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制造业占比仍需努力

最新信息

稳定制造业占比仍需努力
2023-06-24 21:09:00
2023年4月底后中国经济修复势头呈现走弱的趋势。所以,在6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一批政策措施。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投资仍然是我国“稳内需”的主要抓手。在当前的中国经济结构中,整体上服务业优于工业、制造业优于地产业、餐饮消费优于商品零售消费业,所以,当前经济的结构性差异还是非常明显的。
1.jpg  制造业的产能过剩隐忧浮现
  1、工业产能利用率下降,库存水平升高,指向了“去产能、去库存”的不利组合
  在“十四五”规划前,我们并没有“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这一基调,而是提倡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并且在认知上倾向于认为,若一个国家的服务业占比越高那么该国家的经济结构就越先进。但在“十四五”规划后,我们对政策倾向做出了相应调整。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十四五”规划后,我国制造业投资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这导致目前产能过剩的隐忧开始呈现。这是由于内需和外需都出现了走弱迹象,订单突然减少,但产能却一直在扩张,因而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隐忧。
  从制造业“去库存”的情况上看,当前企业的库存水平比较高,虽然产成品存货水平从高位回落并且持续了一段时间,但是若剔除价格因素,即用企业产成品存货减去PPI,可以发现工业企业库存仍处在较快增长的阶段。工业产成品周转天数上升,也反应了这一点。
  我们预计这一波“去库存”的进程至少持续到2023年四季度,它会对工业生产产生负面影响。有市场机构认为,我国制造业和美国制造业“去库存”的进程都大约在2023年四季度结束,如果到时候中美能同时启动“补库存”周期,那么中国经济将迎来利好消息。
  从产能情况上看,制造业上市公司资本开支增速在2021年四季度到达顶峰,然后在2022年开始进入“去产能”的周期。制造业通常可以分为上游原材料制造业、中游装备制造业、下游消费制造业。若分类来看,目前下游消费制造业去产能比较充分;中游装备制造业的去产能进程可能会被拉长,这是由于现在“建设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十分受重视,各项政策支持也非常“给力”;上游原材料制造则仍有向下的空间。
  从制造业上市公司投入资本回报率数据上看,上市制造业企业投资回报率持续下行,所以,我们需要更大力地支持制造业投资。这是第一个方面,制造业现在面临着“去产能与去库存组合”的不利状况。
  2、房地产与基建的“翘翘板”有失衡的迹象,对原材料制造业冲击加大
  我们把制造业26个细分行业包括上游原材料制造、中游装备制造和下游消费制造,用中国投入产出表进行分析,并将这些细分行业终端需求的来源按房地产部门、基建部门、出口,汽车和新能源等,进行拆分。
  我们可以看到,去年上游原材料制造行业对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变动是非常敏感的,并且房地产明显地拖累了原材料行业。近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出现“边际走弱”的趋势,导致上游原材料制造业减产预期加重,这也是近期黑色商品价格大幅调整的原因。
  原材料制造业也经历了充分的调整。在去年与今年以来中,原材料行业都是工业企业利润增速的最大拖累项,原材料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率先减速。从2023年上半年情况看,原材料行业的利润加速下滑,固定资产投资的前景也不容乐观。所以,我们能得到一条非常清晰的逻辑链条,即如果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制造业发展不稳健,上游原材料制造业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这样不仅会拖累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也会导致工业品生产价格和出厂价格指数持续低迷。
  3、出口从传统国家向“一带一路”迁移,对中游制造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拉动力度下降
  这里我们将26个制造业细分行业按高地产依赖、高出口依赖和其他行业,这三个方面进行拆分。高出口依赖行业指该行业出口交货值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高于10%。高出口依赖行业在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1-4月份对整个制造业投资的贡献分别达到了61%、65%、76%。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高出口依赖的制造业对整体制造业的贡献越来越大,中国的制造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出口驱动。
  2023年以来,从总量效应上看,高出口依赖的、下游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开始下滑;从结构效应上看,2023年5月以来,中国的出口拉动力量开始从美国、欧洲、日本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转移。例如,2023年1-4月份以人民币计价的我国出口同比增长10.6%,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拉动达8.2%。从出口结构上看,相比于美国、欧洲和日本,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中,工业原材料占比较高,而中游的制造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占比相对较低。所以,“出口拉动”国别的转换会存在一定的结构效应,这需要我们持续地关注。
  在全球经济呈现“制造业衰退,服务业扩张”的情况下,中国制造业的增长缺乏共振条件。如上文所说,如果在2023年年底中国和美国制造业能够同时开始一波“补库存”的行动,将会出现非常有利的制造业“景气共振”的情况,但这是否能实现还有待观察。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出口对中国制造业增长的贡献非常大,已经达到七成以上,所以我们对中国出口增长的向上弹性仍然需要保持谨慎态度。
  4、外围科技封锁形势在收紧,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冲击显化
  我们主要关注中国机电产品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这两个指标。2023以来中国机电产品出口金额高速增长,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金额负增长,两者形成了鲜明反差。其实两者从2022年6月便产生了系统性差异,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与进口同步收缩,这说明我们应警惕外围环境对中国中长期产业升级、科技突围的不利影响。同时,我们可以看到,2023年以来高技术制造业的生产增速开始低于整体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呈现下滑的态势。
  5、工业生产价格(PPI)持续低迷也是制造业产能过剩的体现
  从2023年前四个月数据看,PPI累计同比收缩2.1%,其中原材料制造板块对PPI增速的拖累达到2.16%。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发展不太强势,导致原材料制造板块低迷,而原材料制造板块的价格拖累了整体工业生产的价格,这也是制造业产能过剩的体现。
  6、2023年稳定制造业投资需要寻求并扩大支撑因素
  1)制造业技术改造和新动能行业具备投资潜力
  我们的中游制造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如绿色低碳、智能制造、自主可控和汽车产业链等,发展非常迅速,比如去年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了8.4%,在制造业投资中的占比达到了40.6%。同时,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指明了制造业技术改造的重点方向。
  2)释放可选消费及线下服务业行业延后投资需求
  疫情防控放开有助于释放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皮革制鞋等制造行业的投资需求。
  3)提振民间投资信心
  制造业发展毕竟还是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并且制造业投资中极大一部分为民营企业。因此,如何提振民营企业家的信心也值得重点关注。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促进民营企业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明确指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是党中央的一贯方针。如何解决现在现代民营企业家所谓的“躺平”的问题,有效地提升民营企业的投资意愿可能还需要一些实招、狠招。所以,我们建议应集中推出一批“绿灯投资”案例,让企业产生政策稳定的预期。
  4)财政、货币及产业政策“续力”支持
  据我们的测算,2022年全口径制造业投资增长达9.1%,而财政货币和产业政策的支持对制造业投资拉动约4%—5%,政策支持的杠杆效应占总增长的半壁江山。2023年二十届中央财经委第一次会议以研究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人口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提出要“把扩大内需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因此今年进一步的货币财政产业支持是可以期待的。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去年对制造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时,央行提供了再贷款支持,财政部也提供了贴息支持,这样的政策支持的杠杆效应是非常强的。
  如那么如何从货币政策上提供支持呢?
  从货币政策的角度来看,“降息”仍然是必选项。上周央行已经率先实行“降息”了,为什么现在说“降息”还是必选项呢?从2023年一季度数据看,企业一般贷款付息规模增速达4.9%,去年的增速为-1.1%;2023年前四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费用的同比增速由负转正,财务费用占比明显升高,所以“降息”对于缓解企业财务费用的支出大有裨益。
  2022年我国一般贷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累计下降了62BP和60BP,而非金融地产行业上市公司可比口径投入资本回报率(ROIC)累计下降了117BP,约是贷款利率下行幅度的两倍。2023年一季度尽管中国经济在修复回温,但企业盈利依然承压。非金融地产行业上市公司投入资本回报率比去年年末下行了20BP,同期一般贷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下行幅度只有4BP和1BP。虽然央行已经在推动一般贷款利率和企业贷款利率下降,但是制造业企业投资回报率面临下降的幅度更大。所以,央行需要进一步“降息”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支持。
  对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思考
  1、稳定我国的制造业占比仍然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确实存在着一定过早“去工业化”或者“未富先去(工业化)”的嫌疑。与日本相比,大家讨论中国人口结构时会谈到“未富先老”,即尚未达到发达国家收入水平的时候人口老龄化在加速演化。我们对比发达国家也会发现,我们可能也会“未富先去(工业化)”,即尚未达到很高的人均收入水平时,工业增加值的份额、制造业增加值的份额便开始逐渐下降。
  为什么要强调稳定制造业占比呢?因为制造业作为可贸易部门,其发展有利于同时充分利用内需和外需,是打造“双循环”的有力抓手。2021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在经济中的份额有所回升,这是一个可喜的迹象。从各国去工业化时的工业就业份额与人均GDP比值的角度上看,中国正好处在中间位置,既有一定的过早去“去工业化”的特征,但也不像一些拉美国家那么明显,然而和发达经济体走过的成熟的“去工业化”进程相比我们还是有差距的。
  2、韩国夯实制造业基础与提升出口竞争力的经验值得参考
  我们在谈到制造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时,常常对标日本和韩国,因为他们在这方面走在我们的前面,曾经也走得非常成功。但我们发现,在夯实制造业基础和提升竞争力方面,韩国比日本做得更好,所以,这里我们参考韩国夯实制造业基础和提升出口竞争力的经验。日本与韩国在制造业和出口市场上的表现大相径庭。
  1)日本有产业空心化嫌疑,严重拖累出口
  1982年至今日本制造业占GDP比重下滑至20%左右,出口市占率由6.51%降至3.31%,接近腰斩。
  2)韩国制造业份额稳中有升,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持续提升
  1983年至今韩国工业份额都维持在25%以上的较高水平。这里25%是一个经验的临界值。近年来,韩国工业份额一度超过30%,其出口市场份额、出口产品技术含量表现也十分优异。
  3、韩国提升制造业和出口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1)韩国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发展,对制造业升级的支撑作用逐步显现
  韩国制造业的份额增长,主要来自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仪器、电气设备、机器设备以及交通设备等引领制造业产业高端化的行业。所以,比如,韩国的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基本是“齐头并进”“一路上行”。这说明,如果一个国家的制造业不扎实,那么其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很难“比翼齐飞”。如中国的一句老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有制造业发展好了,服务业的发展才能有更好的根基。
  2)韩国制造业产业集中度提升,有助于韩国抢占全球制造业份额
  韩国政府集中资源打造主导产业,形成了若干重点产业集群,颁布了像《汽车工业育成计划》《半导体芯片保护法》《21世纪电子发展规划》等政策。全球都在事实上适时搞产业政策,这不是需要遮遮掩掩的事情,但我们做产业政策时需要把政府的干预引导和市场配置力量的发挥有机地结合起来。韩国政府也是举全国之力通过信贷资源倾斜、企业兼并重组等趋势打造行业巨头,现代、三星就是其中的典型。我们也可以在某些领域实施非价格竞争,通过更强的研发能力和更高的技术创新禀赋提升议价要价能力,这样才能使我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份额以及在全球出口中的份额“稳中有升”。
  以上便是我对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以及对未来如何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思考。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稳定制造业占比仍需努力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