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降费 动了谁的奶酪?

最新信息

公募基金降费 动了谁的奶酪?
2023-07-24 16:15:00
很多朋友应该都知道,公募基金的费用分成三个层次:价外费、价内费、隐含费。
  公募基金的价外费
  所谓“价外费”,是指基金净值(价格)以外的费用,包括申购费和赎回费,以标准的主动股票基金为例,一般申购费标准为1%,赎回费标准为0.5%;除了赎回费的一部分归属基金资产以外,这些价外费一般都会作为基金销售渠道的收入(如果是基金公司直销,那就归属基金公司)。
  销售渠道会根据不同情况,一般会针对申购费制定不同的费率优惠政策,比如兴起于互联网平台的“零费率”,就是针对客户实行的申购费减免政策,经过多年的博弈,先是券商渠道、后是银行渠道,也开始逐步跟进这样的优惠政策。
  基金公司是所有费率的制定者和费率优惠的共同实施方。比如,通过基金公司直销的投资者一般都是专业机构,所以在费率定价的时候,一般都会把500万以上(最初是1000万以上)的单笔申购费定为1000元,相当于“减免”了机构投资者的申购费;
  另外我们也会发觉,即便在统一“零费率”的互联网平台,也会出现“不打折”的基金产品,进一步你会发觉少数基金公司的产品,在任何渠道,都没有费率优惠,这个反映了越是优秀的基金公司,即便在大型的销售渠道面前,也是有很强的谈判能力,也体现了“好货不便宜”的商业逻辑。
  可以说,公募基金的价外费,已经完全市场化了,也就是定价完全基于对上游(基金公司)和下游(基金投资者)的谈判能力;但即便部分渠道实现了零费率,但价外费还是很多渠道的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因为这个收入只和周转率有关,和持有期无关,而目前基金投资者的行为习惯,周转率普遍是比较高的。
  但从未来的趋势来看,价外费应该是越来越低的;我们做个简单逻辑假设,无论是市场竞争还是监管指导的结果,如果让所有渠道都实现“零费率”,这个时候大家还想多挣钱,是不是只有通过“基金投顾”来收费了?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大家都认同“基金投资顾问”业务是未来方向的话,就不用太在意“基金投顾费”没有“基金销售佣金”高,因为这个“价外费”很有可能像很多红利一样,说不定哪天就消失了,等到那个时候再来追“基金投顾”就来不及了。
  公募基金的价内费
  “价内费”指的是在计算基金净值的时候,要按日扣除的费用,包括管理费、托管费、销售服务费,这些费用是按日计提,按月支取,所以基金公司是不存在“长期应收账款”和“坏账”的,这个也是大家对于资产管理趋之若鹜的原因,没有坏账、没有库存、没有物流,它几乎是一个完美的商业模式。
  主动股票基金管理费的标准收费是1.5%/年,除了基金公司直销客户以外,管理费的一部分是要“分”给基金代销渠道的,刚开始的分法是完全看谈判能力,强势的代销渠道,可以分得70%甚至更多,强势的基金公司有的也只愿意给30%,前几年证监会出了一个规定,明确公募管理费分成的比例,零售客户不得超过50%,机构客户不得超过30%,算是为收入分配制定了一个统一的规则。
  这次监管层出的政策,是针对的是收费标准,从1.5%降低到1.2%,整体打了8折。收入打了8折,而大部分成本是刚性的,所以利润降低可远不止8折,对于整个行业来讲,“节能增效”是必须要做的,可以预见的将来,基金公司的人员扩张的速度、营销费用的投入力度将会减弱,甚至会出现某些岗位整体裁员的情况,这个可能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去年已经有个别头部公司出现这一情况。
  作为基金公司,人员和子弹变少了,精品化开发、深度服务核心渠道,就成为必选项,这个也是我们最近在和多家基金公司探讨的专题,如何真正能够帮助重点合作银行,提升理财经理的投资顾问能力,一起长期服务好客户。
  对于以银行为代表的基金代销渠道而言,另外一个显而易见的趋势是,光靠货架的完整性和爆品的首发,已经难以满足客户的需要,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方向,还是整合包括基金公司和其它外部专业机构在内的资源,提升客户粘度和理财效果。
  托管费主要是托管机构(目前以银行托管为主)为基金资产提供结算、清算、核算等服务收取的费用。和基金管理费一样,这个收费也有边际成本趋近于零的特点,一个规模是100亿的基金组合,和一个规模是1亿的基金组合,收费的差别就是100倍,但从成本的角度看,不会有成比例地显著增加,所以边际利润是递增的,这个也是资产管理行业另外一个美丽之处。
  最后一个价内费是销售服务费,实际上是按照持有期收取的销售佣金,常常放在公募基金的C份额里面,大家投资的时候得分清楚。
  降低价内费的影响
  现在对于管理费和托管费都进行“限价”处理,表面看对客户影响微乎其微,但如果我们计算一下“费效比”,就会是另外一番光景了。代表公募基金“效果”的关键指标是超额收益,由于统计口径不同,一般股票基金的超额收益普遍认为在3%-5%,我们这里取4%吧。
  原有的费率假设是管理费1.5%、托管费0.3%,那费用和效果比是:(1.5%+0.3%)/(4%+1.5%+0.3%)=31%,现在管理费为1.2%、托管费0.2%,那新的费效比是:(1.2%+0.2%)/(4%+1.5%+0.3%)=25%。
  粗略的理解,原来的费前的超额收益(阿尔法)的分配比例是,金融机构分31%,客户分得是69%,但前者是“优先收费权”是无风险收益,而客户得的是收费后的风险收益,在年成好的时候大家还相安无事,但一旦出现大幅度回撤或巨额亏损,机构收取的管理费就显得相当突兀了,常常受人诟病。
  当然,这个是商业规则决定的,所以监管出手调整的不是规则,而是定价,经过再平衡以后的费用比例,就从原来的31%降低到25%,6%的降幅比表面看的大很多;如果把超额收益降低到3%,那前后两者的比例分别为38%、30%,降幅将提高到8%,可见投资效果越差的时候,降费的效果就愈加明显。
  公募基金的“隐含费”
  所谓“隐含费”,指的是没有在基金要素表中列明但实际上是由基金资产支付的费用,主要是交易佣金和律师费、审计费。特别是股票交易佣金,目前也是监管调整的重点,对于卖方研究的从业人员和整个行业生态,将会产生巨大影响,可能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股票交易佣金,是我们自己炒股票都要付的费用,区别在于目前个人投资者的佣金在万二、万三,而作为机构投资者的公募基金的佣金反而是万八甚至千一。貌似不合理的定价其实有其内在逻辑机制,基金公司需要券商提供各类研究服务,而激励券商提供高质量研究的方法就是把交易量按照某种规则,分配到券商的席位上完成。这个是“国际惯例”,叫做软佣金(soft dollar),在CFA的道德准则里面,有关于“soft dollar”大量规定,极其严格和繁琐。
  在国内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几个问题:
  第一个是定价的问题,万八是不是合理,现在看来降佣已成定局,券商研究是一个重人力资本的行业,同样的利润下降的幅度一定会远大于收入下降的幅度;
  第二个是佣金分配导向的问题,目前看除了研究服务以外,还有券商的销售返佣、股东倾斜,根据专业研究机构的估算,三者的比例大致是40%:40%:20%,降佣以后会不会有重新的调整,得看各机构的“再平衡后”的结果了;
  第三个是研究服务的质量,有朋友跟我说现在卖方分析的注册人数已经超过4000人,数量是足够多的了,如何提高质量应该是竞争的关键,是不是也可能会经历一个市场出清的艰难时刻,大家拭目以待。
  总之,监管主导的公募基金的降费,将是大势所趋,如果说对现有结构和规则的价格调整,是动了谁的奶酪的话,那产业链的相关从业者则需要深刻理解内在的逻辑和对未来职业的影响,未雨绸缪才可能安身立命。
  2004年初入公募行业,公司领导就人手发了一本书《共同基金常识》,约翰.博格的名著,初读不知所云;从业多年后又再读大师的原著新版,才稍知其深意。我想,关于中国版本的“共同基金常识”,可能需要我们一读再读,常读常新。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公募基金降费 动了谁的奶酪?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