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成为港人港企“北上”首选地 深港多领域合作驶入快车道

最新信息

深圳成为港人港企“北上”首选地 深港多领域合作驶入快车道
2023-07-01 22:17:00
2023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26周年纪念日。虽非逢“五”、逢“十”的特殊年份,但对深港交流而言,今年尤为值得纪念。
  自2月6日零时起,内地与港澳人员往来全面恢复。3月初,香港特区政府推出恒常化“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鼓励更多企业提供职位,支持香港青年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与香港仅一河之隔的深圳,自然成为港人港企“北上”发展的首选地。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认为,深港合作走过“香港接单,深圳生产”“香港服务,深圳科技”“香港研发,深圳转化”三个阶段后,正走向“研造一体,融合发展”的4.0时代。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为代表,深港科创一体化不断提速。
  口岸恢复快捷通关、前海往返香港跨境巴士开通,今年以来,深港人员往来便捷化催生“反向代购”等新潮流,拉动了旅游、消费复苏回暖。
  多领域合作深化、优势因素叠加释放,深港经济互补、社会融合迎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打造港人港企“北上”首选地
  “我们已经跳出了香港的地域限制,特别是年轻人的就业、创业,空间无限。”
  “我很高兴看到香港青年能够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开拓自己的天空,实现创业美梦。”
  今年以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多次在公开场合或个人微博释放特区政府鼓励港青“北上”就业、创业的积极信号。
  时间倒回至2021年初,特区政府推出第一期“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鼓励在香港及大湾区内地城市有业务的企业,聘请及派驻香港青年到内地工作。特区政府按每名受聘毕业生向企业发放每月10000港元的津贴,为期最长18个月。
  “通过就业计划,我不但还清了助学贷款、增长了眼界,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岗位。”在深圳一公司担任总裁助理的香港青年周盼告诉记者,来深一年半,他感受到了大湾区发展的日新月异,身边不少朋友也希望到深圳寻求机会。
  据深圳市人社局透露,通过第一期“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来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就业的港澳青年中,选择深圳的比重最大。2月以来,该局密切联系港澳政府部门、社团组织及高校,发动优质企业提供更多面向港澳青年的工作岗位,希望第二期计划延续第一期的良好效果。
  “深圳的生活与港澳有许多不同,生活上能习惯,工作上自然更投入。小到房租水电、平常跟朋友可以在哪里聚会等,各种各样的生活问题都是职场导师可以分享的。” 罗湖区港澳政协委员、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深圳分所合伙人周文乐说。
  今年5月,《深圳市进一步支持港澳青年就业创业实施细则》印发,明确实施“大湾区职场导师计划”。以周文乐为代表,一批在深圳已有多年工作与生活经验的“前辈”,正以“老乡带老乡”的模式,为新一代港青来深就业扫除心理负担。
  创业方面,大湾区教育资源中心2022年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超过50%受访香港大学生有意向在毕业后创业,首选城市同样是深圳。
  6月30日,2023前海粤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在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中区正式启动。大赛连续举办7年,累计参赛项目超过7500个,其中港澳台地区参赛项目超过3500个,百迈技术、禹创半导体、曦华科技、正浩创新等一大批优秀项目通过赛事实现创业理想。
  如今,深圳形成了以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为龙头的“1+10+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空间布局。截至5月,7家市级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累计孵化项目1475个,其中港澳项目978个,占比66.3%;在孵项目591个,其中在孵港澳项目450个,在孵项目年产值超4.1亿元。
  深港科创生态圈持续优化
  近日,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宣布成立北部都会区统筹办事处(北都办),将于今年内制订和公布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和具体计划。
  今年以来,李家超屡次在公开发言中强调“无创科,无未来”。随着北部都会区开发提速,深港科技创新一体化也不断加快。
  “香港初创项目经常碰到三个问题,一是资金,初创团队难以有足够的资金维持企业发展;二是技术,项目背后的技术支撑非常重要;三是生态圈,项目在同一地方集聚有利于技术互通,产生凝聚力。”香港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策略研究)谢智刚告诉记者。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具有与香港地理上接壤、合作机制上协同、产业发展上“一区两园”管理、政策体系协同等突出优势。
  今年5月,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落地河套已满三年。记者在该校三周年成果展上获悉,其申请24项专利,累计引进150位港科大科创人才,蓝海湾孵化港累计孵化120个项目,26家企业获融资,融资额超11亿,估值超60亿。
  除此之外,最早入驻河套的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福田研究院,今年发布了我国首台自有知识产权高时空分辨率电子显微镜;香港中文大学深港创新研究院(福田)今年也正式在河套揭牌成立,是为数不多的医疗机器人一站式研发与测试基地。
  《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中提到,香港将在“一区两园”的基础上与深圳实现深度合作,研究试行创科合作跨境政策,促进港深两地的物资、资金、数据和人员等流通。
  相关尝试正在积极推进。今年2月,河套开展首次深港协同评审,首个由深港两地专家、相关部门联合参与评审科研项目——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国际化应用基础研究机构将作为首批项目拟入驻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
  资金助力亦不断强化。今年2月,位于河套的舒糖讯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收到了来自香港的首笔知识产权融资,标志着首个深港跨境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完成深港两地资金募集并正式落地。
  “如何在河套进一步推动开放,是香港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专职委员刘忠朴建议,深港可联手建设“河套科创自由港”,即围绕深港合作障碍,点对点解决,推动深港科技创新要素的便捷流动、跨境流动到自由流动。
  深港人员频密交往加速消费回暖
  “前段时间前海跨境巴士开通,我经常带一些内地美食返港,和朋友们一起分享。”港青周盼道出了香港与内地全面恢复通关以来,在深圳掀起的一股热潮——反向代购。
  鲍师傅、绝味鸭脖、山姆超市网红牛肉卷……在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越来越多IP显示在“中国香港”的网友晒出深圳美食攻略。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刘国宏认为,深港口岸客流恢复不仅直接带动口岸商贸再兴、跨境旅游发展,更重要的是深港人员频繁密切交往,将使深港两地各自优势因素叠加释放,为经济互补、社会融合、创新创业等提供强大支撑。
  例如,罗湖商业城商户向记者透露,得益于社交媒体上的推广,商业城的西装定制店铺本地订单数量比3年前多了不少。如今阔别3年的香港客人回归,部分店家深港订单比例各占一半。
  在支付方面,数字人民币让深港跨境消费体验更“丝滑”。2月24日,全国首台数字人民币硬钱包自助发卡机在罗湖首发亮相。罗湖区以“团聚”和“悦享”为主题,面向深港异地家庭或亲友、来深港人两大群体,送出1000万元数字人民币红包,单笔最高达999元。
  作为深圳唯一与香港海陆互通互联的城区,盐田区积极规划建设沙头角深港国际消费合作区,打造跨境旅游消费目的地。
  深圳市人大代表王琦表示,虽然盐田的面积不大,但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拥有东部华侨城等景点的优势,对深港在消费领域的合作有很大帮助,港方也有意愿与深圳对接。今年的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提及盐田,对盐田未来发展给予很大期望。
  今年“五一”假期(4月29日至5月3日14时),深圳各大口岸迎来客流高潮,出入境客流超过247万人次,其中4月30日出入境客流达63.4万人次,刷新全面恢复通关以来新纪录。世界之窗、锦绣中华、深圳野生动物园、东部华侨城等景区满是香港游客的身影,四处都能听到熟悉的“港普”。
  5月26日至28日,“港潮流”购物节(Chic Hong Kong)在深圳福田举行。作为全面恢复通关以后大湾区首个大型香港时尚潮流产品推广活动,购物节共吸引近80家香港参展商、超过130家香港品牌参展。其中,四成商家首次进入内地市场。
  为更好向大湾区内地城市的消费者推广香港优质品牌及产品设计,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席林建岳表示,未来贸发局将通过GoGBA一站式平台、内地发展支援计划等,协助港企对接新媒体、新零售,以创新模式建立品牌,拓展内销市场。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深圳成为港人港企“北上”首选地 深港多领域合作驶入快车道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