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如何应对欧盟对华经济战略的升级和演变

最新信息

中国当如何应对欧盟对华经济战略的升级和演变
2023-07-03 17:51:00
2023年5月以来,中国几乎成为欧盟所有重大议程的核心话题:5月底美欧贸易和技术委员会(TTC)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协调了其经贸政策,趋同对华“去风险”战略;6月20日,欧盟委员会出台了备受关注的“欧洲经济安全战略”(European Economic SecurityStrategy)倡议;在6月29-30日举行的欧盟峰会上,欧盟27国领导人重点讨论了上述倡议中对中欧关系,尤其是经贸关系有深远影响的举措。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欧洲经济安全战略”系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今年3月底提出对华“去风险”路线后,欧盟首次采取的具体措施,被认为是对华“去风险”路径的新抓手,出台前后引起各方广泛讨论。欧盟委员会这份新倡议核心内容是十一项新行动计划,包括对欧盟高新尖技术清单建立和风险评估、发展欧盟技术主权和欧盟价值链韧性、评估欧盟外国直接投资审查机制、研究欧盟对外投资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等。最终,在6月30日结束的欧盟峰会上欧盟27国领导人签署了联合声明,表示欧盟与中国互为重要的经济和贸易伙伴,未来欧盟将加强与中国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粮食安全等领域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这份联合声明虽然更多的从中欧经贸和全球性议题的视角来总结了当前欧盟对华经济政策,但欧盟同样强调了未来将继续减少在关键领域对中国的战略性依赖,并在必要和适当的情况下“去风险”。
  近两年,中国和欧盟始终以自己的模式积极推动经济复苏,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欧经贸合作克服各种困难,展现出较强的韧性。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持续加剧,下行压力日益显著,为增强经济发展韧性,包括欧盟在内的世界主要经济体在产业链供应链、能源供应、贸易、投资等领域推出一系列防御性机制和政策,这可能给中欧经贸关系带来不容忽视的挑战。
  一、中国对欧新能源汽车出口或将面临冲击
  在欧盟期望进一步稳固其关键领域供应链韧性的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对欧出口在未来可能会面临一定的冲击。2022年,尽管外需收缩,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逆势暴增,与锂电池和太阳能光伏一起成为外贸出口的新引擎。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67.9万辆,同比增长1.2倍,占汽车出口总量的21.8%,较2021年增加了6.4个百分点。另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1-4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已达34.8万辆,同比增长1.7倍,以比利时、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地区已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主要增量市场。然而,中国新能源车的快速崛起引起了欧盟的高度警惕,导致欧盟委员会贸易部近期正在酝酿是否对中国新能源车实施反倾销或反补贴调查(“双反调查”),第一轮调查或将于7月12日启动。欧盟成员国中,法国一直较为强势地主张对中国向欧盟出口新能源汽车施压,原因在于该国新能源汽车购车补贴出现了集中流向中国企业产品的趋势,例如2023年第一季度法国约40%购车补贴就流向了中国新能源车。若欧盟正式启动“双反调查”,并借此提高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关税,这势必对中国对欧新能源汽车出口带来一定的冲击,抑制当前中欧贸易较好的发展势头。
  二、欧企在华投资的领域及规模将受到影响
  根据荣鼎咨询(Rhodium)2023年5月发布的研究报告,欧盟对华投资已连降三年,从2018年的104.2亿美元降至2021年的63亿美元。德国是对华投资金额和项目最多的欧盟国家,占中国所有欧洲直接投资(FDI)的43%。然而,作为中国在欧最重要的投资伙伴,德国在近些年显著削减了对华的投资担保。2013年德国联邦经济部总共新批准了37项德企在华投资担保,到了2022年,经济部总共只批准了9项,而今年上半年仅批准了5项,这导致2022年初至2023年6月期间德企对华投资政府担保额削减了近50亿欧元,另有约40亿欧元的担保申请根本就未得到受理,严重抑制了德企对华投资的积极性。此外,根据“欧洲经济安全战略”罗列的行动计划,欧盟预计将与其成员国进一步研究对外投资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欧企未来在华投资的领域及规模,给本就持续走弱的欧盟对华投资带来更大的挑战。
  三、中企在欧投资活动将面临更多限制
  长期以来,欧盟对外来投资均实施了较为严苛的审查机制,然而根据近期欧盟发布的一系列政策和倡议,上述趋势有愈演愈烈之势,给原本就不活跃的中企在欧投资活动产生直接的冲击。截至2022年底,中国全球对外投资降至8年新低,对欧投资规模也降到了近十年的新低,仅有79亿欧元,与2021年相比下降了22%。跟踪数据显示,导致中企对欧投资在近三年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便是中国并购交易数量的严重萎缩。然而雪上加霜的是,自2023年以来欧盟进一步加强了对外资监管力度。例如,2023年1月12日,欧盟《外国补贴条例》对获得外国补贴的企业在欧并购、竞争及其他经济活动设置了新的监管机制,使得中企在对欧投资中将面临“反外国补贴”、“反垄断”和“反外商直接投资审查”三重审查机制。6月20日欧委会在“欧洲经济安全战略”中再次计划强化外国直接投资审查机制,尤其是投资欧盟境内关键基础设施或并购欧洲重要企业。在多重审查压力之下,中企将欧洲作为“走出去”战略目标的前景将困难重重。
  四、未雨绸缪应对欧盟对华经济战略
  为期两日的欧盟峰会虽然已闭幕,然而欧盟对“欧洲经济安全战略”的讨论并未结束,这意味着我国需要以当前中欧经贸关系所面临问题为出发点,在跟踪分析欧盟对华经济政策调整的同时,分阶段、针对性地制定短期和中长期应对措施。
  首先,考虑到目前欧盟“双反调查”提案或仍在讨论中,尚未披露新能源汽车的调查范围、技术性指标等相关规则,我国可分别从短期和中长期的层面来制定应对措施。一方面,结合既有“双反”案例,如光伏“双反调查”的时间线,我国可尽快罗列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应对欧盟调查的关键时间节点,例如在何月何日之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在欧盟到港清关不会受到本案调查的影响,或者受到本案追溯征税的可能性较小。另一方面,由于欧盟与成员国间的矛盾、成员国各自立场的差异,我国可将其作为对欧盟施压的天然杠杆,促使其在开展新能源汽车“双反调查”时有所顾虑。例如,德国与中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有较大的利益关联,该国在对华实施“双反调查”的问题上显得较为谨慎。因而,我国可以德国为突破口,加强对同阵营的欧盟成员国的游说,培养对华舆论的正面环境,最终影响欧盟的决策。
  其次,针对欧盟已经开始实施的监管机制,中企自身还需要多渠道加强对欧盟政策的分析和理解,以更好地应对合规风险。例如上文提及的《外国补贴条例》虽然于2023年1月12日生效,但其中关于事后调查的规则将于2023年7月12日实施、关于事前申报的规则将于2023年10月12日实施。这就意味着中企需抓紧时间窗口进行准备和调整,避免临时面对调查或申报要求时处于被动地位、增加交易成本与风险。
  再次,虽然中企在欧并购活动在近三年显著萎缩,一定程度上拖累了中国对欧直接投资,不过中企在欧绿地投资(即跨国企业在投资目的地国家设立子公司,从零开始建设项目设施)却出现了相对积极的发展趋势。2022年,中国对欧绿地投资总额达45亿欧元,同比增长53%,占中国对欧直接投资总额的57%,自2008年以来首次超过并购规模,标志着中企在欧投资方式的重大转变。另外,此轮绿地投资主要受到中国电动汽车电池投资的推动,这也使得中企成为欧洲绿色转型的主要参与者。因此,在当前欧盟尚未进一步加强外国绿地投资监管和审查的情况下,我国应鼓励并支持有意布局欧洲的中企,特别是与欧盟绿色转型相关的企业以绿地投资替代并购的方式来“进军”欧洲市场。
  此外,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欧洲在华企业的商业信心,我国还需采取更多积极行动,在稳固欧企已有投资规模和重点领域的同时,激发欧企在华拓展业务的意愿。2023年6月21日中国欧盟商会发布了最新一期《商业信心调查2023》,其调查结果表明欧洲在华企业信心明显下降,部分欧企已开始重新审视其投资和经营策略,以确保其供应链可以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与此同时,上述调查报告同样强调了未来欧企扩大在华业务的可能性,例如在低碳转型领域,多数欧企正在积极推进在华业务去碳化。因此,政府可重点考虑为欧企拓宽获取可再生能源渠道、出台针对性的产业脱碳指导政策等,并协助欧企全面了解推进碳中和的首要技术,以制定正确的投资决策。例如,在海事制造和产业服务行业,中国尚未出台任何在国内航运业引入国际技术的政策或法规,导致欧盟商会会员企业对未来该行业主要的燃料来源缺乏清晰认识,投资新的燃料来源和技术的意愿较低。
  2023年是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尽管近些年中欧关系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挑战,不过,正如欧盟峰会联合声明所述,中国与欧盟互为对方最重要的经贸伙伴之一,双方在全球挑战性议题领域仍然具有强大的合作潜力。因此,中欧更应以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为新起点,把握正确方向、保持市场开放,使其合作惠及双边,增益世界。
  (陈玺为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博士)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中国当如何应对欧盟对华经济战略的升级和演变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