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投资必须修炼“慢富道”

最新信息

做投资必须修炼“慢富道”
2023-06-19 04:08:00
“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
  2018年,博道基金董事长莫泰山为纪念基金行业走过20年,应邀写了《记忆中的1998》,文中引用了黑格尔的这句话,我们的话题就此展开,“历史”逐渐变得鲜活、生动。
  1997年11月,国务院颁布《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按照当时的要求,第二年春天就要试点成立国内的基金管理公司,证监会基金部也在紧锣密鼓筹备中。11月底,即将硕士毕业的莫泰山被选调到尚在筹建中的基金部,从此与基金结下不解之缘。
  1998年,基金行业诞生前夕,除了参与打磨出台基金业第一份基金契约和招募说明书,莫泰山还接到一个“特殊”的任务:为基金知识普及专栏写稿,参与撰写了公募基金行业的第一批投教文章。
  此后,莫泰山投身业界,亲历了公募基金在2006-2007年大牛市中的井喷,而后又经历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市场过山车一般的牛熊转换中,他对市场周期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013年,莫泰山开始自主创业,由其参与创办的上海博道投资管理公司于2015年进入百亿私募俱乐部,此后申请设立公募,2017年博道基金获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并于2018年展业。
  作为从业时间已有25年的行业“老兵”,莫泰山的经历里面有过几次转身,从公募到私募,后又选择回归公募二次创业,这背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历程?
  证券时报记者近日独家专访了莫泰山,在他看来,参与公募基金,实践普惠金融,为广大中小投资人提供专业理财服务,是其作为第一批基金从业人员的初心。
  “莲花山会议”
  与基金业第一代拓荒者
  证券时报记者:你如何与基金行业结缘?
  莫泰山:说起来,与基金结缘,可能和我在校园的经历还有点关系。当时勤工俭学,曾参与编写过两本有关投资基金方面的书,硕士毕业前夕,获得到证监会实习的机会,就被安排到尚在筹建中的证监会基金部。可以说,在学校无意中埋下的种子,让我与基金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记得刚开始参加实习,就看到同事们在为筹备基金行业的首次培训而忙碌,培训对象是所有第一批参与各基金公司筹建的人员,这次会议后来被业界称为“莲花山会议”,被反复提起。印象最深刻的是讲师团的阵容,除了监管部门的领导,基本上都来自国外著名的资管机构,海外基金业当时发展了一两百年,已相当成熟,国内基金业从一开始就对标国际基金业的先进实践,借鉴它们运作多年积累的经验,并尝试引入他们的框架和做法,体现出了高起点与国际化的特点。
  在早期,监管部门作为基金行业的组织者,所有的制度设计都是从无到有,大家有很多发挥专业性、想象力的空间,合理化的建议可以比较快地被采纳。有很多建议,前一天还在讨论,过几天可能就在全国发布了。大家秉承着为行业长治久安的态度,以专业的精神,去学习、思考和提出政策建议,良好的政策效果能从行业发展和市场反馈中体现出来,让很多人受益,参与这个过程还是很有成就感的。非常感恩基金业的第一代拓荒者,无论是当年监管部门的领导还是业界第一批精英,没有他们当年的精心设计与不懈努力,就没有今天基金业的良好局面。也感恩命运的眷顾,让我有机会参与基金行业四梁八柱的构建,让我能遇到这么好的领导和同事。
  证券时报记者:在你看来,基金行业早期的哪些实践,对行业健康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莫泰山:第一,良好的制度设计。1997年11月出台的《暂行办法》确定了基金行业运行的大框架,最早的制度设计者们对基金行业的顶层设计考虑得非常周全,非常长远,为行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市场化。基金行业从一开始就秉持了充分竞争和开放的心态,没有关起门来搞发展,而是不断引入多元化的竞争。例如,刚开始发展的是封闭式基金,很快就积极推动开放式基金的试点,从产品形态上引入最市场化的竞争机制。
  第三,专业化。做财富管理特别强调专业,一直以来,监管部门是以非常开放的态度,把各方面有利于行业发展的因素,以合理的方式引进来,鼓励行业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比如最早让证券公司作为发起人,因为券商在资管方面有一定实践和经验;后来开始引入中外合资基金公司,是希望学习国外大型资管机构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建立全球化的视野;再往后,允许专业人士发行设立基金公司,让人力资本作为重要的要素参与进来,让有志于长期在行业发展的人,有更稳定、更长期的规划。去年证监会发布了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意见,也在进一步鼓励行业往专业化方向发展。
  证券时报记者:早年A股市场是逢新必炒,据说,封闭式基金刚一面世就受到投资者热烈追捧。
  莫泰山:1998年3月23日,南方、国泰基金公司的两只产品基金开元和基金金泰分别在沪深交易所发行,两只基金各计划募集20亿元,一天就合计冻结申购资金1600多亿元,可以说是非常成功。
  市场高位要“克制”
  低位要“贪婪”
  证券时报记者:2005年你投身公募,经历了2006年-2007年那一轮轰轰烈烈的大牛市,基金备受追捧,能聊一聊那段经历吗?
  莫泰山:那两年确实是A股历史上最大的一轮牛市,随着市场走强,基金收益丰厚,赚钱效应明显,基金发行也越来越好,我记得在2006年底,同业有一只基金一天发行400多亿,这个消息甚至引起了很多国际同行的关注。
  2007年更是“沸腾的岁月”,当时担心市场过热,要求新基金发行限额,而大众申购基金的热情高涨,基金突然变成了稀缺品,一开始先到先得,客户半夜排队买基金的盛况再现。2007年8月交银施罗德发行了一只新基金,正式发行前一周,全公司的电话都打不通,因为大家都在接各方潮水一般涌来的电话,客服电话更是永远占线。
  从2005年底到2007年底,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从不到5000亿元增长到近3.3万亿元,主要是权益基金,基金持股市值在全市场占比超过20%,那是公募基金市场影响力的巅峰。
  证券时报记者:紧接着就遇到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莫泰山:是的,牛熊的转换来得很快。2008年9月底,中金公司组织我们一些同业去华尔街参访,拜访了美联储以及业界的很多机构,在金融危机的“震中”,在危机演化得最激烈的时候,感受非同一般,印象深刻。A股市场和基金行业,也在2008年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证券时报记者:投身公募基金行业的第一个五年,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莫泰山:最大的体会还是对市场起伏的感受,在公募的首个五年,我就经历了一轮市场超级牛熊的转换,在过山车般的市场行情中你会不断去反思,也逐渐认识到,在市场高位一定要克制一点,在市场低位则要大胆、“贪婪”一点,这才是正确的应对市场周期的方式。现在大家常说: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确实如此,经历过几轮周期你就会发现,当一件事特别容易的时候,出错的概率偏高,而做起来很艰难的事,正确的概率比较大,没有当时的难,就没有后来的收获。
  实践合伙制
  创立博道投资
  证券时报记者:2010年,你离开公募基金,2013年5月,你发起创立博道投资,出于什么考虑?
  莫泰山:我们创立私募基金的初衷是想尝试实践合伙制,因为我们看到国外不少大型基金公司都是合伙制的股权结构和治理模式,而且当时国内多位行业重量级人物也一直在强调人力资本对基金行业的重要性,呼吁公募行业应该允许员工持股。对此,我是认同的,同时我在想,如果相信这个模式有生命力,就应该自己投身实践,如果在私募可以实践成功,时机成熟时或许公募也可以尝试。这有点像当初乡镇企业的发展,先在边缘一点的地带尝试起来,干得好,可能推广到更大的领域。
  证券时报记者:你们怎么二次创业?难在哪里?
  莫泰山:2013年创建私募时,比较幸运,老天给了我们糖吃,但回归公募要求更高,我跟同事说,我们又重新回到了公募这个职业赛道,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不必说,我们算从业人员里的“老兵”了,为什么说“陌生”呢?因为行业发展太快,时隔8年后回归,行业已经有很大进步,行业发展的门槛提高了很多,代销渠道、机构客户普遍实行白名单制度,对公司管理规模和基金经理的历史业绩都有很高要求。而且这个时候团队的人员规模比私募创业时要大,要稳定大家预期,公司发展不能有偏差,这几年真正体会了创业的感觉。
  证券时报记者:你们怎么突破?
  莫泰山:做财富管理特别强调专业,只要有专业能力,有良好的从业经历,总会有生长的机会,只不过一开始可能难一点,机会没那么多,这也客观上要求我们更加努力,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本分。
  事实上,我们虽然是二次创业,但还是可以站在私募历练的基础上,私募那五年整个团队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锻炼了能力,也积累了经验和教训。例如,2013年私募起步阶段,客户委托给我们的第一单专户产品就是量化产品,2014年我们开始对外合作发行市场中性产品,之后产品类型越来越丰富,我们的量化平台也是从无到有一点一点搭建起来,不断迭代。因此,在回归公募后,我们第一只发行的就是量化产品,跟渠道谈新产品的合作时,不是一张白纸,团队已经是比较有战斗力的状态,有系统、有人才、有策略,都可以延续。那两年,我经常和同事们分享的一句话就是,“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证券时报记者:2018年市场很低迷,你们怎么发产品?
  莫泰山:当时虽然市场低迷,但经历过几轮市场的起伏后,我们心里还是比较清楚,这是布局权益产品的好时机。2018年我们发了两只新产品,都是权益类型的,其中第二只产品在11月发行,正处于市场最低迷的时候。我记得当时市场情绪特别不好,我们的合作伙伴兴业证券在厦门组织了一场路演,倒是来了不少听众,我当时引用巴菲特的话说,在这种时候,我们应该关注好价格还是好时机?当时市场的整体估值跟2005年、2008年的历史大底很接近,很便宜,毫无疑问是好价格,但宏观还有不确定,不知道指数是否还会再跌一点,或者什么时候会涨,所以不知道是不是好时机。按照巴菲特的观点,应该抓住好价格,不要试图去等好时机,因为好时机是后验的。
  在难而正确的时候
  总该有所行动
  证券时报记者:作为行业老兵,行业第一批投教文章的作者,你怎么看待“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问题?
  莫泰山:这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行业痛点,从后视镜角度来看,如果总是市场高点大量资金进场,而低点资金流入很少或者资金净流出,造成了事实上的追涨杀跌,基民的收益肯定跟不上基金的表现。说明在市场的起伏面前,贪婪和恐惧不断在左右我们的情绪,包括基金公司在内的所有市场参与者,需要有正确的应对方式。
  对基金公司而言,首先要有可以实现长期有竞争力回报的真本领,其次是尽量不要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尤其是新发产品方面,再有就是要做好客户长期投资的陪伴。我们重回公募,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实践,在这方面做点努力。
  证券时报记者:你们投教品牌为何叫“慢富道”?
  莫泰山:我们希望告诉客户,做投资要有耐心,要有慢慢变富的心态。为什么客户赚的钱比基金赚的钱少?简单推论就是客户没有参与全过程,再进一步分析会发现,长期投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原因可能在于:一是对长期投资的效果不了解、不相信,复利是反直觉的,据美国的西格尔教授统计,美国股市在200年的时间,平均年化回报为6.7%,累计回报高达100万倍,这非常反直觉;二是受不了,A股市场波动较大,就算你相信长期复利的效果,面对大幅波动也特别难坚持;三是等不起,很多人想走捷径、赚快钱,如果用交易的心态买基金,对坚持长期投资是很大的障碍。
  证券时报记者:怎样帮助客户赚到真金白银?
  莫泰山:首先我们要加强投研体系建设,提升自身投资能力;其次,太容易的事少做一点,难的事反倒应该多做一点。比如,肯定是在市场最低点发产品、增加规模最好,这时候最难,但还是要去做。作为资管机构,在难但可能正确的时候,总还是应该有所行动,总要让大家慢慢了解你,这次难一点下次可能容易一点,再下次可能更容易一点,相信正确的行动终究会被认可,我们一直这样鼓励自己。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做投资必须修炼“慢富道”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