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文新:什么是伤害经济的“泡沫” ——必须当心那些似是而非的说法

最新信息

钮文新:什么是伤害经济的“泡沫” ——必须当心那些似是而非的说法
2023-07-24 17:11:00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钮文新
  在辜朝明于香港发表演说后,国内又开始有人借用日本“泡沫”危害教训中国了。尤其针对货币政策,有人认为,货币政策应当改革,需要改革的是并非单一盯住物价,而应当同时关注“市场泡沫”。这样的说法对不对?似是而非。因为,他们没有区分什么样的泡沫危害经济,更不懂“经济空心化”而金融价格背离实体经济强度才是真正的“泡沫经济”。
  1985年西方五国签订“广场协议”之后,日本的确出现了严重的“泡沫经济”。但泡沫破灭后,学者一般是拿日元、股市、楼市价格猛涨——金融泡沫说事儿,而全然无视日本为什么会掉进“泡沫陷阱”,也没人追究“广场协议”背后美国强迫日本接受“华盛顿共识”,及其相关的一系列的制度安排。
  为什么人们只说表象而不深入?这恰恰是金融资本主义的可怕之处,它们以强大的理论和舆论霸权让世界失去了追求正义的能力。
  货币政策是不是应当针对泡沫经济?当然。但必须强调:货币政策之于经济首先是要防止国家经济“脱实向虚”,防止实体经济受到严重伤害,防止“经济空心化”,而绝非笼而统之地一句“资产价格泡沫”。更不能把房地产泡沫和股市泡沫混为一谈,因为二者对实体经济的意义截然相反。
  对经济伤害最大的房地产泡沫。因为它会同时拉高工业成本,包括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和一切城市生活成本,并极易导致“经济空心化”。但对所谓股市“泡沫”却必须客观看待。历史告诉我们,股市“泡沫”,尤其是股市在某一新技术领域的“泡沫”,是资本过度堆积这一领域的结果。没有这样的资本堆积,或许就不可能有科技创新的迅速发育,就不可能有新产业的快速培育。比如,当年的铁路股“泡沫”,让发达国家的铁路里程急速扩张,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再比如,2000年之前10年的互联网股价“泡沫”,培育出了一个巨大的互联网产业。
  所以,只要上市公司不是炒房炒地炒商品,而是聚焦主业,不断创新升级,就算股价暂时有些背离当期价值,也不宜笼统地将其定义为“泡沫”。回到当年的日本,它倒霉就倒霉在经济脱实向虚,经济空心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一家美国金融大鳄发布一篇报告认为,东京附近一家已经深陷困局的钢厂,如果将其土地价值计入钢厂价值,这家钢厂的股价将是被严重低估的。正是这篇报告,这家钢厂的股价暴涨,这样的上涨显然是泡沫,而且是房地产市场泡沫引发的股价泡沫。
  所以历史地看,所谓股票市场“泡沫”大致两类:其一是因为欺诈引发的泡沫,比如英国历史上的“南海泡沫”,就是以贩运黑奴为生的南海公司,欺骗市场说它在北美发现了多处金矿,这种“值不配价”的欺诈所构成的股票价格当然是泡沫。其二就是因为经济政策的错误导致国家经济“脱实向虚”,经济空心化,结果同样导致股票、甚至整体股价指数“值不配价”。
  应当对所谓泡沫严加区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一些经济学家不是不明白道理,而是刻意混淆,用“资产泡沫危害巨大”的说辞,影响资本市场政策。这件事已经很多年了,希望金融管理者能够看清真伪,真正完善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政策环境。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钮文新:什么是伤害经济的“泡沫” ——必须当心那些似是而非的说法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