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向东再向东:“东渡”长三角取经 东引鄂黄黄突围

最新信息

武汉向东再向东:“东渡”长三角取经 东引鄂黄黄突围
2023-07-06 07:44:00
总占地面积43.93万平方米、商业体量达到约25万平方米,预计投资将达到200亿元。日前,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汉新城的首个城市综合体——花山河城市综合体正式亮相,再度吹响了武汉东进的号角。
  这只是武汉市以重大项目为引领,助推产业发展、城市能级提升的一个缩影。据了解,今年2月7日,武汉新城规划正式对外发布,规划总面积719平方公里,定位为武汉都市圈发展的“主引擎”、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值得注意的是,武汉新城打破了固有的行政区划限制,在武汉市和鄂州市两市交界处高标准规划建设新城,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策源高地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
  在蓝图绘就、明确目标的同时,武汉市将如何以“抓铁有痕”的决心推动武汉新城建设等重点工作落地?如何打造经济、产业、城市发展的“火车头”,带动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建设真正成势见效?武汉市先后将目光投向了有着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经验的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
  继5月22日举办赴大湾区考察学习总结交流会之后,武汉市再度于6月26日专门举办“赴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长三角城市考察学习总结交流会”,传递出务必要把学习成果有效转化成全市高质量发展动能的坚定信号。
  据了解,在此前的6月17日至20日,武汉市党政代表团放下身段、“东渡”取经,用4天时间走遍了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地,试图求解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区域一体化等难题。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长江经济带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东渡”长三角取经,对于建设以武汉新城为引领、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意义重大,也更加契合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打造湖北省城市、经济精华所在的武汉都市圈,不是贪大求量,而是要做实做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方面取得的经验值得武汉市、湖北省学习。”
  组团至长三角借“东风”
  同住长江边,共饮一江水。在GDP排名重回全国城市第八位后,武汉市在不断寻求产业经济内生增长、增强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的同时,选择了向长三角地区虚心请教。
  在此次赴长三角地区考察学习的4天行程里,武汉市党政代表团走遍了长三角地区的精华所在——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四地。学习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绿色发展、数字经济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等方面的经验,在招商引资、产业合作以及武汉新城建设发展等方面寻求合作空间,成为武汉市党政代表团此次长三角之行的重点。
  武汉市党政代表团先后走访了苏州工业园区、上海张江科学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杭州梦想小镇等地。例如,在苏州市考察期间,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郭元强表示,希望进一步加强双方务实合作,学习借鉴苏州在改革开放、产业转型、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文化与经济融合,以及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推动武汉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在上海市学习考察期间,武汉市党政代表团表示,要学习上海锚定世界一流、标定全国最好的格局站位,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新城新区建设、城市更新、社会治理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
  杭州市在发展数字经济、城市数字治理、优化营商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文化传承保护等方面取得的经验,以及南京市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绿色发展、社会治理等方面取得的经验也成为武汉市党政代表团学习借鉴的重点所在。
  此外,武汉市党政代表团在长三角之行期间,还先后在南京市走访了亿嘉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美达股份有限公司,在苏州市走访了三一重机股份有限公司、丘钛微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杭州市走访了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
  武汉市党政代表团此次长三角之行也取得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举行的“携手长三角共构新格局”2023武汉招商引资推介大会上,共签约64个项目,签约金额达2339.8亿元,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及智能制造、汽车制造和服务、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材料、绿色环保、商贸物流、大健康、现代金融、文化旅游等领域。
  在杭州市举行的“数字赋能创新引领”2023杭州知名企业投资恳谈会上共签约44个项目,签约金额达1086.87亿元,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汽车、大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及绿色环保、商贸服务等领域。
  记者梳理发现,包括汽车制造和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数字经济和新能源材料等与武汉重点发展方向相契合的领域成为签约主力。武汉市商务局方面分析指出,此次签约项目“高精强优”,呈现出能级高、引领性强、集群效应好等特点,“将为健全武汉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产业新生态、壮大产业能级提供强力支撑”。
  助推产业、城市能级提升
  “长三角城市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绿色发展、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长三角城市干部解放思想、敢闯敢试、担当作为、勇争一流、务实精细、善作善成的精神作风,值得武汉认真学习。”郭元强在6月26日举办的考察学习总结交流会上表示。
  在深入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考察学习背后,武汉市正面临着打造武汉新城,引领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建设,以及发挥在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当先锋、打头阵,担当主力军,奋力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等一系列战略机遇。
  据了解,随着《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在2022年年底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湖北省和武汉市接连发布了一系列相关发展规划。武汉市方面表示,将以“武鄂黄黄”为核心区,加快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建设,重点推动武汉新城建设。
  根据此前发布的《武汉新城规划纲要》,武汉新城的规划面积约719平方公里,定位为世界级科技创新策源高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全国科创金融中心、国际交往中心、中国式现代化宜居湿地城市样板等。
  新规划的出台在为武汉市指明发展方向的同时,如何正确引领落地发展也成为了新难题。而产业链集群更丰富全面、一体化发展等经验更充分,成为长三角地区映入武汉市党政代表团眼帘的首要因素,有助于实现产业和城市等的越级提升。
  此次赴长三角考察学习,就给武汉市党政代表团带来了对跨越行政区域边界发展的新思考:江苏省昆山市和上海市的隔阂已然不是依靠一条地铁所消弭,将昆山市和上海市边界模糊的是连成一体的城市、园区和工厂,还有来往的车辆和行人。
  而地处武汉市东部边缘、横跨武汉市东湖高新区、鄂州市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华容区的武汉新城,虽已通过武汉地铁11号线实现跨市连接,但在打通断头路、规划同编、产业同链等方面还需要积极探索有效经验。
  在学习借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经验方面,秦尊文告诉记者,武汉新城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以及浙江省嘉善县三地共建长三角生态绿化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取得的经验。
  “现在不只是要向上海市等主要城市学习,而是要向整个长三角地区学习。武汉市特别是东湖高新区在东部的发展空间受限,就亟须鄂州方向拓展产业和城市发展空间,鄂州市则可以借助武汉市的科技、资金、信息和人才等优势先发展起来,再产生外溢效应。”秦尊文表示,通过建设武汉新城,能够使武汉市、鄂州市的关系更加紧密。“虽然武汉市和鄂州市并没有在行政区划上实现合并,但在产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能够完全融为一体。”
  据了解,武汉新城实行“建设指挥部、用地和规划委员会”的管理体制,湖北省专门成立了武汉新城建设指挥部,由湖北省常务副省长担任省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分管副省长、武汉市长、鄂州市长分别担任副指挥长,省发改委、财政厅、自然资源厅等10家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作为指挥部成员,指挥部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
  区位因素则是此次武汉市选择和长三角地区开展考察交流和产业合作的另一大原因。“历史上,武汉市和长三角地区就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武汉市和上海市都是中国近代工业的主要发源地,杭州市近年来数字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武汉数字经济也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并提出了建设‘数字一线城市’的目标,和杭州市在这方面的合作空间较大。”秦尊文告诉记者。
  推进考察成果转化落地
  考察学习归来后,如何将学习成果转化落实,变成助推武汉新城和武汉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以及产业补链强链的累累硕果?武汉市专门组织召开了考察学习总结交流会,以畅谈考察学习体会,总结考察学习成果,把先进经验转化为推进工作的具体举措和实际行动。
  在交流发言中,武汉市委常委、东湖高新区工委书记杜海洋就表示,要深化、细化、优化武汉新城规划,提升“烟火气”与显示度。“抓好考察学习下半篇文章,就是要认真梳理当前基础条件,深入思考今后该做什么、能做什么、要做什么。”
  武汉市委常委、长江新区工委书记张俊勇也表示:“此次考察学习的上海张江科学城等地都是产城融合的典型代表,其共同内涵是‘以产聚人、以人兴产,以产兴城、以城留人’‘产城人融合’。这是长江新区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建设发展的重要路径。”
  武汉市经信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相卫表示,昆山市能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县”,成功密码之一就是着力打造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对标长三角等地,武汉部分重点产业链条不够完整、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生态不够完善等问题依然存在。接下来,要学习长三角建链成群做优做强重点产业、多链融合构建新兴产业生态集群的好的经验做法。”
  在武汉市发改委主任孟武康看来,上海张江科学城着力打造“创新源、产业核、联动廊”的产业创新体系,经验做法值得借鉴学习。“接下来,我们将坚持‘产城人’融合发展,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用好规划这根‘指挥棒’,加快推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
  孟武康表示,武汉市将坚持聚焦主导产业,放大产业集聚效应,贯彻落实好统筹谋划、系统集成的要求,聚焦生命健康、北斗等重点产业,超前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赛道,打造产业集聚发展核心承载地,建立完善“链长+链主+链创”统筹推进机制,协同推进产业生态建圈、新兴产业壮群、重点产业强链。
  事实上,武汉在高端产业导入和培育、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并非“差生”,在高端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数字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诸多优势。秦尊文表示,武汉市制造业基础雄厚,除光电子信息和汽车制造等产业外,在交通枢纽地位、科教人才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对周边地区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武汉市还应该发展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相关资料显示,在汽车制造方面,武汉经开区依托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等龙头,在489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汇聚了9家整车企业、13家整车工厂和500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
  对此,武汉市委常委、武汉经开区工委书记、汉南区委书记刘子清就表示,要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变“要素驱动”为“创新驱动”。“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组织作用,学习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先进做法。”
  “学习先进,不能看的时候激动、回来后不动,而是要坚决行动。”刘子清表示,武汉经开区将学好、吃透、用好先进地区发展经验,加快推动“经开制造”向“经开智造”转型。
  武汉市委副书记、市长程用文总结称,围绕“学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紧盯长三角城市先进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拉升标杆、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深化合作,在前进中破解难题,在发展中开创新局,加快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更好在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过程中当先锋、打头阵,担当主力军。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武汉向东再向东:“东渡”长三角取经 东引鄂黄黄突围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