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浪逐新机 我国绿色金融创新不断推进

最新信息

绿浪逐新机 我国绿色金融创新不断推进
2023-08-03 08:04:00
主持人:《金融时报》记者马梅若
  特邀嘉宾:中央财经大学
  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
  兴业碳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钱立华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对金融业而言,经济的绿色低碳转型孕育着大量金融业务新机遇,将催生新产业和新业务模式。
  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绿色金融迎来了发展的加速时刻。站在年中节点来看,随着绿色金融发展“五大支柱”初步确立,绿色金融产品和创新层出不穷,有哪些新的亮点推动绿色金融向纵深发展?对于高碳行业的转型,金融业如何进行有效支持?在地方试点中,有哪些好的经验值得复制推广?在本期绿色金融对话中,《金融时报》记者围绕上述问题,采访了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兴业碳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钱立华。
  《金融时报》记者:绿色发展、绿色金融一直是近几年政策焦点。今年上半年,在绿色金融标准制定、政策引导方面有哪些新的亮点?对下一步发展有何影响?
  王遥:上半年,人民银行及多部委对绿色金融相关政策引导与标准制定的关注程度与支持力度持续提升。一是今年1月,人民银行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等三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延续实施至2024年末,将部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纳入碳减排支持工具的金融机构范围,进一步扩大政策惠及面,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二是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延续实施至2023年末,2023年继续并行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在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同时支持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助力科学有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三是国家发改委发布《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23年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准备结合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指引更新《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以更好适应绿色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我国在加大绿色金融监管力度与法制建设方面采取了积极措施。2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司法服务的意见》发布,是最高法院出台的第一部涉“双碳”规范性文件,对于助力绿色发展、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今年我国在针对转型金融政策落地方面持续发力,人民银行正积极研究转型金融相关标准,首批拟覆盖煤电、钢铁、建筑建材、农业四个领域,将尽快形成科学和明确的支持框架,并提供规范化转型计划的信息披露要求,以保障转型标准对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性。
  钱立华:我认为,今年上半年的一个亮点是《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23年版)》公开征求意见,该目录是在《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基础上,为更好适应绿色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而进行的更新修订。一方面,调整了绿色产业目录的分类结构,使其与我国现阶段绿色发展思路保持高度一致;另一方面,对具体绿色细分行业进行了部分更新与调整,降碳特色更加鲜明;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内容进一步扩充与完善,主要体现在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绿色化发展相关产业的扩充;农业农村绿色发展重视程度提升。未来,生态保护修复相关产业进一步丰富、绿色技术装备动态更新完善、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将发挥更大作用。
  总体来看,本次更新绿色产业目录是“双碳”相关决策部署的进一步细化落地,而作为绿色金融基础标准,正式稿发布后,其他的绿色金融相关标准也有望进行更新与完善。
  《金融时报》记者:绿色金融主要聚焦于绿色或近零排放的领域,但高碳行业的低碳转型需求在现阶段也急需金融支持。您认为,如何推动转型金融发展特别是推动其与绿色金融的有效衔接?
  钱立华:第一,建议在G20转型金融原则框架下结合我国碳达峰碳中和路径加快推进转型金融标准的制定。当前我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已基本构建,各重点领域与重点行业低碳转型路径陆续发布,如工业、城乡建设等重点领域的碳达峰行动方案、高耗能行业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等。建议我国以这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低碳转型方案为基础来制定转型金融标准,以便与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路径保持一致。同时,建议各主管部门间加强协同,与时俱进对标准进行更新。
  第二,结合国内外经验,建议我国的转型金融界定标准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转型金融原则框架,以明确转型金融的概念、定义、原则和要求等;二是转型金融的目录和活动技术要求等可操作的落地标准,该层面的标准按照行业和领域进行编制。第一个层面的原则和框架可以在国内外已有的框架标准基础上,结合我国高碳行业现状和发展要求制定,为转型金融活动的开展提供指导;第二个层面的标准可按照急用先行的原则,在一些路径已明确的行业率先出台,如电力、钢铁、水泥等行业。
  第三,注重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标准的衔接和过渡。除了依据行业碳减排的路径量身定制外,如何与现有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衔接是我国目前转型金融标准体系建设的重点。我国绿色金融的相关目录中已包含了部分重点转型行业的项目内容,转型金融标准应与绿色金融并驾齐驱、相互支持、良性互动。一方面,对于绿色金融中未重点关注和未涉及的高碳行业的转型,转型金融目录可对其形成有效的补充;另一方面,在技术要求上,转型金融从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转型的视角提出符合转型路径的技术要求。除了内容上的补充和延伸外,转型金融标准在核查、报告和披露制度及多维度的财政和金融激励机制方面也可延续绿色金融的良好做法。
  《金融时报》记者:目前,多地在探索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推广、学习?
  王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是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缩影,也是推动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力量。一些试验区及其所在地也围绕构建绿色金融组织体系、创新绿色金融市场与服务、夯实绿色金融基础设施范等重点任务开展创新实践。
  在第一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平稳推进的基础上,国务院先后批准甘肃省兰州新区及重庆市作为后续力量陆续加入试验区队列。其中,兰州新区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大陆桥的重要连接点,着重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支持生态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在环境权益类金融产品创新和市场建设方面屡屡推新,推出“丝路碳票交易+碳资产抵质押+绿色保险”绿色金融综合融资产品服务,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产品及服务创新为绿色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绝的动力,为金融助力西部生态脆弱地区产业发展提供了参考范本;重庆是八个开展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地区及新一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之一,在试点建设方面体现出明显的绿色金融支持“双碳”的特色,在此基础上从“降碳减排”角度开展金融部署。同时,重庆重视融入绿色金融科技等新兴议题,将绿色金融与数字化结合,开发迭代“长江绿融通”绿色金融大数据综合服务系统,为试验区畅通绿色金融支持路径奠定了基础。此外,重庆也是现有试验区中唯一的直辖市,可有效实现金融政策的全省覆盖,带来更大的市场能级。
  钱立华:我观察到,部分地区在碳账户方面的探索值得推广借鉴。当前,金融机构碳核算要求日趋强化,而获取企业客户碳排放相关数据仍存在较大困难,部分试点地区探索建立的企业碳账户为金融机构碳核算创造了良好基础,由此也可以引导促进银行调整资产结构,逐步降低资产组合的碳排放;碳排放强度较高的企业有节能技改降碳的绿色项目融资需求,也为银行的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业务机会。
  以浙江湖州为例,2021年湖州推出了工业“碳效码”,通过打通统计、电力、经信等部门39类数据,推动全市381个行业370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构建碳账户,实现企业碳排放在线核算、动态更新。基于碳核算结果,“碳效码”将企业周期内碳排放量和碳强度与所处行业平均水平进行比较,评价其碳排放水平并赋码,以此衡量企业碳效。湖州市银行机构基于工业“碳效码”,创新推出了“碳惠 e贷”“碳效助企贷”等多款金融产品,定向支持低碳企业、碳效等级低的企业以及高碳企业的节能减排和减碳项目。目前湖州“碳效码”模式已在浙江省获得推广。2023年,湖州市又推出了建筑领域“碳效码”,依托住建、电力、燃气、发改、金融等部门信息,集成全市278座公共建筑的电力、燃气、绿电等能源数据搭建指数体系,为公共建筑画像、分级。这些经验都值得学习、借鉴。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绿浪逐新机 我国绿色金融创新不断推进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