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稳增长

最新信息

求解稳增长
2023-07-06 10:19:00
2023年已过半,虽然6月份主要经济数据尚未出炉,但上半年整体经济形势已日渐明朗:经济处于恢复进程,有效需求不足带来的经济修复内生动力不足问题凸显。
  如何看待今年上半年,尤其是第二季度的经济运行?未来稳增长需要在哪些方面发力?如何有效解决需求不足?
  日前,在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ACCEPT)主办的第45届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总需求不足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建议必须加大政策力度,使政策真正落地见效,才能改善市场预期,稳定市场信心,激发金融主体的活力,恢复和扩大需求,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此外,专家认为,充分降息可有效解决总需求不足。
  经济恢复不及预期
  “总的来看,目前经济活跃度明显走弱,下行风险上升,虽然由于基数关系,二季度同比增速可能仍较高,但经济回升的基础明显不稳,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相差甚远,特别是离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就当前的经济形势,在上述论坛上,第十四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尹艳林作出如是判断。
  尹艳林认为,当前经济运行趋势不容乐观。2023年,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第一季度经济呈现回升向好的态势,但进入第二季度后,虽然经济运行延续了恢复态势,但4、5月份以来,经济出现了明显的不及预期的变化。
  具体表现为:生产方面,多数行业稳中有降,或稳中趋降,行业分化明显。恢复态势不均衡,服务业快于工业,大企业好于中小企业,国企好于民企;需求方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回落,家电、汽车等耐用型大件商品类消费不景气,商品房销售面积和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回落;房地产开发投资、民间投资和出口均下降;同时,市场方面,就业和物价形势严峻。
  “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而其主要原因是政策落实不到位。”尹艳林表示,从今年的情况看,一方面,包括消费者和民间投资信心在内的社会预期没有得到持续改善,另一方面,政策落实存在阻碍,限制性的政策妨碍了消费需求释放和企业发展。与此同时,还存在政策调整信号不明确的现象。此外,三大主体收入增长受到实质性影响,即居民收入增长偏慢,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滑,地方土地财政收入锐减。
  “为解决以上问题,必须加大政策力度,使政策真正落地见效,才能改善市场预期,稳定市场信心,激发金融主体的活力,恢复和扩大需求,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尹艳林说。
  他还特别指出,需推出举措坚决阻断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预期负循环,把能够落实的政策切实落实到位,把方向正确但落不了地的政策要尽快实化和细化,把不合时宜的政策尽快调整,把需要加大力度的政策毫不犹豫地实施,不挤牙膏。同时,积极发挥财政政策稳预期和扩内需的作用,更加体现货币政策的力度,直面市场需求,发挥刺激作用。
  实际上,近期中央已经就稳增长作出了重要部署。
  6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一批政策措施,会议围绕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做强做优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等四个方面,研究提出了一批政策措施。会议强调,具备条件的政策措施要及时出台、抓紧实施,同时加强政策措施的储备,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综合效应。
  而在随后的6月20日,“恢复和扩大消费”调研协商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作为无党派人士代表参会,他建议,释放消费潜力,推进消费升级。
  在上述论坛上,李稻葵也表示,中国增长潜力是有的,应该从两方面稳增长:一是扶持消费,建议短期内中央政府能推出有助于消费恢复的政策,比如可以在支付环节提供补贴;二是要想方设法鼓励民企继续投资,明确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一样,都是执政党长期执政的经济基础。
  充分降息可有效解决需求不足
  消费对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相比于供给的快速恢复,2023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需求明显不足,导致经济运行面临一定压力。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表示,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已从易热难冷转向易冷难热,即需求不足是中国过去十年来宏观经济运行面临的最突出的矛盾。
  他解释称,衡量经济主要矛盾最重要的指标,包括物价水平、就业水平、经济增长速度的水平等。从物价水平看,物价偏低,过去十年的物价水平比20世纪第一个十年下降了一个大台阶,特别是疫情三年,核心CPI已经连续三年低于1%。同时,就业市场低迷。
  “根据这两方面数据可以判断,我们现在的主要矛盾是需求端不足,而不是供给的效率提升不够。”张斌说。
  就此前需求端旺盛的原因,张斌分析,此前阶段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大量贷款,创造了大量存款,这些存款流到企业、居民、政府手里,形成了旺盛的购买力。但当该行业走过高峰期后,企业贷款量大幅下降,居民部门和地方融资平台就变成了驱动贷款增长最主要的力量,但这双抓手明显力量不足。
  他指出,解决需求不足,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充分降息,降低政策利率。据他估算,全国债务人、政府和企业的总债务是330万亿元,如果充分降息,仅债务利息就会降低超过7万亿元。与此同时,利率的下降会带来资产估值的上升,仅对股票市场,就会支撑不少于15万亿元股票估值上升。通过此举释放出的20多万亿元贷款如果放给企业、居民和政府,会形成巨大的购买力。
  “过去两三年我们一直在呼吁,一定要充分下调利率,因为利率是平衡储蓄投资关系、解决总需求不足最有力的工具。”张斌说。
  至于降息后是否会对资本流动和人民币汇率形成压力,张斌指出,基于过去的经验,决定中国汇率最重要的因素是内部因素。如能通过充分的降息摆脱总需求不足的局面,使国内经济基本面好转,这对人民币汇率本身就是最大保障。
  他还补充道,即便充分降息会导致人民币汇率出现小幅贬值,但这对我国扩大外需也是有帮助的,而且是阶段性的,对此不必太过担心。
  房地产去产能会伴随风险
  2022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全国商品房销售、开工面积和开发投资均出现较为明显的大幅下降。
  到2023年,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全国商品房销售额、销售面积累计同比增速降幅明显收窄,一季度短暂恢复,但二季度同比下滑。此外,2023年一季度,房屋新开工面积和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增速逐渐恢复,但同样从4月开始再次出现边际下滑。
  目前,房地产市场相关的舆论较为分化:一部分认为市场调控过严,另一部分则认为要防止炒楼重现。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5月份,全国房地产商品房销售面积4644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0.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2.3%。 商品房销售额49787亿元,增长8.4%,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11.9%。
  就今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整体情况,贝壳高级副总裁、贝壳研究院院长李文杰在上述论坛上表示,从大盘子看,今年总体与去年相比保持了较好的修复性增长,因此他对今年总体市场的判断保持乐观态度,认为特别是新房销售还可以保持5%左右的增长,和经济增长差不多同步。此外,今年二手房的增长可能会好于新房,会在10%—15%左右。
  而从中长期来看,李文杰认为影响市场的主要还是人口问题。他表示,2021年是中国房地产建设的峰值,全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创纪录地达到18.7万亿元。而未来,这一数字会回落和稳定在12、13万亿元。这意味着,三分之一的产能会被去掉,且过程中会伴随着相关风险。目前西方市场商业办公楼的风险也在逐渐开始爆发。所以,这是一个全世界去产能的过程。
  2023年房地产进入“修复年”后,由于城市间差异巨大,市场修复的过程中存在不均衡。
  在李文杰看来,三四线和弱二线、强二线和一线城市完全不同,呈现一线和强二线比较坚挺、二线弱一些、三四线相对修复得慢甚至不修复的特点。
  “这预示着未来产业和人口的集中、区域化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大,未来房地产开发的投资可能还会进一步集中在热点区域和热点城市,如大湾区、长三角地区等。”李文杰说。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求解稳增长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