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人“梦中的那片海”

最新信息

金融人“梦中的那片海”
2023-06-16 08:15:00
人们心中总会保留一段独有的珍贵回忆。《梦中的那片海》热播,勾起了很多人的这段回忆。剧集故事从20世纪中叶一群20岁出头的青年人讲起,展现了那个年代的人们遭遇的离合与悲喜,烘托出青春飞扬、年少纯真的年代氛围。剧中取景有着浓厚的年代感:例如电影院取景于昆明市手扶拖拉机厂老厂区,红砖厂房建筑承载着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沉淀……该剧播出后,带动了不计其数的人们的复古怀旧情愫。
  对金融人而言,心中也有着专属的“那片海”。
  旧藏品:唤醒银行人的青春感怀
  20世纪后半叶银行职工的工作场景,仍是很多老一代银行职工的珍贵回忆。这一景象,在天水市金融教育基地有着清晰的呈现。
  一枚精致且壮观的储徽被安放在展厅一隅,吸引过往参观者的目光。中国人民银行于1955年9月25日颁发《储蓄徽志新图案》,正式启用储徽。储徽中心有“储蓄”二字,外围以18枚古币图案组成双重齿轮,内饰五角星和麦穗。储徽上的五角星,象征着党在国家建设中的领导作用;储徽外围以我国古币组成的齿轮图案,则表示工业化与中心“储蓄”两个字相结合,象征着将社会零星资金聚集起来,支援国家建设;古币图案在内层又组合成一道齿轮,与内层麦穗相结合,象征着我国工农业的发展路径。
  展厅中同时展出的,还有被人们津津乐道却鲜有人知的试金石。试金石曾经是银行、钱庄或银楼用于鉴定黄金成色的一种工具,是一种致密坚硬的硅质岩石,其化学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硅,再用黄金在上面画一道纹,即可看出黄金的成色。
  展台内,几枚精致的试金石,记录着往昔银行里的忙碌场景。试金石一旁则是几只戥子,它学名为戥秤,是一种小型的杆秤,作为精密衡器,曾专门用于称量金、银、贵重药品和香料。一同展出的业务工具,还有开箱工具、铅封工具、假币鉴定仪、天平、算盘、存钱盒、存钱柜、油印机和手摇式捆钞机等,都是20世纪银行业务场景中常见的办公用品。
  令人驻足流连的,还有馆内收藏的大量业务印章。这些印章有现金收讫章、会计股公章、开户专用章、票据交换章、票据经收章、资金清算专用章、国库、科目章……在电子化记账之前,这些传统业务工具,见证了几代银行人勤学苦练的身影,也见证了他们连夜加班清算的忙碌瞬间,更见证了金融业从旧中国跨越至新中国的艰辛探索与开拓创新之旅。
  2021年7月,在中共天水市委宣传部、人民银行天水市中心支行、天水银保监分局、市政府金融办指导下,这座集展示、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展馆正式落成开馆。经过全市20家银行业、25家保险业、5家证券业金融机构的共同建设,它成为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该地金融历史沿革与发展成就的重要坐标。在精心打造的教育展示空间内,这一片专门呈现银行业务工具的展示区,最能勾起很多银行人的青春记忆。
  老物件:见证“老金融”的过往点滴
  在天津海河畔,始自20世纪初叶的金融街建筑群中,一所老建筑是天津金融博物馆。馆内诸多藏品中,记载着近百年来金融业在这片土地上的风起云涌,是老一辈金融人“梦中的那片海”。
  一个老账箱,带人们走进了近现代金融业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
  账箱是中国老票号、旧钱庄记账先生在收账、处理账务时,经常使用到的工具。账箱一般有两种:处理账务使用的工具箱和存放账簿的保管箱。馆内展品属于前者。一个精致的账箱取材于花梨木,里面分为三层,装有二十余件精致的业务工具,所有处理账务所需要的物件应有尽有。第一层装了一把红木折尺,两支带珊瑚珠顶的毛笔杆,一把杉木镇尺,一支毛笔以及砚台、黑墨、朱砂墨、朱砂砚各一块;第二层装了一个铜制小水盂,一个精致的瓷瓶,一方白玉镇砚以及花玉笔架、镶骨牌、寿山石印章等;第三层的中间位置,有微型戥子一套、红木印规一个以及红木柄小锤、红木柄锥子、小剪刀、骨刀各一把;底层装有钥匙、宣纸、信封等。在这个宛若天工的“百宝箱”中,我国老一代金融从业者的聪明才智与巧妙构思,在这方寸之间尽显无余。
  展厅内,一杆老铜秤也颇为显眼,由木制的带有秤星的秤杆、金属秤锤、秤盘等组成。考究的秤盘采用黄铜材质,有着抗腐防蛀、经久耐用的特性。相传,杆秤由鲁班发明,鲁班在木杆上刻下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定十三两位为一斤。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也统一了度量标准,在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的基础上增加了福禄寿三星,十六星为一斤。直到20世纪50年代,国家才实行度量衡单位改革,把秤制统一改为10两一斤,与之对应的国际重量单位则是500克为一斤。
  一条存放了银元的腰带,记载着晚清民初的金融生活场景。近代,国人服饰仍以长袍马褂为主,这些宽大的衫袍总少不了一根合适的腰带,不仅起到束身的作用,还能成为方便的“衣袋”。这时的腰带就潜藏着诸多玄机,当时人们出门需要携带银元时,将钱物藏于贴身系着的宽腰带间,不仅便捷,且十分安全。
  在天津金融博物馆建馆之初,老金融人刘钟鑫老先生曾特地捐赠了一件近代长袍,那是他20世纪40年代在庆丰银号工作时的制服,当时在银号里成为“大同事”的中层工作人员都身着这种绸缎长袍。这件长袍于1947年在天津滨江道上一家成衣铺里量身定做,面料为春绸,内充驼绒,活里活面,缝制考究。它讲述着中国金融从业者的服饰变迁。
  刘钟鑫老人还是天津金融博物馆的资深志愿者。1940年,他从河北老家来到天津,在庆丰银号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营业部就职,之后调去北郊区人民银行。改革开放后,他被转调到改组后的农业银行工作。期间,他还在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工作过一段时间,到73岁正式退休,经历了中国近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全过程。
  有无数个如刘钟鑫一般亲历过中国金融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见证人与参与者们,捐赠了不计其数的金融业藏品与老物件,在无声中讲述着那段光辉的岁月,共同呵护着中国金融人“梦中的那片海”。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金融人“梦中的那片海”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