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马军:中国创新药迎三大挑战 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

最新信息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马军:中国创新药迎三大挑战 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
2023-07-24 17:59:00
中国医药产业在2015年国家启动的新一轮药品监管制度改革后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是从客观数据统计分析上,还是从主观感受上来看,业内外都能明显地感受到中国医药产业的翻天巨变。特别是在创新药研发这一药品供给端的变化,其显著性显而易见。
  在过去近10年中,中国无论创新药项目的数量和临床试验数量都大幅增加,同时在靶点的创新性、药物形态和技术的多样性方面也有了显著的提高。这些变化使得中国创新药产业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渐提升。
  但医药市场高速发展之下,仍存在诸多痛点亟待解决。在第七届血液肿瘤高峰论坛上,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马军教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等表示,中国创新药进展非常快,尤其在淋巴瘤领域,50年前没有一个医院有淋巴瘤亚专科,但现在有4000+淋巴瘤医生,覆盖在各大地区的医院,甚至在县市医院都有了淋巴瘤亚专科。但也需要注意,尽管我国创新药已经在和国际接轨,但是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在美国、欧洲,甚至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创新药企业落地临床的创新药非常少,加速创新仍在路上。
  “国际评论中国仍然在进步、在前进,但是我们仍然是第三世界。在创新药方面,目前第一世界是美国,每年10~13个(first-in-class),第二世界是英国和日本,每年1~3个(first-in-class),中国现在每年仅有0~1个(first-in-class)。”马军教授强调,中国和发达国家在创新实力上仍有差距,一方面,我们需要缩小与顶级医院的临床先进诊疗技术差距,要学习国外先进医院的先进经验,同时需要将更多国产创新药企生产出的更多武器交给临床应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从目前阶段来看,任重而道远。
  中国创新药发展存在三大挑战
  眼下,我国生物医药创新投入正在持续加大,研发能力逐渐增强,而国内市场竞争激烈,靶点扎堆、赛道拥挤、内卷严重的行业乱象随之出现。在经历一波快速发展之后,中国创新药行业遭遇了瓶颈期。
  马军教授介绍,中国创新药市场“内卷”非常厉害,PD-1是第一个内卷的药,目前市场“内卷”最为厉害。不过,“内卷”也会带来药物价格下降,对患者而言是一大利好,可以及时用上药物。但“内卷”也会带来一定的限制,“内卷”扎堆之下,造成了药物研发的同质化现象出现。
  “为此,今年药品审核方面,对于肿瘤药物的指导原则上强调突出两点:一是药物有效性,药物疗效要好于以往已经获批的、更多运用于一线、二线的相关疗法;二是药物安全性,药物在使用后,引发的副作用要较小,如果不满足这两点要求就没必要获批了。”马军教授说,因这几点不少企业的药品在美国FDA被拒批,但中国NMPA不一定不批,当然,美国批准的药物中国NMPA不一定都批,这也是由于中外种群不一样。现在CDE越来越正规,评审制度改革专家负责制,包括统计、药学,而且药审专家分专门主审和副审,强调审批上市的药物一定要有创新结构。
  一直以来,生物医药领域是非常典型的投入产出周期很长,产出确定性风险较高的产业。在过去的5-10年里,中国的创新药市场经历了高峰和低谷。创新药取得快速发展,同时,创新药企也遇到了发展瓶颈。马军教授指出,当下,需要正视的一点是,中国的创新药发展还存在三大挑战:
  一是研发投入不足。缺少研发投入就不会出现创新药,欧美国家原来投入10%就够了,但现在许多跨国药企的研发投入达到了30%甚至40%的比例,而中国也需要出现更多类似百济神州的创新企业,重视研发,致力成为研发投入的创新药先锋。
  二是源头创新少。中国很少有源头创新药物,缺少类似泽布替尼这样的产品,更是缺乏敢于挑战进口原研做头对头试验的企业,国产创新药企需要带来更多的差异化创新产品,为中国的源头创新培育出适合生长的土地。
  三是研究团队质量待提升。以血液肿瘤领域为例,中国血液肿瘤领域已经有超过30个能接国际PI项目的专家团队,这也意味着研究团队的人员数量、人员水平显著提升后,通过与公司合作,才能推动这个药物的上市。只有医患一家、医药一家、医政一家,“三家一体”才能把中国创新药做得更好,才能让患者获益。
  “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没有国际的学术交流就没有中国肿瘤患者的长期生存和临床治愈。”马军教授说,针对当前中国创新药企面临的挑战,加强国际学术交流非常重要。以血液肿瘤领域为例,患者五年无病生存率美国达到72%,欧洲达到68%,日本达到62%,中国只达到了40%,距离“2030健康中国”规划目标提出五年无病生存率提高15%,仍存在一定的距离。
  如何切实满足临床需求?
  在应对当前市场发展挑战时,也要求创新药企规避同质化竞争,更好地瞄准源头创新,但不得不说,源头创新难度也是较大,一方面是风险,另一方面是临床价值,不同阶段的企业需要平衡不同时期的市场风险。
  众所周知,研发一款创新药需要至少10年时间、投入10亿美元,其成功率低于10%,而以肿瘤领域的创新药物研发为例,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从I期到Ⅲ期临床试验,研发的平均成本高达26亿美元。而近些年来,创新药的平均研发成本又有着非常显著的上涨趋势。在当前的创新药研发环境下,创新的研发投入无疑是巨大的,而这样的成本和风险是无法由单一企业承担。
  也有药企高管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确定研发项目后,公司的研发团队就要持续不断的去优化和试验,测试靶点的活性、选择性等一系列特性,如果顺利获批IND那也需要三四年的时间,数以千万计的投入。
  创新是有代价的,创新不是空中楼阁,需要坚实的基础科学和产业链基础,更需要企业关注自身能力和创新目标的匹配,结合自身实力,进行适度创新,结合自身资源,规划创新进展。为了助力更多创新成果不断面世,国家也在予以一定的政策支持。
  马军教授指出,过去几年,创新药进医保的价格非常便宜,这也使得创新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无法得到良好的保障。但这一现象也将有所改变,从今年国家医保局公布的《谈判药品续约规则》来看,今年的医保谈判将会给予创新药一些倾斜政策,创新药或将不再降价续谈。
  “我国随着政策改革,药监、医保加速改革,这也要求药企坚持走创新的路,不走重复‘内卷’的路。特别是当下,中国创新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改变的时候,要走自己的创新路,需要走出更多类似百济神州这样的创新企业,每年力争推出很多分子药物,不管是me-better,还是fast-follow,亦或是first-in-class,只要每年都有重磅创新药出现,都将是非常了不起的现象。”马军教授说。
  除了规避“内卷”,做好临床转化也是一大重点。药物创新客观上需要结合临床的现实需求,而临床的科研最终也需要商业运作才能实现成果转化。这也意味着,在医药创新生态系统构建方面,中国还有提升的空间。
  马军教授指出,中国的创新药近十年来获得了较好的发展,不少海外科学家将新技术带回国内,带动了国内生物制药市场的发展。但现在创新药市场也存在一大现象,不少研究人员往往认为,部分靶点在体外体内反应非常好但成不了药,反而部分不好的靶点却就奇迹般的变成药。所以,结构创新非常重要,需要有相关团队进行临床转化。
  “在这一部分,我们看到不少上游和下游的专家数量和能力都非常强,但是缺少做结构组合的相关人才,所以我们需要有更多转化医学的科学家加入,我们更是期待,我国能够构建起完整的上中下游人才体系。只有具备这样的条件,再过十年,中国转化医学和整个生物制药发展才会迎来丰收的季节。”马军教授说。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马军:中国创新药迎三大挑战 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