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育蚊”让蚊虫叮咬率下降九成 新型生物防控技术应用提速

最新信息

“绝育蚊”让蚊虫叮咬率下降九成 新型生物防控技术应用提速
2023-07-18 12:59:00
7月17日,2023年岭南科学论坛系列活动之《热带医学与生物安全青年学术论坛》在广州举行。在会上,20余位资深专家和青年学者介绍了各自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内容涉及病原生物学与生物安全、疾病预防控制、流行病学、表观遗传学、基础免疫学等多学科领域,展示了热带医学和生物安全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关云涛研究员指出,生物安全是指国家有效应对生物因子及相关因素的影响和威胁,维护和保障自身安全与利益的状态和能力。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新发动物疫病约60种。我国每年因动物疫病造成直接损失400亿,间接损失3000亿以上。在全球人类新发和复发传染病中,75.4%为人兽共患病。生物安全形势方面,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持续增加。呈现不断出现、难以预测、传播更广、诊断较难、发展复杂化、影响国际化、危害极端化等特征。
  清华大学医学院程功教授指出,对于蚊媒病毒传染病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是国际公共卫生防控的战略需要,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项共识。科学研究表明,对人类致病的蚊媒病毒有130余种,均无特效药物,目前只有4种病毒有候选疫苗。大多数蚊媒病毒传染病无法进行临床预防及治疗,目前预防措施仍依靠防蚊灭蚊阻断病毒传播,效果有限。
  如何阐明蚊媒病毒传播循环机制并研发抗蚊媒病毒传播的广谱性阻断策略是疾病防控的根本措施。根据人体及动物的皮肤共生微生物产生的挥发性物质是宿主气味的主要来源,人类个体之间皮肤微生物菌群存在不同,导致个体之间的气味存在显著差异,最终决定宿主个体对蚊虫的吸引能力。在探究皮肤微生物、宿主气味与蚊媒病毒传播研究过程中,科学家们首次提出了:通过调控宿主皮肤微生物阻断蚊媒传染病传播的策略,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
  中山大学吴忠道教授介绍其团队在新型蚊媒生物防制技术的研究成果。他表示,新型蚊媒生物防制技术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现有技术瓶颈主要体现在抗药性、危害性和非特异性;寻找安全有效、绿色环保、特异性强的新型蚊媒生物防制技术已是迫切需求。结合他们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昆虫辐照不育技术(SIT)成为最具推广应用的新型生物防控技术。
  2020年3月31日国家原子能机构决定在中山大学成立“国家原子能机构核技术(昆虫不育)研发中心”,并于2020年6月19日在中山大学正式挂牌。该中心通过培育并释放绝育雄蚊抑制野外种群数量,从而降低蚊虫种群的密度。中山大学团队应用SIT/IIT控制乡村白纹伊蚊种群,通过连续释放3年,释放区雌蚊压制率>90%,蚊虫叮咬率下降>90%。
  目前,研发中心已经建立绝育蚊规模化生产基地,产能可达400万只/周,并主导制定相关行业标准。在中心城区推广中能够显著降低目标蚊虫种群,与传统的蚊虫防制技术进行结合,成为蚊虫综合防制技术体系的关键一环。
  吴忠道教授表示,下一步研究计划加强基础研究(雌雄分离)、建立自动化生产体系、扩大应用示范点。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绝育蚊”让蚊虫叮咬率下降九成 新型生物防控技术应用提速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