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自贸试验区未来向何处提升?

最新信息

广东自贸试验区未来向何处提升?
2023-06-16 10:37:00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伍素文丨广州报道
  从2013年9月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以来,今年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即将迎来10周年,截至目前,全国建设了21个自贸试验区,基本形成覆盖东西南北中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
  每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战略目标和定位都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作为2015年第二批设立的自贸试验区之一,广东自贸试验区被赋予的战略定位是依托港澳、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和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先行地。
  8年来,广东自贸试验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1万亿元,年均超过1300亿元,税收由2015年的574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950亿元,带动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国内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2244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4663亿元,增长超过一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广东省商务厅厅长张劲松在6月7日举行的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八周年建设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广东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行动方案正在研究起草过程中,初步考虑从制度型开放水平、国际贸易航运枢纽功能、现代产业集聚发展水平、金融开放创新示范窗口功能、粤港澳深度合作水平五个方面提升落实。
  投资贸易便利化激发新动能
  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是自贸试验区最基本的特征。挂牌成立8年来,广东自贸试验区要素流动更便捷、更高效、更融通。
  譬如,打造大通关体系,平均通关时间缩减了80%,监管证件从86种压缩到46种,申报无纸化率达到99.6%。建立海陆空联运的大航运体系,畅通粤港澳大湾区物流通道,实施海关智慧监管。跨境电商、中转集拼、离岸贸易、保税加油等新业态发展蓬勃发展。在全国率先开展跨境资金池、跨境资产转让、股权投资基金跨境投资、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等投融资改革试点。
  在企业准入、准营和服务方面,实施全国最短外资负面清单和全国首创商事登记注册制,实施“一网通办”“证照分离”“交地即开工”“无证明自贸区”等创新举措,建立了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产业和人才政策,落地企业和个人“双15%”所得税优惠政策和高效便利的跨境税收服务。
  三大片区的便利化举措各有特色和创新:南沙打造的“港口+园区”冷链货物集散模式,可实现冷链物流1小时分拨大湾区城市群;横琴和澳门两地投资者只需选一个地方即可通办两地注册登记,3小时可领取营业执照;前海的跨境贸易大数据平台以数据共享和监管互认为重点,实现海关执法数据及物流数据衔接……
  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带来了显著成效。8年来,广东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企业超过26万家,实际利用外资近500亿美元,91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广东自贸试验区投资了465个项目,集聚了总部企业272家。
  近3年,广东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额连续突破2000亿、3000亿和500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25%。2022年,集装箱吞吐量超过3200万标箱,货物吞吐量近5亿吨,分别占全省的45.4%和24.4%。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除了扩大贸易,自贸试验区还通过各类优越条件吸引国内资本或外资进入,吸引高科技和新兴产业集聚,促进区域发展。
  在产业发展上,广东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各有侧重:广州南沙新区片区重点发展航运物流、特色金融、国际商贸、高端制造等产业;深圳前海蛇口片区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珠海横琴新区片区重点发展旅游休闲健康、商务金融服务、文化科教和高新技术等产业。
  8年来,广东自贸试验区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汽车、人工智能、医药健康、集成电路、现代金融、专业服务业等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立了冷泉系统国家大科学装置、海洋工程总装研发设计国家工程实验室等211家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
  去年,广东设立了13个广东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推动自贸试验区与省内各经济功能区开展政策联动、产业联动和创新联动,首批62项广东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举措在联动发展区落地实施,开展了30多项产业和项目合作。从区内到区外实现产业联动,自贸试验区示范带动作用更加突出。
  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广东对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的诉求比较大,通过联动把产业、发展经验带到周边去来培育新动能,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空间,可以更好地带动粤西粤北加快发展。在这样的思路下,广东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为全省协调发展探索新路径。”
  毛艳华认为,产业链的开放发展是广东自贸试验区在新阶段提升的重中之重,需加快培育主导产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8年发展,广东自贸试验区集聚了一批优质、具有资源配置优势的外资企业和国内企业,整个营商环境、技术等各方面要素水平比较高,而且有先行先试的优势。围绕产业链核心环节或者前沿领域,要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加大金融创新力度。”
  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粤港澳深度合作是广东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要使命。
  8年来,广东自贸试验区紧紧围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与港澳合作取得突破进展。从具体的措施来看,金融、法律服务、旅游、建筑等服务业领域扩大开放,落地全国首家港澳资独资和控股的银行、证券、基金机构,实现粤港澳跨境支付、跨境理财通、跨境车险和医疗保险、跨境住房按揭等创新措施,便利三地民生往来。
  在重点行业领域规则衔接方面,设立了11家港澳资旅行社、14家粤港澳联营律师事务所,建成内地首家澳资独资医疗机构,备案55家香港工程建设咨询企业和253名专业人士,超过1000名建筑、设计、旅游、医疗等澳门专业人士获横琴跨境执业资格。
  至今,广东自贸试验区累计设立了2.4万家港澳资企业,实际利用港澳资金473.77亿元,以全省万分之六的面积吸引了全省港澳资总额的三成以上。港澳青年创业热情高涨,创新创业基地累计孵化1442家创业团队。
  毛艳华表示,广东自贸试验区很多制度创新的诉求来自粤港澳深化合作。它形成了6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国内自贸试验区或者同类自贸试验区中是比较全面的,尤其是法治化环境的创新在广东是最有特色的,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创新也走在前面。目前,其可能还是聚焦经贸为主,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联动,未来还要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解决规则衔接问题等。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3年第11期)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广东自贸试验区未来向何处提升?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