工作——影响政策决定者,最后用一个什么样的词来统一大家的想法。比如普惠金融,实际也是外来的,最早叫小微金融、微型金融等等,叫法不同,后来中央文件说就叫普惠金融,就统一了。
  问:监管、金融机构、企业等相关多方在构建社会责任投资的生态体系当中,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在推动社会责任投资的过程中,哪个环节是比较关键的?
  贝多广:各方的话至少有这么几个——最显性的是诸如资产管理公司等投资机构,他们实际上是投资决策者,他们要有理念:选择项目时,不能纯粹考虑单一目标,要考虑双重目标。现在能看到越来越多ESG产品,私募、VC中的“影响力投资”相关基金也在逐年增加。
  还有一类主体某种程度上更重要或者更关键,即资金的实际拥有者,他们是投资者背后的投资者,可能是企业也可能是广大老百姓,他们的理念会反过来对资金管理者提出要求。
  这二者中间还有政府,政府要制定规则,界定什么叫ESG、什么叫绿色,现在大家发现了“漂绿”的现象,挂羊头卖狗肉,政府就要有一些细则、规则,按照这些细则、规则去考核专业机构;如果大家认可制定的规则,并朝着这个方向走,还会有税收优惠、信贷优惠、其他政策优惠等等,政府既是规则制定者,也可以起到催化剂作用。
  另外还有很多专业中介机构会在其中发挥各自的专业功能,比如,指数公司能起到引导性作用;将来可持续信息披露规则出来后,有大量审计工作需要会计事务所做;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也会有大量派生出来的业务。
  最后就是被投资企业,具体的项目、企业,他们要有这种情怀、创意去引导消费者走向绿色,比如一家企业的创意就是建立平台,把绿色时尚产品放到平台上销售,引导消费者去做这些事。被投企业本身也可以发挥很大作用。
  问:今年央行也提出来普惠金融、绿色金融、转型金融、ESG投资要有机融合,融合之后要达到怎样的状态才是理想的?
  贝多广:举例来说,我们到浙江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去调研,发现他们最初做绿色金融改革试验方案,偏重于从减碳指标角度去考虑项目。比如皮革工厂通过生产工艺调整降低排放,而这样的龙头企业在供应链上有很多配套的小企业,当初的方案做绿色标准只考察了企业本身,供应商的小企业并没有考察。那么如果把普惠金融的概念加进去,给供应链上的小微企业贷款同时也要求符合绿色标准,这样就实现了普惠和绿色的结合。
  还有一些特别大的企业,用能要从煤向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转型,但是他们不能一夜之间全部关停,需要有过渡,有逐步的时间表,这样的企业在转型过程,金融去支持,甚至用一些产品去扶持,就叫转型金融。现在还有一个概念叫公正转型,在转型中,最受伤害的是弱势人群、小微企业,公正转型就是政府要补贴他们,或者找到替代,不让他们吃亏,当这些目标全都实现了,实际上就是ESG的实现。当然,不同阶段,ESG三方面的侧重点可能不太一样,东部可能讲“E”多一点,中西部讲“S”的部分,比如乡村振兴等话题更多一些。
  问: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融合过程中,有哪些挑战?
  贝多广:我理解的融合主要有几层意思:一是标准。比如刚刚提到的绿色标准,目前银行做绿色信贷,主要还是规模以上的大中企业考虑得比较多一点,真正到小微的绿色该怎么核定,采取什么样的标准等,部分改革试验区有相关规定,但全国性的还没有。对问题的衡量、量化,标准程序目前还比较乱,推动标准制定就需要协同融合。
  二是资本的融合,这一点目前国内还说得比较少,实际上这就是混合金融。现在大家越来越发现,资本按目的划分更像是光谱,光谱的一端是赚钱、利润越高越好,另一端是捐赠,连本金都不要了。这是资本的两极,但往往人们认为只有这两极,实际上应该是像光谱一样的,中间部分可以是丰富多彩的,现在提混合金融,也是想让投资往中间靠。比如,基金会受捐赠的资金,从某种意义上没有成本,贷款借来的资金,需要利润并且利润要求还比较高,如果把这两部分资金合起来做一个项目,对总的利润标准就降低了。这样一来,一些社会价值很高,但利润比较低的项目就有可能得以启动。
  另外,当前全世界的经验都在告诉我们,纯粹捐赠的效果往往并不好,现在很多基金会都在增加资金中投资的部分,也就是说对收回来的资金是有一定要求的。这么做的原因就在于,任何资金放出去,有要求使用的效率才会更高,才可能达到原定的社会目标。从中国的具体情况来看,很多时候不一定是捐赠资金,可能是财政资金、政府资金,某种意义上其实也不要求有商业回报,但纯粹财政拨款可能效果也不好,怎样跟商业结合在一起,让一些原本在商业上利薄,但社会价值特别高的项目成功性更高,也是需要考虑的。
  三是目标的融合,现在不论ESG,还是影响力投资,大家想表达的实际上都是双重目标,当然可能细分起来看可能会有差别,但总体上都是既要商业目标又要社会目标,把最终的目标融合起来,不要各自为政,这也是需要协同的方面。
  问:去年底以来,国家层面就一直在强调扩大内需之于经济运行持续好转的重要性,其中就要发挥投资的关键性作用,那么大家对社会责任投资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对于接下来拉动内需、刺激经济活力有什么样的影响?
  贝多广:这里面要区分两个东西:一个是短期目标、长期目标以及两者关系,另一个是周期性和结构性问题,这两对矛盾要处理好。
  一般而言,大家讲内需不足是指短期,它是宏观经济学里讲的短期稳定问题,而我们讲的社会责任投资更多地是讲长期。现在对内需不足是周期性还是结构性问题有争论,我觉得可能这两方面都有。如果两方面的问题都有,那么一方面,需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短期的、当前的现实问题需要解决;另一方面,也需要知道生病的根本原因在哪里,这就是社会责任投资,要解决长期的结构性问题。
  从这个角度讲,现在如果启动社会责任投资,解决结构性问题,对短期也有帮助。比如现在对“铁公基”的投资也都很充足了,新的投资热点会在什么地方?包括县域、乡镇在内的乡村振兴领域无论是硬件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教育、医疗等社会功能层面的软件建设,需求都很大。如果朝着这个方向走,既能解决长期的不足,也能在短期内拉动需求。换言之,按照长期规划去解决短期的问题,效果可能会更好一点。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贝多广:资本目的不止“利润—慈善”两极 投资应兼顾商业、社会双重目标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