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上新阶段!公募机构“出海”迎来15周年

最新信息

站上新阶段!公募机构“出海”迎来15周年
2023-07-05 22:51:00
岁月汤汤,公募机构“出海”已进入第15个年头。
  日前,有消息称,监管部门表示将从支持基金公司依法设立境外子公司、鼓励基金境外子公司苦练内功、引导境外中资机构加强合作等三方面入手,推动境外子公司更高质量发展。恰逢公募机构“出海”十五周年之际,此次发声也引起业内对公募境外子公司的高度关注。
  “出海”公募机构超过20家
  据报道,监管部门表示,近年来公募基金公司境外子公司整体发展取得一定成果,但在品牌效应、核心竞争力、功能发挥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将从多方面入手,推动境外子公司更高质量发展。
  这引起业内对公募基金境外子公司的关注。而今年恰逢公募基金公司“出海”的十五周年。
  从2008年证监会发布《关于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在香港设立机构的规定》,开启国内公募基金“出海”序幕;到2018年《证券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境外设立、收购、参股经营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实施,进一步细化境外子公司相关规则;再到2022年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支持符合条件的基金管理公司“走出去”,依法设立境外子公司,提升服务境外投资者及全球资产配置的能力。在政策引导与市场洗礼下,公募基金“出海”不断朝着集约式、专业化、更高质量的发展方向前进。
  历经15载,公募基金“出海”机构逐渐呈现出百花齐放姿态。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公募基金设立的境外子公司合计超过20家,不少公司甚至成立了2家或2家以上境外子公司。角逐场也从最初的中国香港拓展至美国、新加坡等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今年以来,更有多家公募基金公司设立境外子公司事项取得新进展。3月24日,嘉实基金申请设立香港子公司事项收到证监会反馈意见;3月27日,睿远基金(香港)有限公司开业;3月29日,汇添富基金设立的第三家境外子公司获得证监会核准;6月6日,兴证全球基金申请设立境外子公司的材料获证监会接收。
  据业内人士介绍,公募基金境外子公司主要是聚焦于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等各类海外业务,是为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内市场带来便利,引进境外资金的重要主体。
  公募“出海”站上新阶段
  15年来,公募基金境外子公司作为连接境内外基金投资的桥头堡,无疑发挥巨大作用,也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历史见证者。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基金境外子公司合计受托管理资产规模约4000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80%的管理资产投向中国市场(含香港市场)。
  香港作为境外子公司走出去的第一站,时至今日,依然是绝大多数境外子公司的主要扎根之地。立足于香港的境外子公司普遍获取第一类(证券交易)、第四类(就证券提供意见)及第九类(提供资产管理)受规管活动资格牌照,从事相关金融业务。
  国内首家公募基金境外子公司亦是在香港萌芽,成立于2008年的南方东英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南方东英)伴随着公募机构“出海”发展也已历经15年,俨然成为公募行业“出海”的一个缩影。
  回顾过往,南方东英表示,就公司15年的发展历程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8-2012年属于筹备期;2012-2017年属于业务探索期,逐渐明确深耕ETF的业务发展方向;2017年至今,则是深化产品布局、持续做大规模的加速发展阶段。
  谈及为何选择聚焦ETF业务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南方东英有关人士回忆:“2008年来到香港时,市场外资环伺、竞争激烈,传统非上市公募基金业务需要大力发展本地的银行销售渠道网络,本地银行渠道销售格局早已成型,中资机构寻求突破的成本和难度都较高。ETF由于在交易所上市,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传统银行渠道资源被外资公募挤占的问题。”
  此外,南方富时中国A50ETF的一炮走红,成为南方东英更加坚定聚焦ETF业务的重要支撑。据介绍,2012年,在RQFII相关政策出台后,南方东英发行了首只RQFII产品——南方富时中国A50ETF,规模一度超过500亿港元。“南方东英作为当时全球最大的RQFII机构之一,投资额度几乎用尽,海外投资中国的热潮呈现出一票难求的盛况。”南方东英有关人士表示,自此以后,公司更加确定以ETF业务为主线的发展战略。
  事实证明,南方东英选择的特色化道路是正确的。南方东英已然成为香港市场上颇有名气的ETF发行商之一,截至目前,公司在香港市场布局超过40只ETF产品和杠杆及反向产品,2022年末ETF产品管理规模在香港位列第二,香港前十大活跃成交ETF榜中,南方东英旗下产品占据6个席位。
  南方东英表示,丰富产品线,创新驱动打造多只旗舰产品;积极参与互联互通,做大规模;推动海外业务更进一步将成为新的重点任务。而这也成为多家公募基金境外子公司的共同期待。
  “市场风云变幻,只有布局更全面的产品线,才能在不同的市况和周期下都有能向投资者提供合适的工具。”南方东英有关人士说,为此,公司不断加速丰富ETF产品线,发行了恒生指数的两倍杠杆及两倍反向产品等多只创新产品。
  在积极参与互联互通、做大规模方面,南方东英表示,公司同时参与了上海-香港和深圳-香港ETF互挂项目,并参与内地与香港的ETF互联互通,陆续把旗下部分产品推向内地投资者。目前,南方东英的资产规模已突破千亿港元,相比2017年翻一倍以上。
  推动海外业务更进一步,几乎是所有渴望“出海”大展身手的公募机构的共同愿望。南方东英亦不例外,公司介绍说,在香港业务持续发展的同时,南方东英于2018年在新加坡设立海外子公司,进一步扩大版图。
  对于新阶段的公募出海,博时国际代总裁连少冬在谈及未来发展战略时表示:“未来,我们对互联互通的拓展抱有很大期待,我们会继续跟住市场的发展趋势,强化自身现有优势,同时补充过去没有精力做起来的业务。”她认为,中资资管机构在香港经历了“泥沼内挣扎”的第一阶段摸索后,已逐步找准了定位,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出海”机遇与挑战并存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广阔的海外市场是专业投资机构大展身手的平台,但诱人的机遇背后往往也蕴藏着挑战。
  15年出海过程中,既有一众公募基金公司满腔热忱地陆续申请新设立子公司,同时也有公司默默选择解散境外子公司,回归境内市场。据悉,此前就有公募基金公司因外资股东退出而宣布解散境外子公司。
  某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这主要是因为外资股东现在可以直接在境内成立控股子公司进行投资,原本主要服务于QFII、RQFII的境外子公司存在价值则有所式微,而如果想要投资境外市场其实又可以直接通过QDII进行,因此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境外子公司最终选择退出舞台。
  诺安基金(香港)有限公司告诉记者,“出海”并非易事,其在出海发展中,就曾遇到过成熟市场竞争激烈、机构客户获得成本较高,以及海外市场人力成本高昂等困难。
  诺安基金(香港)表示,这些难点对于机构来说较为普遍。通常来说,基金公司有两条应对路径,其一为高举高打,持续投入,坚持至开花结果;其二为审慎发展,结合市场动态,等待合适时机,抓住契机获得发展。总体而言,机构需要去匹配适合的有效发展路径。
  南方东英也表示,尽管中资机构的国际化道路取得了颇为卓越的成绩,但面对更加广阔的国际舞台,与国际金融巨头的竞争仍然面临很多挑战。例如,中资机构耕耘海外市场的时间尚短,与一些欧美“百年老店”相比,仍然存在品牌影响力的差距。
  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后需要公募基金境外子公司不断“苦练内功”,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知名度,这是由内而外的自我修炼。但善于借助外部力量,以合作谋共赢也不失为有效之策,部分公募机构也正在合作的道路上予以实践。
  据悉,博时基金和招商基金于今年通过股权变更成为博时国际的联合控制人,进一步做大做强在港资管业务;南方东英富时中国国债指数ETF便是南方东英与工银资管(全球)合作发行的一次尝试。
  南方东英认为,境外中资机构的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将各自在指数制定、ETF发行、ETF渠道销售、投顾经验等方面的经验整合,从而达到强强联合,并能强化品牌效应,有助于相关产品的持续销售和推广。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站上新阶段!公募机构“出海”迎来15周年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