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降息之后 还有哪些政策可以期待?

最新信息

评论丨降息之后 还有哪些政策可以期待?
2023-06-20 01:16:00
6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了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一批政策措施。会议围绕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做强做优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等四个方面,研究提出了一批政策措施。
  降息后往往伴有政策组合拳
  6月13日,央行将7天逆回购(OMO)利率和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调降10个基点,15日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也随之下调10个基点,这是自去年8月以来OMO、SLF以及MLF利率的首次调降。疫情暴发以来,央行共进行了4次MLF、OMO利率的下调,分别在2020年2月和4月,2022年1月和8月,货币政策的宽松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打响了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的“第一枪”,降息操作后往往会有一整套宏观政策组合出炉。
  2020年的政策组合集中在助力抗疫、复工复产,呵护中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2020年1月底,央行安排了3000亿元防疫专项再贷款,用于保障医疗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的生产、运输以及实体经济发展,其中超过一半投向了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中小微企业。在降息后的2月26日,央行新增再贷款再贴现额度5000亿元,将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5%,用于解决企业在复工复产过程中面临的债务偿还、资金周转以及扩大融资等迫切问题。4月20日,为了对冲全球疫情暴发带来的冲击,央行再次新增了10000亿元的再贷款再贴现额度。财政政策方面,财政赤字率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2019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安排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2019年增加1.6万亿元,提高专项债券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
  央行在2022年1月及8月对OMO以及MLF分别进行了两次各10个基点的调降,而在降息操作后均有较大规模的政策接续,主要聚焦小微企业、制造业企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房地产市场。在财政和货币政策协同发力下,有力地保障了宏观经济大盘。2022年初央行采取降息操作后,财政接棒发力。2022年3月21日,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联合发布《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大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实施力度的公告》,明确了小微企业和制造业等行业留抵退税政策。2022年全年来看,新增减税降费以及退税缓税缓费超4.2万亿元。2022年6月召开的国常会上提出要运用3000亿额度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来补充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在内的重大项目资本金或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此次国常会上还提出要调增政策性银行8000亿元信贷额度,以更好地实现金融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2022年8月再度调降OMO以及MLF利率后,国常会的部署进一步体现了稳经济一揽子政策的连贯性。2022年8月24日,国常会部署19项接续政策,主要包括:一是在前期3000亿元的基础上,新增3000亿元以上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最终年内实现了7399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使用。二是确定使用5000多亿元的专项债限额空间。三是支持中央发电企业等发行2000亿元能源保供特别债。8月31日召开的国常会上进一步明确“接续政策细则9月上旬应出尽出”,并再次提及保交楼,支持刚性和改善型住房需求。11月13日,央行和银保监会出台“金融16条措施”,从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积极做好“保交楼”金融服务、积极配合做好受困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等六大方面提出16项具体措施。
  “接力”政策在路上
  2023年4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形成扩大需求的合力。央行的降息操作,发改委等四部门下发的降成本重点工作通知均是财政和货币政策协同发力扩大需求、促进经济向好的举措。6月13日,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和人民银行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要求重点组织落实好增强税费优惠政策的精准性针对性、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服务质效、缓解企业人工成本压力等8个方面共计22项任务。其中,税费优惠政策方面,提出要对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的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加强对科技创新、重点产业链等领域的支持,将符合条件行业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金融对实体增效方面,提出要持续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重要作用,推动经营主体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国家发展改革委6月份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孟玮指出,接下来发改委将重点从恢复和扩大消费、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六个方面发力。主要包括:一是尽快制定出台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政策,释放服务消费潜力;稳定汽车消费,加快推进充电桩等设施建设和配套电网改造,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二是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推动能源、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的引导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三是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短板领域加快突破,在优势领域做大做强。四是更大力度地吸引和利用外资,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五是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扩大毕业生等就业渠道;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六是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做好迎峰度夏电力供应保障,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后续还有哪些政策可以期待?
  6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围绕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做强做优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等四个方面,研究提出了一批政策措施。从上述方向来看,还有哪些具体政策可能会在近期推出,是市场较为关注的话题,对此我们做出如下展望:
  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货币政策在降息落地后,三季度存在降准的可能性,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扩容增新也是可能的方向。目前,降准操作已经成为央行弥补中长期流动性缺口、释放低成本资金的常规手段。一季度信贷需求回暖导致银行负债端缺口有所放大,2023年3月央行顺势降准释放约5000亿元资金。展望下半年,预计政策组合拳下政府债券和信贷的增长将进一步消耗银行体系的超储,降准是优于MLF超额续作的货币政策选项,或有望在三季度落地。另一方面,国内经济虽已进入修复阶段,但修复过程中结构性问题有所凸显,在此背景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定向支持作用更显重要。后续若出现其它政策工具传导受限,结构性货币工具或将有望扩容增新以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
  财政政策方面,减税降费,政策性金融工具或是重要的发力方向。第一,今年以来地方税收增长状况良好,一般公共预算压力有所缓解,结合近期国家发改委降成本重点工作通知以及新闻发布会上的表态,预计减税降费有望成为财政发力的重点方向。第二,政策性金融工具具有典型的逆周期特征,上半年在经济复苏较快时力度有所减弱。随着二季度以来经济复苏进程放缓,预计政策性金融工具等准财政工具将重启扩张,发挥准财政作用。此外,近期市场对于特别国债的讨论颇多,特别国债的优点是能够在不增加地方债务负担的情况下刺激实体经济需求。特别国债的使用在以往经济压力较大的时期均有讨论,但近年来只有2020年推出“抗疫特别国债”,特别国债作为政策工具箱中的一项重要储备政策,今年是否会推出仍有待进一步的政策信号。
  着力扩大有效需求。扩大需求有望从消费和投资两方面入手。消费方面,新能源汽车、家电下乡以及加快充电桩建设等是直接提振耐用品消费的政策措施,部分地方政府推出了相应的消费券政策与之配合。此外,由于收入是消费的基础,稳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的措施也在政府下一步的考量范围内。投资方面,政府或将继续推动能源、水利、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以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的引导作用,有效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推动重大项目投资活动增长往往需要通过加快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发行进度或增加政策性金融工具以及商业银行信贷支持与之配套。
  做强做优实体经济。聚焦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4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逆势而上,在短板领域加快突破,也要顺势而为,在优势领域做大做强”。新能源车和人工智能产业链将是政策重点发力方向。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充电桩、储能等设施建设和配套电网改造。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营造创新生态,重视防范风险。5月5日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对于科技创新、重点产业链等领域,未来政府有望出台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政策、融资便利和优惠政策、人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活力。
  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风险的重点主要在于城投平台和房地产领域。应对地方城投平台债务风险,核心的思路为“控制增量,化解存量”,政府可以通过增加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有序开展由点及面的地方债务化解等方式来缓释风险。房地产领域,4月以来新房及二手房销售热度有所回落,部分房地产企业经营压力再度回升,市场情绪再度趋于悲观。在此背景下,因城施策框架下的需求侧托底政策仍有进一步加码的空间。除此之外,如何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工具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缓和房企经营压力,或许会是下一步房地产政策的重点所在。
  (作者为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评论丨降息之后 还有哪些政策可以期待?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