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驶向”东南亚 均胜电子单津晖:拥有海外产能的供应商迎来新机遇|财专访

最新信息

中国车企“驶向”东南亚 均胜电子单津晖:拥有海外产能的供应商迎来新机遇|财专访
2023-07-25 21:43:00
市场目光再度聚焦中国车企海外建厂。实际上,中国车企出海潮已非常汹涌,继比亚迪之后,广汽埃安、哪吒汽车、上汽集团长安汽车均宣布将在泰国设厂,已公布产能规划近50万辆,首个投产高峰在2024年。
  随着国内车企走出海外建厂的第一步,上游零部件竞争格局也有望迎来新一轮洗牌。
  近日,财联社记者专访了均胜电子(600699.SH)旗下均胜安全全球执行副总裁、亚洲区总裁单津晖,他表示,公司在东南亚地区早有布局,因此在本轮车企出海潮中能占据一定优势,“国内某头部新能源汽车品牌去泰国建厂,先去我们在泰国的工厂考察。现在很多国内自主品牌想走向海外的规划,但可能没有海外经验,我们已经接到了很多国内自主品牌在泰国设厂的配合要求。”
  据悉,均胜安全是全球第二大汽车安全供应商,在东南亚地区有较为成熟的布局,在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菲律宾都建有汽车安全系统生产制造工厂。截至2022年底,均胜安全亚洲区(除日本)拥有工厂及分支机构共有16家。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亚洲区业务(不包括日本)中,中国市场贡献了约78%的营收,韩国市场次之,东南亚市场占比较小。对于未来几年东南亚业务增长目标,单津晖并未给出预期指引,但从前述车企已公布的项目规划来看,需求有望迎来爆发期。
  国内车企出海潮起,牵动上游格局变化
  财联社:不少国内新能源车企都宣布要出海造车,影响已经传导到上游了吗?
  单津晖:今年以来,其实我们已经接到了很多国内自主品牌在泰国设厂的配合要求,包括某国内头部新能源车企到我们泰国工厂进行调研,其他的几个国内自主品牌客户都有这个规划,也是了解到我们在泰国早有布局,非常希望我们能够支持他们的工作。
  应该说我们提前预见到了这个趋势,所以提前就把东南亚市场管理的职责(从日本区)转换到中国区来管理,其实也是契合现在市场发展。
  财联社:因为公司在海外布局比较早,所以和整车厂去谈相对更有优势?
  单津晖:这是我们很重要的一个点,中国自某头部主品牌有想走向海外,想出口到欧洲,它在东南亚,可能没有海外经验,这是我们的一大优势。所以会看到,之前一些业务整车厂是交给自己体系内的供应商,但他要走出去设厂,就要更多依靠我们,因为我们有海外布局优势。
  财联社:国内车企一窝蜂去东南亚建厂,当地能消化这么多产能吗?
  单津晖:东南亚既有本地消化,也有全球出口。泰国市场本身就是具备这个特点,泰国本地的车辆销量实际上也就是80多万辆,但是你看它本地产能是180万辆,多出来的就是为了出口,所以说我们在当地的供货,供给当地的客户,实际上它也是全球在出口的。
  因为成本原因,其实我们自己也在做全球产能调整,我们有些向欧洲出口的项目,生产可能放在泰国,因为泰国所有的生产线都是全的,包括方向盘、气囊、安全带,可以更好地发挥这方面的优势。
  财联社:公司在东南整体布局能否简单介绍一下?
  单津晖:东南亚汽车市场本来不太大,泰国每年市场规模大概80万辆,加上出口一共180万辆,印尼大概120万辆,国内市场比泰国大一点,但它的特点是市场比较低端,一些安全产品甚至不是标配。
  印度是个比较有潜力的市场,推出了新的安全法规,而且上半年印度整体市场增速也很快,我们在印度的合作伙伴是当地头部汽车零售商,市场占有率接近一半,所以新业务网络能快速建立起来,下一步就是规划市场份额,开拓新业务。
  降本是永恒话题,主动应对行业价格内卷
  财联社:现在公司国内业务中新能源客户占比多少?
  单津晖:新能源车国内自主品牌非常猛,现在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50%。我们作为一个深耕中国市场的企业,在国内品牌客户中市占率是超高的。像造车新势力这块,蔚小理等我们现在都供,现在我们拿的订单基本都是新能源,传统燃油车越来越少,也是凭借我们在汽车安全上的表现,赢得了客户的信任。
  财联社:你怎么看现在新能源汽车竞争日趋白热化?
  单津晖:新能源的特点就是非常卷,一个对成本压力要求非常高,第二个开发周期非常短。
  传统车企的一个开发项目,像2年是很正常的,日企客户甚至更长,从设计、启动到最终推向市场,可能4年、5年的时间。我们国内的客户的要求,原来最早是一年到一年半,现在变成是9个月,已经成为很普遍的情况。
  本来计划10月份SOP(量产)的,客户为了能够抢占先机,把SOP提前到8月份、9月份,提前2-3个月,同时还在改造型,对我们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财联社:市场一直担忧新能源车成本压力,公司怎么应对?
  单津晖:新能源产品的毛利率,这个是永恒不变的话题了。从现在公开报表来说,我们的业绩在改善,我们一直持续的在做成本优化的工作。
  一方面从原来老高田的时候,成本的压力并不是那么大,但是经过我们这几年对供应链的大幅优化,包括新的供应商的引入、供应链的重建,带来了成本的优化。
  另一方面,实际上成本是开发出来的,5年之前来说,我们新平台的开发也是以成本为导向。第三个还有规模效应,尽管一直在说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我们的业务还在有所改善。
(文章来源:财联社)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中国车企“驶向”东南亚 均胜电子单津晖:拥有海外产能的供应商迎来新机遇|财专访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